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来源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322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中,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形成了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订单农业、整合建设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发展农业保险、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方面的多种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借鉴。
  关键词: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整合资源;农业保险
  姜堰区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之一,在农业部组织的2014和2015年度试点绩效评价中,姜堰区先后获得全国第一、第二名。该区区委、区政府一直将试点工作作为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旋律,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动力,以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探索出系列农业改革与创新模式,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模式一 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应——家庭农场“桥头模式”
  做法:把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农村改革的切人口,全面推进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农民自愿,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委托村成片流转。流转土地由村委会统一招标转租,统一交易,并请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组成评审组量化打分,确定具体农户承包经营家庭农场。区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引导建立“主体有资质、经营有规模、作业有装备、生产有标准、产出有效益、风险有保障、管理有规范、社会有信誉”的“八有”示范性家庭农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达8家,“八有”示范性家庭农场达176家。
  特点:一是准入门槛适中。只要是本地农户,在村民中信誉较好,具备一定种养殖经验和经济实力,都可以参与竞争。二是经营规模适度。家庭农场承包经营规模一般控制在100-300亩之间,家庭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基础设施条件、经营管理能力、社会收入水平基本匹配。三是租金结算合理。流转土地租金按年度给付,年平均租金一般按照每亩耕地375公斤稻谷进行折算,或者给付实物。
  成效:一是规模化程度提高。目前,全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78.2%,家庭农场发展到1039个,种养大户1642个,合作经济组织1312个,龙头企业138家,经营范围涉及粮食、园艺、生猪、肉禽、水产等产业,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基本构建。二是组织化程度提高。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规模经营户全面实现统防统治,全区统防统治覆盖率93.6%。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有效控制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2015年,姜堰稻麦油三种大宗农作物总节肥(折纯)2193.4吨,节本增收4207.2万元;农作物秸秆还田率96.2%。四是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农民将耕地流转之后,可获得相对稳定的租金收入,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年纪稍长,具备一定能力的劳动力被返聘至农场务农,增加了工资性收入。据测算,2014年,姜堰区家庭农场的亩均粮食产量较普通农户增80-100公斤。采取“稻麦+高效种植(规模养殖)”的家庭农场,最高亩均效益达1万元左右。村集体收入也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土地经过整理,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给村集体带来新增耕地收益;另一方面,村集体为家庭农场主提供农机具存放、粮食烘干代储等服务也增加了收入。
  案例:桥头镇共有粮食种植家庭农场143家,均由本地农户家庭经营,经营面积2.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7%,平均规模230亩,场均年收入16万元。该镇大杨村曙光家庭农场,家庭人口5人,自有劳动力4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等各种生产配套机械,经营耕地总面积420亩,采取“稻麦+西瓜种植”的种植模式:夏熟种植优质“大杨”西瓜40亩、小麦380亩;秋熟种植优质水稻420亩,全年纯收入52万元左右,亩均1200多元。
  模式二 稳增长,保供给,实现大宗农产品丰产丰收——“姜堰大米”订单模式
  做法:依托龙头企业,直面规模经营,建立合作机制。整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建区粮食购销总公司,组建镇粮油产销行业协会。农户与粮食购销企业、协会,或者粮食加工企业签订生产购销合同,按照购销方的品种要求和技术规范等,组织标准化生产。生产的粮食按照合同约定,销售给乙方。农户与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产销衔接的利益联结关系。
  特点:一是规模企业为“头”。以大型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为主导,龙头企业作为粮食产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订单生产模式中起着承接与引领作用。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成“网”。发挥镇粮油产销行业协会优势,形成“公司+协会+农场(基地)”的产销订单网络。160多家电商企业、农产品网店和村级服务E站有效构建了产销衔接网络,经营主体联系更加紧密。三是订单全程合作成“链”。实行种子种苗供应、投人品采购、收割烘干、保护价收购、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合作,形成产销一条龙。四是订单风险趋“零”。安排200万元启动建立粮食订单风险补偿资金,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强化违约责任,激励诚信履约。对诚信经营主体在项目扶持、信贷、奖补等方面给予倾斜。
  成效:全区引进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培植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38家,组建区镇粮油产销行业协会(合作社)16个、各类产加销合作社118个,以流通带动订单生产的“姜堰大米”模式,推动形成了以加工带动订单种植的“益众模式”、以电商销售带动订单养殖的“溱湖八鲜”模式、以技术服务带动订单养殖的“和盈”模式等。仅区粮油购销总公司订单面积就达12万亩,全区粮食、畜禽水产、果蔬订单生产分别达52%、47%、40%。
  案例:姜堰区粮油购销总公司为打造“姜堰大米”品牌,联合江苏省农科院合作推广“南粳9108”水稻品种,与桥头、沈高、兴泰等镇家庭农场签订“粮食订单”1.2万亩,实行种子秧苗统一供应、投入品统一采购、预约收割烘干、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合作,水稻订单价格高出市场收购价0.06元/公斤,农户每亩净收益增加80元左右。采取全程优质订单生产的“姜堰大米”销售火爆。泰州和盈畜牧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大伦镇及周边120多个农户进行优质品种肉鸡订单养殖,公司垫资提供苗鸡、饲料、防疫和技术指导等,农户搭建大棚鸡舍进行养殖管理,养殖纯效益平均1元/羽以上,全年饲养量300多万羽。   模式三 整合资源,放大效应,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区镇合一”模式
  做法:整合区镇行政管理、经济要素等资源,区、镇两级合力建设省、市级和规模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条件的镇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与镇农业服务中心合署办公,统筹推进园区建设。根据《姜堰区现代农业发展暨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泰州城北现代农业走廊(姜堰段)建设规划》、《现代农业园区两年行动计划》等,自下而上报需求,由各镇编制基础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项目,并进入项目库;自上而下定任务,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农业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研究确定年度建设任务和分项建设计划。创新财政支农项目建设思路,改变就项目建项目的惯性思维,按照“渠道不乱、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按规管理”的原则,将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投入建设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导向,通过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培植壮大产业规模,辐射带动各类产业加快发展。
  特点:一是规划引领,突出重点。突出目标导向,编制全区发展规划,明确区域、产业和项目重点;突出分步推进,在总体规划下,制定分年建设计划,逐步实施;突出园区农业,兼顾面上提升。二是“统一扎口”,放大效应。出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财政支农资金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各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整合使用,解决资金使用分散撒“杨柳水”现象。三是区镇合力,提升服务。综合各镇实际,区抓顶层设计,镇抓具体落实。农口和涉农部门挂钩园区,强化指导,根据各镇产业发展情况,做实前期工作,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导申报各类财政支农项目。
  成效:2015年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4亿多元(其中区本级1.3亿元、镇级0.75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13.6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多亩,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58.6%,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89.8%。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区发展到4万亩,建成市级园区9个,规模以上园区总数达到23个,建成部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58家。
  案例:沈高镇以省级姜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建立园区管委会,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休闲农业园、苏台农民创业园一体化建设。由一名副区长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镇主要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领导任副主任,与沈高镇政府一体化管理。组建“鑫龙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建设的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科技集成示范、设施果蔬四大板块和园区服务中心建设。2015年整合各类财政资金8000多万元,“鑫龙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国开行等金融机构融资2.5亿元,用于园区土地连片流转、耕地开发整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园区服务中心建成农业信息中心暨物联网控制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业投入品配供中心、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等,获批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内省级稻麦综合展示基地,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沈高村设施蔬菜基地规模扩大到近2000亩,成为省级蔬菜标准园;规划面积3000亩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成“两横两纵”主干道路,基础设施基本配套。良田国际、北农大等3个亿元项目落户园区。
  模式四 放大政府支持效应,切实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责问题——“政银互动”模式
  做法:突出政府支持、引导功能,政府出资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撬动银行资金放大资金池。建立国有性质的农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和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农业投融资担保公司,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授信。探索开展土地流转经营权等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信贷新产品,农业贷款综合利率控制在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110-130%之间。在贷款利率、抵押担保等方面降低门槛,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
  特点:一是突出政府支持引导。推动组建各种形式的担保公司解决新型经营主体担保难问题,出台《三农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增农业贷款较大的金融机构,予以一定财政奖励。投入300万元用于“金阳光”惠农担保公司担保补贴,投入200万元作为“惠农贷”担保风险资金,投入200万元作为“保证保险”贷款风险资金。二是突出健全信用体系。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信息库,开发信用评价软件,形成农业、金融、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电力等部门联网的信息采集、资信评价系统,根据信用等级发放贷款。三是突出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推进泰州市国信担保有限公司区镇联保,组建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增设农村金融便利店和自助银行,拓宽金融支农渠道。四是突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方式,拓展了“金阳光”家庭农场贷款、农民创业贷款、小额扶贫贷款、农村个人住房贷款等系列产品;开发土地流转经营权、大型农机具、订单、保险保单抵押贷款和保证保险贷款、富农贷、惠农贷、金农贷等金融新产品。
  成效:2015年创新金融支农产品8个,累计发放各类农业贷款27.8亿元。建立姜堰区新型经营主体信息库和资信评价系统,对217个家庭农场授信2800万元;新增镇级支农担保资金2600万元,“金阳光”担保公司发展到8家,为1410户小额贷款担保余额2.89亿元。组建村镇银行1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5家,增设农村金融便利店和自助银行8个,实现银行网点集镇全覆盖,“金阳光”支付通村村通。
  案例:2015年5月,区农工办、邮储银行姜堰区支行、泰州市国信担保有限公司签订“惠农贷”三方合作协议,以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试点项目资金2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借款人按贷款额的15%缴纳互助保证金,共同组建合作基金用于国信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邮储银行发放总额2000万元的惠农贷款,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110%,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5年6月给予姜堰汉土植保专业合作社发放“惠农贷”200万元,支持合作社与克胜集团、沈高镇农技服务中心,试点“农药企业+植保合作社+农技服务中心”植保新模式,合作社全程植保服务面积从去年的3000多亩扩大到8000多亩。   模式五 强化现代农业支持,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保险“全覆盖”模式
  做法:稻麦等主要农作物及能繁母猪等保险保费由政府兜底,实行全覆盖。积极争取,将原来未纳入政策性保险的肉鸽、河蟹等特色产业也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新增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险种,新增数量达到10个。拓展大型农机具、鸡舍、烘干设施等财险和产品责任险,制定集中育供秧政策性保险条款。
  特点:一是保险服务体系全。建立区农保办公室,依托各镇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农保服务站,聘请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作为协保员建立村级农保服务点。在华港、娄庄等镇建立保险办事处。建立镇村气象预警发布平台,农事气象短信、12316短信平台有效预警。二是保险保障水平高。继续实行无赔偿优待制度,农户自缴保费比例从30%降至20%。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稻麦保额从每亩400元提高到550元。三是保险覆盖面广。保险范围涵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及主要农业固定资产。
  成效:农事气象短信、12316短信覆盖1.2万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性农保险种总数22个,主要种养品种全覆盖,全年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5605万元,其中高效设施农业3268万元。全区家庭农场参保率达100%。“姜堰农保服务体系”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案例:姜堰区桥头镇大杨村蛋鸡养殖户徐光甫,于2015年6月29日向人保财险公司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蛋鸡保险数量为10.5万只,养殖户承担保费20%为25200元。10月8日,该养殖户饲养的蛋鸡出现大量死亡现象,经现场进行查勘,死亡原因是由于传染性疾病,共计死亡8247只,根据政策性保险条款,实际理赔金额为14.62万元,为该养殖户减少灾害损失、及时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模式六 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实现有效可行的全程服务——“为农服务综合体”模式
  做法:制定《关于鼓励发展为农服务综合体的意见》,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思路,每5000亩左右耕地为单元划定服务片区,统一规划布点,引导、扶持建设集农机具存放、粮食烘干、农机植保服务、农资配供等于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体”。为农服务综合体一般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合作社建设,采取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微利经营,市场化运作。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
  特点:一是盘活资产出效益。由镇村集体牵头领办,成立为农服务专业合作社,利用闲置厂房、土地、边角田、复垦地等土地资源,集中建设农机库和粮食烘干设施,解决用地矛盾,减少家庭农场建设初期的资金投入,也防止了家庭农场承包期满后与下一轮承包农场主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同时,增加了集体收入。二是集中服务增效率。把粮食种植全程服务作为综合体的服务主业,村级为农服务综合体以农机集中存放、保养维修、农机耕作收获、粮食烘干为主要服务内容,配套植保服务、农资配供、集中育供秧等。镇级为农服务综合体除上述经营性服务外,整合农业部门公益性服务,增加土地流转、农业保险、技术咨询、信息发布、订单合同等服务。三是统筹建设利农民。以5000亩耕地为单元划定服务片区,各镇提出建设计划,规划、国土、农业等部门进行现场踏勘,确定建设地点,形成总体规划。根据各地规模经营发展情况,分期列入项目建设计划,每年建设25个左右,在改革试点资金、农业项目资金中安排资金扶持,不增加镇、村和农民负担。
  成效:规划建设100个为农服务综合体,已建成38家,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五有”达标率93.3%。加快了大中型农机具推广步伐,2015年农机具购机补贴发放2150多万元,农机现代化率84.8%,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分别达276家、118家,机插秧面积占比80.2%,植保托管服务面积占比68%。建成稻麦、果蔬、畜禽、水产集成展示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规模产业基地50多个,其中部省级稻麦高产增效示范片16个。全区建成30多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农产品检测、秸秆禁烧全面实行电子联网监控。
  案例:兴泰镇将镇农技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农经站部分服务职能整合至为农服务综合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将经营性服务外包给村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服务公司等社会组织,实行自负盈亏。建成咨询服务大厅、培训室、农资门市、农机4s店、育秧中心、农机中心库、农资仓库、粮食烘干库,总建筑面积2600平米。今年9台粮食烘干机为周边农场烘干水稻4600多亩。淤溪镇金农植保专业合作社依托为农服务综合体,紧贴规模化经营的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植保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插秧和粮食烘干等优质社会化服务,2015年病虫害植保服务面积1万多亩,水稻集中育供秧服务3800亩、机插秧服务8000多亩,全年粮食烘干300万公斤,获省级“五好”植保合作社和泰州市“十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称号。
其他文献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底层抗争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从理论社会学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视角出发,发现农村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社会冲突和社会互动的境况中对农民集体抗争的形式和程度起着较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农村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于背后指导和策划上訪者们与基层政府进行博弈和对抗;另外一方面,农村知识分子所扮演的有机知识分子和批判知识分子会影响底层抗争的发展态势。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进一步理解底层抗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对郑州美丽乡村的实地调研,总结了试点工作的经验,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未来郑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建设模式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传统农区;美丽乡村;郑州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开展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农产品物流的相关理论,通过在安溪县的实地调研,介绍目前的安溪铁观音茶叶合作社销售物流现状和产地分散,批发中心较多等特点;研究和发现合作社销售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合作社对销售物流重视程度低、销售物流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物流管理体制和信息系统、积极提高成员素质等提升安溪铁观音茶叶合作社销售物流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詞: 安溪县;铁观音;
期刊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而“互联网+”的兴起为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以太湖南岸的湖州市为例,分析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现实基础,为整个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提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发展路径;湖州  一、“互联网+农业”的提出背景  自古以来,农业都被视为安天下、稳民
期刊
摘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问题是一个政党与社会双向互动问题,凝聚力强弱以良性互动与否为表征。在政治生态视阈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惟有因应农村政治生态变迁而自觉进行适应性变革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承载好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和农民的政治参与两个维度的基本功能。进一步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政治生态的适应性变革是组织场域与组织凝聚的关系,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直面农村政治生态挑战时的消极适应,说明对这一组织场
期刊
摘要: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异质性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处境、收益分配与服务功能实现。基于“小农-大农”两主体视角,构建了成员异质性影响下农民合作社发展与服务功能建设分析框架,得出小农困境及其权益保护、大农作用及其信心提升、服务功能及其针对性建设、收益分配及其控制权规范等四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成员异质性;收益分配;服务功能;分析框架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农民合作
期刊
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是一项重大战略安排。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传统动能减弱、农业供给结构失衡、要素配置结构偏差、农业竞争力不足等矛盾和挑战,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实现“保供给、增收入、优生态”为主要目标,以优化制度供给、要素供给、产出供给、创新供给为主攻方向,以调优
期刊
摘要:  “复制型”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外部专门服务机构按照一定模式推广成立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运行机制与“内生型”农村资金互助社有明显的不同,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有所调整。外部专门服务机构在“复制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起和运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复制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出现了:法律地位缺失、内部机制不健全、融资困难、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和发起人异质等新的问题,需采取相应的
期刊
摘 要:华西村从经济建设、思想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构建了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新村:经济上,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坚持共同富裕与合理消费;思想文化上,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素质,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长远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生态建设上,加强环境治理,再造生态风光,重视环保监管,倡导绿色生活。华西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注重人
期刊
摘要:党外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培养、选拔、任用党外干部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较大成效,许多党外干部担任了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局面。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在人才储备、培养锻炼、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