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无意就亲子共处、共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状况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问题的心态和对更多可能性的包容。
记得初为人父的时候,我曾自我感觉心平气和地设想过女儿的未来,希望她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整、有幽默感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件事情有了重新认识,越来越觉得,这哪是起码的要求?简直是至高标准。全部达到极其困难,无限接近已是很不错了。这种认知并未让我沮丧,只是现在看待孩子的成长、看待亲子关系会更加清醒。带着这种情绪去读我的媒体同行李峥嵘和她儿子于光合著的这本《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分明从中看出某种可能——培养孩子成为拥有上述特质的人。
这是一本亲子共读书,所指的却是更为广义的“阅读”,而不止局限在捧一本书大人、孩子一起看的层面。读书是阅读,看电影是阅读,做游戏、讲故事、分享快乐、分担忧伤,何尝不是一种阅读。孩子从小到大,习惯的培养,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如何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相处,乃至更深层面的读人阅世,都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适度的提示、引导的。这本书用一种流露着亲情温度的、不循规蹈矩得有点“没大没小”的、思路发散而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将母(父)子间关于成长、求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一提出来,有些有既定答案,有些则是开放式的结果,还有一些,各执一词,解决问题的钥匙留给读者去思索、体会。
李峥嵘是长期与书打交道的资深媒体人,是教育专业硕士,也对童书和儿童阅读颇有研究。不过这几重身份在《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中都退到幕后,她首先是位母亲,这才是社会身份的主体。她有保障孩子成长的责任感,也有成人世界所稀缺的童心。这使得这本书的视角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自由、平等的水平。亲子间的交流形成每一篇文章的主要结构和内容,读下去,会感觉到妈妈“我”好像蹲下来看着孩子“明仔”的眼睛在说话,没有成人对孩子那种俯视和命令,也没有妈妈对儿子的盲目取悦和宠溺。在书里,妈妈有更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孩子则给每一段对话开启丰富的想象力与蓬勃的好奇心。他们的对话,常常是互相提问,回答,甚至彼此质疑,分歧迭出,不过这不影响信息交流和是非判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母子对话,并非只有儿子是接受方和获益者,身为妈妈,同样获益良多。
《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
作者:李峥嵘、于光
辽宁美术出版社20侣年6月
书中这位妈妈的思路和做法颇多“不合常理”之处,比如,这本书开篇就提出一個近乎“离经叛道”的决定——不让明仔上幼儿园,学龄前的时光就是和爸爸妈妈共度。抛开明仔的爸爸妈妈从事文字工作不用每天如上班族那么朝九晚五这一客观因素,支撑这一决定的论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没什么“强词夺理”的嫌疑。这样看待各类问题的姿态和讨论氛围贯穿全书,那就是,作者无意就亲子共处、共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状况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问题的心态和对更多可能性的包容。
一个人从小到大,人生难免与挫败、遗憾和失望相伴,所以那么多人才会对所谓人生赢家的故事津津乐道,这也一定程度匕解释了为什么书店里、微信公众号上那些洋溢着成功者意味的鸡汤励志读物、文章那么受欢迎。具体到育儿、教育这些话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最心心念念的自我激励,这样的紧迫感渗透到他们的情绪中,势必作用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和培养观念上,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由、放松、快乐……这些理应属于童年的词汇如今每每变得稀缺甚至成为奢侈。幸运的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明仔正在淡化压力、强调个性与自我、体会亲子共读之乐的童年当中。当然,现在对一切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明仔这样度过人生的最初阶段,有明仔妈妈这样“另类”的亲情围绕,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学者汪涌豪教授在此书中紧贴当下读者至为关心的内心话题,以深入浅出、意蕴悠长的文字,将人们已然忘却的老子精义从岁月的锈蚀中打磨出来,探寻老子哲学世界中的生命意义,传递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记得初为人父的时候,我曾自我感觉心平气和地设想过女儿的未来,希望她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整、有幽默感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件事情有了重新认识,越来越觉得,这哪是起码的要求?简直是至高标准。全部达到极其困难,无限接近已是很不错了。这种认知并未让我沮丧,只是现在看待孩子的成长、看待亲子关系会更加清醒。带着这种情绪去读我的媒体同行李峥嵘和她儿子于光合著的这本《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分明从中看出某种可能——培养孩子成为拥有上述特质的人。
这是一本亲子共读书,所指的却是更为广义的“阅读”,而不止局限在捧一本书大人、孩子一起看的层面。读书是阅读,看电影是阅读,做游戏、讲故事、分享快乐、分担忧伤,何尝不是一种阅读。孩子从小到大,习惯的培养,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如何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相处,乃至更深层面的读人阅世,都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适度的提示、引导的。这本书用一种流露着亲情温度的、不循规蹈矩得有点“没大没小”的、思路发散而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将母(父)子间关于成长、求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一提出来,有些有既定答案,有些则是开放式的结果,还有一些,各执一词,解决问题的钥匙留给读者去思索、体会。
李峥嵘是长期与书打交道的资深媒体人,是教育专业硕士,也对童书和儿童阅读颇有研究。不过这几重身份在《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中都退到幕后,她首先是位母亲,这才是社会身份的主体。她有保障孩子成长的责任感,也有成人世界所稀缺的童心。这使得这本书的视角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自由、平等的水平。亲子间的交流形成每一篇文章的主要结构和内容,读下去,会感觉到妈妈“我”好像蹲下来看着孩子“明仔”的眼睛在说话,没有成人对孩子那种俯视和命令,也没有妈妈对儿子的盲目取悦和宠溺。在书里,妈妈有更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孩子则给每一段对话开启丰富的想象力与蓬勃的好奇心。他们的对话,常常是互相提问,回答,甚至彼此质疑,分歧迭出,不过这不影响信息交流和是非判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母子对话,并非只有儿子是接受方和获益者,身为妈妈,同样获益良多。
《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
作者:李峥嵘、于光
辽宁美术出版社20侣年6月
书中这位妈妈的思路和做法颇多“不合常理”之处,比如,这本书开篇就提出一個近乎“离经叛道”的决定——不让明仔上幼儿园,学龄前的时光就是和爸爸妈妈共度。抛开明仔的爸爸妈妈从事文字工作不用每天如上班族那么朝九晚五这一客观因素,支撑这一决定的论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没什么“强词夺理”的嫌疑。这样看待各类问题的姿态和讨论氛围贯穿全书,那就是,作者无意就亲子共处、共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状况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问题的心态和对更多可能性的包容。
一个人从小到大,人生难免与挫败、遗憾和失望相伴,所以那么多人才会对所谓人生赢家的故事津津乐道,这也一定程度匕解释了为什么书店里、微信公众号上那些洋溢着成功者意味的鸡汤励志读物、文章那么受欢迎。具体到育儿、教育这些话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最心心念念的自我激励,这样的紧迫感渗透到他们的情绪中,势必作用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和培养观念上,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由、放松、快乐……这些理应属于童年的词汇如今每每变得稀缺甚至成为奢侈。幸运的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明仔正在淡化压力、强调个性与自我、体会亲子共读之乐的童年当中。当然,现在对一切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明仔这样度过人生的最初阶段,有明仔妈妈这样“另类”的亲情围绕,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讯
《老子百句》
著名学者汪涌豪教授在此书中紧贴当下读者至为关心的内心话题,以深入浅出、意蕴悠长的文字,将人们已然忘却的老子精义从岁月的锈蚀中打磨出来,探寻老子哲学世界中的生命意义,传递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