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j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学科,教学中必须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于漪老师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往往仅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思想的渗透。中学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起步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经历单纯、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语文教学上一旦文化的参与减弱,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因此要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还要丰厚的人文修养,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人文素养加以渗透,笔者曾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过尝试。
  
  一、创设情境,优化人文氛围
  
  和谐的教学情境,就是充分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它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同时情感受到陶冶。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具体形象的描述,恰当巧妙的比喻,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如《道士塔》一文,意蕴深厚,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熟谙作者所记叙的历史,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激情,让学生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痛心,为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屈辱而感到愤怒。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地理事物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比如上《胡同文化》这一课,很多学生没去过北京,没有见过胡同,只凭借文本,很难体会北京胡同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北京胡同风雨变迁的图片以及和胡同有关的歌曲,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体会到汪曾祺先生对胡同的深厚感情和对胡同逝去的不舍。
  情境教学,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当学生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时。就形成审美体验,由直觉而渐次地理解了美的实质。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而且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学习意识中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二、把握细节,挖掘人文内涵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文内涵深刻的好文章,它们以优美细腻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然而每篇文章的人文内涵并不是浅显易见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人文因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挖掘人文因素,提高人文素养,对造就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生的认知受环境影响很大,家庭的宠爱、社会上的诸多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认知上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点拨引导,将学生引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如在学习《我的呼吁》这课时,学生可能会提出“SARS(‘非典’)病毒是一种生命体,它横行恣肆,残害生灵,这样的生命,我们也要爱护,让它发展到极致吗”的问题。在课堂上存在很多像这样突如其来的有关价值取向对错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尽量要多考虑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在课堂上提高这方面的驾驭能力。
  
  三、指导阅读,提高人文素养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极其有限的,加强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
  另外,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最后,我们应动员各科老师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
  
  四、用心交流,体现人文关怀
  
  与学生交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作文评语。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像裁判式的生硬、刻板、冰冷。如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等,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有空洞的、含糊的评语,如文章很生动,内容具体,想象丰富等等。不仅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觉得作文很抽象,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而且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无形的隔阂。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意义上说,中学生作文不但是写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仅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通过赏识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商榷式的评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对话式评语增强学生作文真实性;情感式的评语,有利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总之,优化作文评语,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要赏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不一定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而是要从是否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人文性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真实的体验,使他们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觉得那是一种快乐。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尊重理解学生,就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在一字一句中体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愿意敞开心灵与老师交流,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自会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