语言教学应加强审美教育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fhei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是必要的”观点。指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指导学生鉴赏美,培养学生创美,以美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审美修养,审美理想,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都是大有裨益的。
  统观各册教材,不少篇章都是语言美的综合体。各篇课文就表达方式而言,一种追求的是平白、流畅、朴素的美;另一种追求的是生动、形象、华丽的美。这两种构成了语言美的整体。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指出: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学来体现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听、读、说、写的语言实践中,来体会和剖析语言的“意境美、音律美、形体美”,达到“感心、感耳、感目”的艺术境界。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意境美”,就是要构筑新颖奇巧的意境。表现作品独具的情调。脍炙人口的《故乡》,有许多动心动情的描写。例如:作者描述故乡破败景象的文字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仅用23个字就织了一幅令人辛酸的图画。天是“苍黄的”,地是“萧索的”,一个“横”字,为“没有一点活气”作了最好的诠释,给人以“横卧”、“瘫塌”的意象,创造了萧索荒凉的境界,奠定了惨淡凄凉的基调,又如:作者用了以下文字描绘了过去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这却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作者选用了“深蓝”、“金黄”、“碧绿”等具有艳丽色彩的词语分别修饰“天空”、“圆月”、“西瓜”创造了夏夜海边特有的明丽应而静谧的境界,充满了欢欣喜悦的情调,突现了故乡的美丽和富有。前后两幅故乡“图”,一美一丑,新颖独特的文学语言表达了独自的审美情趣,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享受和教育。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音律美
  “音律美”,就是要造语自然,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声调和谐,读来琅琅上口。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的确,鲁迅作品中的语言,特别是人物对话语言可以说是“音律美”的典范。人物语言活动的环境和心理,吻合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孩子们吃完了孔乙己给的茴香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这时孔乙己着了慌,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几句半文半白的话,采用了四三三的文字结构,造语简短、自然、音节和谐、完美地传达了孔乙己此时此地的心理情绪,绘形绘声地把孔乙己说话的姿态和风韵描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孔乙己》一文中,四次重复写到掌柜的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浓缩一下便是“孔乙己欠钱”。作者却在“欠”字前面加一个副词“还”,在“钱”字前面加一个数量词“十九个”,句末加语气词“呢”,这就把语言的音乐旋律和说话人的情绪旋律和谐地统一起来了,并由掌柜四次“复唱”这就发挥了语言音乐美在完成孔乙己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作用。
  三、指导学生鉴赏语言文字中的形体美
  “形体美”,就是要描摹准确,刻画生动,形象具体,使语言给人以立体感。鲁迅为了把事物的形象和事件的情景,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产生色感、静感、质感和嗅感,从而收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的艺术效果,总是要精心选用那些精确、周密而有分寸的词和句来描摹对象的。例如:《故乡》中关于闰土的一段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借助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出了中年闰土的形象特征。此时的闰土与作者记忆中的闰土已是面目全非,判若两人。先前的“圆脸”“已作灰黄”,又有“很深的皱纹,眼睛通紅,头戴破毡帽”,先前“红活圆实”的手,而今“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闰土的憔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寄寓着作者对闰土的命运和遭遇的深切同情。传神准确的文句、立体的刻画,敦促读者对闰土悲剧的背景进行深层的思考,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大多是语言“三美”的典范。郭沫若曾说过:“语言除掉意议之外,应该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意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软硬、响亮与沉郁的区别。要在适当的地方用适当感触的字。”可见语言的意境美、音律美、形体美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在三者之中,“意美”是基础,没有“意美”,“形体美”便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音律美”、“形体美”、“意境美”也就失去了艺术光辉。我们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开发语言的不同“美点”,通过富有形象化的语言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其他文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用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可见,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起来轻松,顺手,便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喜欢语文,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
期刊
正确评价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務。它是保证教师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就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恰当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能使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提高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经过对自我教学的反思和其他课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实施有效的学生评价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不断丰富评价方法的内容  表扬学
期刊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其课程性质如下:“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难看出,新课程更强调素质的培养。本文就作者在讲授《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光合作用”一节时贯彻新课改理念方面谈点体会。  一
期刊
摘 要:“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诉求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点。本文以此为主要线索,论述了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育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可以对这方面的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思维能力;小学生;问题教学;生活化  小学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
期刊
摘 要:《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等。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期刊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对研究和应用数学具有指导意义,学生一旦掌握将会终身受益。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数学思想,本文联系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从理解算理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新知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学练习题中挖掘数形结合思想三方面浅谈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便显得
期刊
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互动,提出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问”多了起来。但是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奇,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教学中被老师的提问肢解着,提问和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这些“提问”使得教学过程看似热闹,实则华而不实。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知识、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科学的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贯彻实施卓越课堂的一个极好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宝贵的资源。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生接受的知识更全面呢,我认为首先得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并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学生年龄,认知等特点,挖掘语文课中涉及的其他如人文,自然,科学,地理,常识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時,我们还
期刊
摘 要: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它甚至成为衡量现代人才基本素质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课前,让学生用课后的词语说一段话,找一些和语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演讲。课中,让学生在听录音、朗读的同时,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课后,让学生从杂志和各类书籍中收集
期刊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紅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职业的无私和奉献。教师从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职业有的认识,才能把一生的心血奉献给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