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机
1994年,上海人有时会看到一个外国小伙子骑着“老坦克”穿梭在大街小巷,用娴熟的中文向路人打听某个艺术家的住址。他是瑞士人劳伦斯,最早来中国的画商之一。
劳伦斯不厌其烦地劝说被国外画商忽悠惨了的艺术家把作品交给他,拿到香格纳画廊展卖——所谓画廊就是波特曼酒店的走廊。瑞士籍的酒店总经理发觉劳伦斯的艺术品很有意思,又欣赏这个年轻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就把酒店闲置的走廊免费借给他。据说香格纳的“走廊画展”最大规模也就是在仅有的两面墙上挂上的10幅画而已。劳伦斯卖出的第一幅画是丁乙的作品,挂了几个月,只卖了几百美元。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劳伦斯的眼光很准确。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受到国际藏家的关注,那些傻笑的光脑袋和举着红宝书的全家福被拍出天价,香格纳合作的周铁海、薛松等人作品飙升到几万美元。捧红大批当代艺术家的香格纳风生水起,劳伦斯本人成为了一个传奇。
劳伦斯不是唯一看到上海价值的人,美国人杰弗里·陶森来上海寻机比劳伦斯晚14年,他曾是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王子的投资顾问。阿尔瓦利德王子被誉为“阿拉伯的巴菲特”,2004年他被福布斯评为世界第四大富豪、美国最大的私人境外投资者。2008年迪拜泡沫破灭,陶森在中国找到了下一个“价值洼地”。
跟随在阿尔瓦利德王子身边的8年里,陶森从打理一些建设医院和商场的小项目,到应对银行收购、兴建摩天大楼等大型投资项目。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和经验,他和很多看好中国经济增速的投资者一样,选择上海作为自己的事业起点。
目前侨居上海的外籍人士有14万左右,其中不少人像劳伦斯和陶森一样有清晰的事业目标。他们和19世纪末来上海掘金的西方人一样,嗅觉敏锐,行动力出众。但这批人不再是一群追逐快钱的疯狂冒险家,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对自己在中国的人生有长远规划,声称是“价值投资者”。
融入
陶森像候鸟一样来往于纽约、迪拜和中国,但一年中有近8个月时间在上海。最初他住在酒店,3年前搬到南京西路一套月租1万元的公寓,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
陶森越来越像一个本地人,刚来时他经常去外侨扎堆的新天地,渐渐发现泰康路也有很多喝咖啡的好去处,最初他喜欢和朋友约在外滩半岛酒店见面,现在常会流连一些本地人爱去的饭馆。陶森在上海住的时间长了,改变的不止是生活习惯,“外国人来上海后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明,比没来过这里的外国人或外地人精明。”
闲暇时陶森会给自己找些乐趣,比如飞去厦门或桂林度个周末,或是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本地人一样上瑜伽课、看电影。他去电影院大部分时间会挑美国大片,偶尔看中文片只能听懂30%,必须借助英文字幕。“我经常买碟回家看。”
5年里,陶森看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美国的连锁餐馆猫头鹰出现在黄浦江畔,GAP占据了淮海路的绝佳位置,不断有外资机构进驻,满大街是英语流利的年轻人。“5年前我跟别人说以后上海会和纽约一样,到处是星巴克,人人用iPhone。中国朋友跟我说,不不不,你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你不懂消费者,我们不喜欢咖啡。但现在证明我说对了。”
他感觉上海最大的变化是不断上涨的房价。“上海黄金地段的房价和已经追上纽约不错的区域,还及不上最高端的社区。但这里其他东西都很便宜,食物很廉价,出租车也不贵,花很少钱能享受到不错的医疗服务,比美国便宜多了。”
在上海,外籍身份能带来许多便利,这是个心照不宣的事实,但陶森近两年却也为此头疼。和很多在中国生活或工作的职业人士一样,他对表现不佳的同胞留下的坏口碑无可奈何。赶在斯坦福和哈佛的毕业生之前,很多一文不名的老外来到中国冒险,有一些靠英语混饭吃,更多人没有固定职业。
“虽然我不想承认,但中国有很多失败的外国人。他们可能给你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才呆在这里,也许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念过大学,或者找不到女朋友。这种感觉其实很准。很多这样的外国人最后选择到中国来碰运气。”
泡沫?
热钱和热切的欲望不断涌入上海,“洼地”被渐渐填满。
在当代艺术圈子,从2009年开始尤伦斯等国际藏家开始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品。事实上,2004年以后迅速膨胀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已发生扭曲。劳伦斯见过有些客人站在丁乙的画前,却问有没有丁乙的作品。艺市在金融危机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又掀起一轮天价。
不过更大的泡沫出现是房地产。如果哪个地方热钱横飞,无论是伦敦、东京或是上海,黄金地段的房地产都会飞升。在美元石油横流的中东,每当油价超过90美元,几乎一半人口就会辞职去炒房子。
“上海令我想起2005年的迪拜。那时我开车在酋长国的公路上行驶,就像现在开车在世纪大道上,几乎每个月都会见到新的摩天大楼,我总是吃惊地发现新的大型项目,比如地铁站或水下酒店。到处都有公寓,和今天的上海很像,几乎我认识的每个家庭都有几套房子。”
“不过我不认为上海会重蹈迪拜的覆辙。”陶森肯定地表示,“迪拜的问题在于它十分依赖从欧洲和俄罗斯涌入的房产购买者,2008年外部投资者撤回家后,迪拜房产市场就垮了。几周内需求下跌了50%,上海没有这种问题,不会在一个月内消失半座城市。”
问答(Q:新民周刊 A:杰弗里·陶森)
Q:在上海有很多朋友吗?在一起喜欢聊什么?
A:我大部分在中国的朋友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我们会去酒吧、餐厅或咖啡馆聊天,大部分是谈工作。
Q:上海人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A:上海人很国际化,这是他们的优点,他们比内陆城市的人更知道怎么和外国人打交道。但很多上海人喜欢自作聪明,他们和你打交道时会耍一些小伎俩,但不是很普遍,有时沟通时最聪明的做法是坦诚直率。
Q:上海最缺乏什么?
A:上海没有一个像纽约中央公园这样特别大的公园,可以让市民在那里休憩。另外,上海有很多摩天大厦,但没有非常宏伟的城市地标,伦敦有白金汉宫,巴黎有香榭丽舍、卢浮宫,上海也有不错的地方比如外滩,但没有让全世界人愿意坐20小时飞机来看的地方,没有你必须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看一眼的东西,但北京有长城和故宫。
(Q:新民周刊 A:劳伦斯)
Q:和中国朋友聚餐喜欢聊些什么?会抢着埋单吗?
A:聊各种事情。埋单方面我已经“入乡随俗”了。
Q:如果你现在马上要回国,会带上海的什么特产回去?
A:艺术品。
Q:你认为上海最缺乏什么?
A:上海基本什么都不缺,最好能再添点绿色就更好了。
1994年,上海人有时会看到一个外国小伙子骑着“老坦克”穿梭在大街小巷,用娴熟的中文向路人打听某个艺术家的住址。他是瑞士人劳伦斯,最早来中国的画商之一。
劳伦斯不厌其烦地劝说被国外画商忽悠惨了的艺术家把作品交给他,拿到香格纳画廊展卖——所谓画廊就是波特曼酒店的走廊。瑞士籍的酒店总经理发觉劳伦斯的艺术品很有意思,又欣赏这个年轻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就把酒店闲置的走廊免费借给他。据说香格纳的“走廊画展”最大规模也就是在仅有的两面墙上挂上的10幅画而已。劳伦斯卖出的第一幅画是丁乙的作品,挂了几个月,只卖了几百美元。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劳伦斯的眼光很准确。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受到国际藏家的关注,那些傻笑的光脑袋和举着红宝书的全家福被拍出天价,香格纳合作的周铁海、薛松等人作品飙升到几万美元。捧红大批当代艺术家的香格纳风生水起,劳伦斯本人成为了一个传奇。
劳伦斯不是唯一看到上海价值的人,美国人杰弗里·陶森来上海寻机比劳伦斯晚14年,他曾是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王子的投资顾问。阿尔瓦利德王子被誉为“阿拉伯的巴菲特”,2004年他被福布斯评为世界第四大富豪、美国最大的私人境外投资者。2008年迪拜泡沫破灭,陶森在中国找到了下一个“价值洼地”。
跟随在阿尔瓦利德王子身边的8年里,陶森从打理一些建设医院和商场的小项目,到应对银行收购、兴建摩天大楼等大型投资项目。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和经验,他和很多看好中国经济增速的投资者一样,选择上海作为自己的事业起点。
目前侨居上海的外籍人士有14万左右,其中不少人像劳伦斯和陶森一样有清晰的事业目标。他们和19世纪末来上海掘金的西方人一样,嗅觉敏锐,行动力出众。但这批人不再是一群追逐快钱的疯狂冒险家,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对自己在中国的人生有长远规划,声称是“价值投资者”。
融入
陶森像候鸟一样来往于纽约、迪拜和中国,但一年中有近8个月时间在上海。最初他住在酒店,3年前搬到南京西路一套月租1万元的公寓,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
陶森越来越像一个本地人,刚来时他经常去外侨扎堆的新天地,渐渐发现泰康路也有很多喝咖啡的好去处,最初他喜欢和朋友约在外滩半岛酒店见面,现在常会流连一些本地人爱去的饭馆。陶森在上海住的时间长了,改变的不止是生活习惯,“外国人来上海后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明,比没来过这里的外国人或外地人精明。”
闲暇时陶森会给自己找些乐趣,比如飞去厦门或桂林度个周末,或是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本地人一样上瑜伽课、看电影。他去电影院大部分时间会挑美国大片,偶尔看中文片只能听懂30%,必须借助英文字幕。“我经常买碟回家看。”
5年里,陶森看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美国的连锁餐馆猫头鹰出现在黄浦江畔,GAP占据了淮海路的绝佳位置,不断有外资机构进驻,满大街是英语流利的年轻人。“5年前我跟别人说以后上海会和纽约一样,到处是星巴克,人人用iPhone。中国朋友跟我说,不不不,你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你不懂消费者,我们不喜欢咖啡。但现在证明我说对了。”
他感觉上海最大的变化是不断上涨的房价。“上海黄金地段的房价和已经追上纽约不错的区域,还及不上最高端的社区。但这里其他东西都很便宜,食物很廉价,出租车也不贵,花很少钱能享受到不错的医疗服务,比美国便宜多了。”
在上海,外籍身份能带来许多便利,这是个心照不宣的事实,但陶森近两年却也为此头疼。和很多在中国生活或工作的职业人士一样,他对表现不佳的同胞留下的坏口碑无可奈何。赶在斯坦福和哈佛的毕业生之前,很多一文不名的老外来到中国冒险,有一些靠英语混饭吃,更多人没有固定职业。
“虽然我不想承认,但中国有很多失败的外国人。他们可能给你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才呆在这里,也许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念过大学,或者找不到女朋友。这种感觉其实很准。很多这样的外国人最后选择到中国来碰运气。”
泡沫?
热钱和热切的欲望不断涌入上海,“洼地”被渐渐填满。
在当代艺术圈子,从2009年开始尤伦斯等国际藏家开始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品。事实上,2004年以后迅速膨胀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已发生扭曲。劳伦斯见过有些客人站在丁乙的画前,却问有没有丁乙的作品。艺市在金融危机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又掀起一轮天价。
不过更大的泡沫出现是房地产。如果哪个地方热钱横飞,无论是伦敦、东京或是上海,黄金地段的房地产都会飞升。在美元石油横流的中东,每当油价超过90美元,几乎一半人口就会辞职去炒房子。
“上海令我想起2005年的迪拜。那时我开车在酋长国的公路上行驶,就像现在开车在世纪大道上,几乎每个月都会见到新的摩天大楼,我总是吃惊地发现新的大型项目,比如地铁站或水下酒店。到处都有公寓,和今天的上海很像,几乎我认识的每个家庭都有几套房子。”
“不过我不认为上海会重蹈迪拜的覆辙。”陶森肯定地表示,“迪拜的问题在于它十分依赖从欧洲和俄罗斯涌入的房产购买者,2008年外部投资者撤回家后,迪拜房产市场就垮了。几周内需求下跌了50%,上海没有这种问题,不会在一个月内消失半座城市。”
问答(Q:新民周刊 A:杰弗里·陶森)
Q:在上海有很多朋友吗?在一起喜欢聊什么?
A:我大部分在中国的朋友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我们会去酒吧、餐厅或咖啡馆聊天,大部分是谈工作。
Q:上海人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A:上海人很国际化,这是他们的优点,他们比内陆城市的人更知道怎么和外国人打交道。但很多上海人喜欢自作聪明,他们和你打交道时会耍一些小伎俩,但不是很普遍,有时沟通时最聪明的做法是坦诚直率。
Q:上海最缺乏什么?
A:上海没有一个像纽约中央公园这样特别大的公园,可以让市民在那里休憩。另外,上海有很多摩天大厦,但没有非常宏伟的城市地标,伦敦有白金汉宫,巴黎有香榭丽舍、卢浮宫,上海也有不错的地方比如外滩,但没有让全世界人愿意坐20小时飞机来看的地方,没有你必须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看一眼的东西,但北京有长城和故宫。
(Q:新民周刊 A:劳伦斯)
Q:和中国朋友聚餐喜欢聊些什么?会抢着埋单吗?
A:聊各种事情。埋单方面我已经“入乡随俗”了。
Q:如果你现在马上要回国,会带上海的什么特产回去?
A:艺术品。
Q:你认为上海最缺乏什么?
A:上海基本什么都不缺,最好能再添点绿色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