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垮的“英雄”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禹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在数千万韩国人高度期待的目光中,在肩负着他所无力支撑的国家荣誉的重负下,轰然倒地……
  古今英雄的下场,一是被敌人打垮,二是被自己打垮。韩国的“民族英雄”黄禹锡似在例外,他是被“逼垮”的。
  曾几何时,黄禹锡还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学家,被韩国舆论誉为“民族英雄”、“克隆之父”,被政府任命为“首席科学家”,事迹还被收入中小学教材,写成报告文学。可是,正当他大红大紫之际,突然被查出论文造假,一夜之间,便从“民族英雄”沦为“民族耻辱”。英雄黄禹锡,没有倒在敌人的攻击之下,而是在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在数千万韩国人高度期待的目光中,在肩负着他所无力支撑的国家荣誉的重负下,轰然倒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被大家“逼垮”的。
  平心而论,黄禹锡的造假,既不是为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为了谋利,可是“民族英雄”的荣誉、“首席科学家”的光环,把他推向“神坛”,接受万众顶礼膜拜。黄禹锡已别无选择,只能以更惊人的成果来证明自己无愧于这些荣誉,回报公众对他的热切期待。可是,科学研究是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漫长时间的,不可能立竿见影,“捷报频传”,而公众的耐心却是有限的,他们相信自己的英雄无所不能,要求他“只争朝夕”,“直捣黄龙”,于是,一名本属优秀、假以时日即可拿出惊人成果的科学家,为了早出、快出成果而走入歧途,终于被“逼垮”。
   英雄捐躯,名垂青史,可被自己人“逼垮”,则身败名裂。因为这不是哪个人、哪一组织的错,而是整个社会的合力所致:过高的期望值,过强的功利心,过大的责任感,逼着、推着、赶着、压着黄禹锡,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实,类似的事咱们这里也有。北大教授、博导王铭铭,才华横溢,声誉日隆,堪称社会学界的英雄,为了不辜负众人厚望,拿出与自己名气相对应的成果,竟不惜铤而走险,大面积剽窃他人作品;著名作家叶辛,著作等身,名扬四海,是小说界英雄,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盛名”,不断推出新作,也在自己的新著《商贾将军》里大量“借鉴”了别人的成果,被判侵权;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博士后茅广军,年轻有为,正是英雄出少年,但因研究方向发生转折,成果不可能出得太快,文章数量少,未能通过相关考核而被解聘,结果跳楼自杀,年仅36岁。在咱们的国度,被逼垮的“英雄”远不止这几位。当然,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定力,实事求是,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那就不是这么容易被外力逼垮的。
  应该明白,英雄也是人,也需要休养生息,也有事业的高潮和低谷。如果真的关爱英雄,特别是那些科研领域的英雄,就应该给他们一个宽松环境,允许他们喘口气,补充营养,积蓄力量,不要逼着他们去作假,剽窃,提前收获,透支生命。这样,相信他们的收获会更大,说不定真的能一鸣惊人。
  韩国黄禹锡被“逼垮”了,还有多少类似的英雄、准英雄正在被舆论、荣誉和公众期望逼得气喘吁吁,快支持不住了呢?
其他文献
【蒋经国其人】  蒋经国出生于1910年4月15日,逝世于1988年1月13日。1925年蒋经国16岁时,经老师吴稚晖同意和父亲蒋介石许可,去了苏俄。笔者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时人向往社会主义的俄国,他很想去看看社会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另一个是年轻的蒋经国可能很难接受父母离婚,故想离开中国。  在俄国,蒋经国共住了12年,其间历尽沧桑,曾在阿尔泰山金矿作苦工。1935年3月,他与俄国人蒋方良
白鲜灰斑病为近年来辽宁白鲜生产上新发生的重要病害,各调查田均有发生,病情指数5.3-59.6,其致病菌为Paracercospora dictamnicola。该菌为新种,国内外Paracercospora属相关
随着城市扩张,上海的地域界限和文化格局已非复旧观,“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彻底过时了。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一家报纸引述了一位旅居纽约的老华侨的观感:“上海竟然有‘老上海’之说,不可思议。纽约就没人敢自称‘老纽约’。”所谓“老上海”,是指那些老资格的原住民,他们谙熟上海的方方面面,脑子里装着本埠的地图,无论文化沿革、市井掌故还是衣食住行,表达起来都能头头是道,手到擒来。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