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服务,两育人”一直被认为是高校后勤应坚持的工作宗旨,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如何将“三服务,两育人”工作宗旨真正落到实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主要结合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大背景,来提出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化 高校后勤 服务育人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大学都在自己办后勤,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行政性服务,使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特别是1999年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以后,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后勤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严重落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就更加尖锐地凸显出来。学生食宿条件紧、缺、差的窘境出现,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学规模扩大,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学校办社会”,形成“社会办大学”的局面,如何克服后勤“瓶颈”的制约逐渐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不断加快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渗透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中。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高校后勤将自身的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通过价值选择,纳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体系,把后勤自动的活动转化为社会服务保障系统的一部分。逐步建立起服务主体企业化、服务成果商品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进入市场,促使后勤服务纳入社会同行业的运行轨道,并运用价值规律,实现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社会化,使其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适应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一户一校办后勤的局面,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最根本的是把原有后勤系统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分离,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转变成为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也就是将高校的后勤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联办,全方位服务于学校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开放型的后勤服务体系。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相比,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它是在服务商品化发展适应度较高的基础上以直接为教学、科研部门服务作为出发点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教服务分工体系;②构成该体系的各个涉及教学、科研经济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之间通过市场纽带确立了稳定可靠的相互依赖关系和新型的市场关系;③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分担、高校后勤重组与分流。
2 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后勤在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导致服务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①高校后勤缺乏科学的管理,使后勤育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高校后勤缺乏科学的管理,主要就是指高校后勤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无差别管理理念等导致服务育人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话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做到。从管理的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本,然而该理念真正被贯彻执行起来,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往往涉及成本以及经营者利益等问题。鉴于当前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的员工无法能够获得真正的关心、尊重、理解,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也不能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大的激情投身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真正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所以也无法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企业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更谈不上发挥后勤的育人功能了。
②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使服务育人缺少制度基础
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完善的制度是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缺少了制度,整个秩序将会处于混乱状态,员工将会无所适从,最终完全有可能偏离发展的轨道而将企业引向歧路,甚至走向灭亡。虽然这些年高校后勤在人、财、物及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后勤所确立的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很难体现公平公正性。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最好的诠释。后勤的制度是由后勤制定的,是适合于后勤的所有成员,无论其职务大小、身份高低,都应该一视同仁。如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出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不公正现象,则很容易导致员工内心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因违反制度而遭受处罚的员工的不满,这样就很容易助长后勤的不正之风,那么育人的功能就根本无法体现了。
2.2 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导致后勤服务育人执行力不足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几乎都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后勤经费的投入,现在大部分高校后勤都开始引入社会资金。社会资金的引入固然能为学校节省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可以大大节约学校对后勤资金的投入,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但同时也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比如在服务育人方面就明显显得执行力不足。社会资金注入高校后勤,其最大的目的是要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少甚至根本不注重员工服务育人方面的培训。再者,他们所雇佣的员工文化水平低,而且不少员工来自农村,外出打工第一要义是“谋生”。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后勤一线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一般在1000元到1200元左右,尚未达到城市的平均收入。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员工自身还无法从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到对精神追求的层面的时候,属于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是不被他们所关注的,也是不会刻意希望要达到的。所以,毋庸诿言,要求每一位员工对服务对象都能产生“慈父慈母”般的情怀,以一颗博爱的热心、以一份真挚的情感去对待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从人與人沟通层面来看,缺少情感的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必定显得生硬和直白。 3 解决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培育先进的管理理念
高校后勤的管理范围,无非是人、财、物这三大块内容,但无论是管财还是管物,首先是要管好人。只要人管好了,对于财和物的管理基本就变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高校就是育人的基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理念的实践必须依赖于人,因为服务更多所展示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所以高校后勤应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无差别管理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总而言之,作為后勤的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员工的价值,尊重员工的劳动,倾听员工的意见,关心员工的生活,考虑员工的需求。只有让员工满意了,员工才能真正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更好地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企业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加强后勤的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后勤队伍,只有这样服务育人才有了可靠的执行力量。
3.2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所谓完善的制度体系就是指该制度要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同时具有公平公正性。只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得后勤的各项活动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定高校后勤制度时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切合后勤的发展现状,能够被全体员工所领会并加以执行,同时还要考虑到制度执行的长期性,制度一旦制定,除非客观环境发生较大的预料之外的变化,否则不应该轻易修改。如果朝令夕改,就会大大降低制度的严肃性和可信任度,员工也会对制度产生极大的干扰和负作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制度基本恒定,实际执行的规范和标准才会保持前后一致,才能因其积淀而发挥更多的作用。
3.3 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协调
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社会化条件下的高校后勤虽然具有企业的某些性质,但它又不同与一般企业。它依托校园文化大背景,具有一般企业所未有的职责和任务。虽然高校后勤作为一个企业要追求利润,但又因为它的特殊性即公益性,使得它还具有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如何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的有效协调。首先,政府应给高校后勤经济上一定的补贴,满足后勤行使公益性的需要,使后勤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保障。其次,学校应对高校后勤进行政策引导,积极努力地引导后勤朝“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目标前进。再次,高校后勤应利用好政府和学校所给的优惠政策,适时适量地提高后勤职工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服务中,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努力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服务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雅萍.服务育人—高校后勤育人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12-32.
[2]盛裕良.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构想[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版:51-54.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63-68.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杜威Dewey John.明日之学校[M].商务印书馆1923版.
[7]郑雅萍.感悟服务: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案例分析[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1日版:20-59.
作者简介:张丹平(1982-),女,浙江台州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关键词:社会化 高校后勤 服务育人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大学都在自己办后勤,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行政性服务,使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特别是1999年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以后,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后勤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严重落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就更加尖锐地凸显出来。学生食宿条件紧、缺、差的窘境出现,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学规模扩大,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学校办社会”,形成“社会办大学”的局面,如何克服后勤“瓶颈”的制约逐渐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不断加快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渗透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中。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高校后勤将自身的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通过价值选择,纳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体系,把后勤自动的活动转化为社会服务保障系统的一部分。逐步建立起服务主体企业化、服务成果商品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进入市场,促使后勤服务纳入社会同行业的运行轨道,并运用价值规律,实现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社会化,使其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适应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一户一校办后勤的局面,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最根本的是把原有后勤系统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分离,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转变成为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也就是将高校的后勤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联办,全方位服务于学校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开放型的后勤服务体系。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相比,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它是在服务商品化发展适应度较高的基础上以直接为教学、科研部门服务作为出发点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教服务分工体系;②构成该体系的各个涉及教学、科研经济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之间通过市场纽带确立了稳定可靠的相互依赖关系和新型的市场关系;③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分担、高校后勤重组与分流。
2 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后勤在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导致服务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①高校后勤缺乏科学的管理,使后勤育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高校后勤缺乏科学的管理,主要就是指高校后勤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无差别管理理念等导致服务育人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话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做到。从管理的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本,然而该理念真正被贯彻执行起来,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往往涉及成本以及经营者利益等问题。鉴于当前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的员工无法能够获得真正的关心、尊重、理解,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也不能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大的激情投身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真正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所以也无法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企业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更谈不上发挥后勤的育人功能了。
②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使服务育人缺少制度基础
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完善的制度是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缺少了制度,整个秩序将会处于混乱状态,员工将会无所适从,最终完全有可能偏离发展的轨道而将企业引向歧路,甚至走向灭亡。虽然这些年高校后勤在人、财、物及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后勤所确立的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很难体现公平公正性。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最好的诠释。后勤的制度是由后勤制定的,是适合于后勤的所有成员,无论其职务大小、身份高低,都应该一视同仁。如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出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不公正现象,则很容易导致员工内心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因违反制度而遭受处罚的员工的不满,这样就很容易助长后勤的不正之风,那么育人的功能就根本无法体现了。
2.2 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导致后勤服务育人执行力不足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几乎都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后勤经费的投入,现在大部分高校后勤都开始引入社会资金。社会资金的引入固然能为学校节省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可以大大节约学校对后勤资金的投入,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但同时也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比如在服务育人方面就明显显得执行力不足。社会资金注入高校后勤,其最大的目的是要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少甚至根本不注重员工服务育人方面的培训。再者,他们所雇佣的员工文化水平低,而且不少员工来自农村,外出打工第一要义是“谋生”。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后勤一线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一般在1000元到1200元左右,尚未达到城市的平均收入。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员工自身还无法从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到对精神追求的层面的时候,属于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是不被他们所关注的,也是不会刻意希望要达到的。所以,毋庸诿言,要求每一位员工对服务对象都能产生“慈父慈母”般的情怀,以一颗博爱的热心、以一份真挚的情感去对待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从人與人沟通层面来看,缺少情感的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必定显得生硬和直白。 3 解决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培育先进的管理理念
高校后勤的管理范围,无非是人、财、物这三大块内容,但无论是管财还是管物,首先是要管好人。只要人管好了,对于财和物的管理基本就变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高校就是育人的基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理念的实践必须依赖于人,因为服务更多所展示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所以高校后勤应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无差别管理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总而言之,作為后勤的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员工的价值,尊重员工的劳动,倾听员工的意见,关心员工的生活,考虑员工的需求。只有让员工满意了,员工才能真正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更好地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企业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加强后勤的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后勤队伍,只有这样服务育人才有了可靠的执行力量。
3.2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所谓完善的制度体系就是指该制度要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同时具有公平公正性。只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得后勤的各项活动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定高校后勤制度时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切合后勤的发展现状,能够被全体员工所领会并加以执行,同时还要考虑到制度执行的长期性,制度一旦制定,除非客观环境发生较大的预料之外的变化,否则不应该轻易修改。如果朝令夕改,就会大大降低制度的严肃性和可信任度,员工也会对制度产生极大的干扰和负作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制度基本恒定,实际执行的规范和标准才会保持前后一致,才能因其积淀而发挥更多的作用。
3.3 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协调
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社会化条件下的高校后勤虽然具有企业的某些性质,但它又不同与一般企业。它依托校园文化大背景,具有一般企业所未有的职责和任务。虽然高校后勤作为一个企业要追求利润,但又因为它的特殊性即公益性,使得它还具有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如何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的有效协调。首先,政府应给高校后勤经济上一定的补贴,满足后勤行使公益性的需要,使后勤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保障。其次,学校应对高校后勤进行政策引导,积极努力地引导后勤朝“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目标前进。再次,高校后勤应利用好政府和学校所给的优惠政策,适时适量地提高后勤职工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服务中,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努力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服务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雅萍.服务育人—高校后勤育人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12-32.
[2]盛裕良.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构想[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版:51-54.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63-68.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杜威Dewey John.明日之学校[M].商务印书馆1923版.
[7]郑雅萍.感悟服务: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案例分析[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1日版:20-59.
作者简介:张丹平(1982-),女,浙江台州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