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30-01
语文教学中,教师批改作文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老师常常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詳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收效却并不显著。
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得更好的效果,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要在初中阶段“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强烈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自己批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强烈愿望。
如讲述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农民作家李有才改好小说《李有才板话》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浅显、通俗易懂的故事来明白修改作文的道理,再设立“文章病院”,先在小范围内启发几个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张贴出抄正稿和修改的原稿,再请学生参观议论。引导学生通过鉴别“原稿”和“修改稿”的差异感受到自改后实际效果。让先走一步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引得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从而对自己批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指导改法,让学生保持自改作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明确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对自改作文产生了兴趣后,就可着手进行修改作文方法的指导,方法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自改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保持自改作文的浓厚兴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开始阶段,教师先要示范,让学生从中领悟方法,为学生自改奠定基础。可以将典型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边批改、边说明,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批改的全过程,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效仿,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之后,再师生共改。教师可选择一篇或几篇拟作修改的“病文”,先放手让学生集体讨论,反复修改,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需要修改的地方和拟采用的修改方法,引导辨析,从而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互改。帮助别人修改文章,易激起学生学习动机。互改时,教师要根据各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规定好修改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然后组织学生互改。在修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也会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同时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自己的力量;让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地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这样,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的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自改的能力。
当学生初步具备了认真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自改时,要让学生各自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修改。自改后,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自改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通过批语或修改符号进一步指出问题,要求学生再改。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就会愈来愈强。
通过以上的尝试,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样批改作文,既将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又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空间让给学生,把学习机会提供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作文的评改中去揣摩品味、去欣赏辨析作文,从而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作文素质。
语文教学中,教师批改作文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老师常常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詳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收效却并不显著。
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得更好的效果,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要在初中阶段“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强烈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自己批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强烈愿望。
如讲述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农民作家李有才改好小说《李有才板话》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浅显、通俗易懂的故事来明白修改作文的道理,再设立“文章病院”,先在小范围内启发几个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张贴出抄正稿和修改的原稿,再请学生参观议论。引导学生通过鉴别“原稿”和“修改稿”的差异感受到自改后实际效果。让先走一步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引得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从而对自己批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指导改法,让学生保持自改作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明确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对自改作文产生了兴趣后,就可着手进行修改作文方法的指导,方法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自改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保持自改作文的浓厚兴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开始阶段,教师先要示范,让学生从中领悟方法,为学生自改奠定基础。可以将典型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边批改、边说明,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批改的全过程,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效仿,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之后,再师生共改。教师可选择一篇或几篇拟作修改的“病文”,先放手让学生集体讨论,反复修改,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需要修改的地方和拟采用的修改方法,引导辨析,从而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互改。帮助别人修改文章,易激起学生学习动机。互改时,教师要根据各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规定好修改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然后组织学生互改。在修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也会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同时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自己的力量;让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地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这样,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的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自改的能力。
当学生初步具备了认真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自改时,要让学生各自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修改。自改后,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自改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通过批语或修改符号进一步指出问题,要求学生再改。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就会愈来愈强。
通过以上的尝试,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样批改作文,既将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又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空间让给学生,把学习机会提供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作文的评改中去揣摩品味、去欣赏辨析作文,从而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作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