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难确切解释我们为何如此热爱海洋,这近乎一种本能。
从太空凝望,地球被海洋染上一片湛蓝,震撼的美感令人不禁落泪;在海边远望,心情在海浪声中起伏,感动在心灵生长。
上古大荒,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离开海洋来到陆地;现在,人类置身陆地远眺海洋,向往未知的远方。
可是,我们热爱的海洋如今却深陷酸化危机,这很大程度缘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过度碳排放,而这又将反过来严重危及人类生存。
“消失”的珊瑚礁生态
还记得那则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世界最好工作”招聘广告吗?
2009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发布广告,招聘一名大堡礁保育员,这则广告让大堡礁的美丽广为人知。可如今,大堡礁却深陷危机。
透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碳,向地球大气供给了40%的再生氧气,一部分有机碳则被埋藏在深海。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过量碳排放,海洋正吸收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海水碱性下降,越发酸化。海洋酸化包括两个变量: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海水pH值下降。有数据表明,近两百年间,海水pH值从8.2下降为8.1。虽然只有0.1的微小变化,但这意味着海洋酸性(氢离子浓度)增加了三成。
珊瑚礁为五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堪称“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体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碳酸钙的骨骼,聚合成珊瑚礁。由于海水酸性增强,加之海水变暖,碳酸钙的溶解度相应上升,逐步“缺钙”白化乃至溶解。
“原本以为即使再过30年,大堡礁也不至于被破坏成这样。之前看到大堡礁里近乎三分之二的珊瑚礁快要死亡,现在它们真的死了。”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主任特里·P·休斯在《自然》杂志的文章中写道。
如果碳排放继续增长,海洋继续酸化、海水继续升温,等待珊瑚礁的会是灭顶之灾,靠珊瑚礁栖息的海洋生物也将承受巨变。
殃及“池鱼”与人类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模型:到2050年,海洋将不仅不利于珊瑚生存,海水甚至还会变得具有侵蚀性。在有些水域,海水将会酸到足够溶解贝类生物。一旦贝类生物消失,整个生物链都将遭受巨大影响,最终人类也会遭殃。而现在,许多带壳的生物,譬如蛤蚌、被称为“海蝴蝶”的翼足目软体动物,正在面临自身的碳酸钙外壳不断溶解的现实,而它们是鲑鱼、鲸和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
对于一些鱼类,海洋酸化堪称有毒。许多鱼类对海水酸度十分敏感,会因为血液中的碳酸含量增加而患上血碳酸过多症,甚至会因此死亡。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有5亿多人依靠捕鱼、水产养殖作为蛋白质摄入、经济收入的来源。其中最贫穷的4亿人,他们一半的动物蛋白和微量元素均来自鱼类——海洋酸化必然严重危及人类的粮食安全。
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为海洋酸化所威胁,而固氮蓝藻曾一度被認为是例外。但《科学》杂志研究指出:固氮蓝藻可能同样是“受害者”。蓝藻,也称蓝细菌,是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浮游生物。蓝藻固氮能力下降,会抑制海洋浮游生物的整体生长,削弱海洋的固碳作用。而海洋的固碳作用一旦消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升高至少四成,温室效应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
各国“携手”应对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等议题已经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同样因为过度碳排放导致的海洋酸化却一直鲜为人知,这些年才逐步引发关注。
2003年,“海洋酸化”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自然》杂志上。
2008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在摩纳哥召开了“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的海洋”研讨会。来自26个国家的150位科学家签署《摩纳哥宣言》,呼吁政府决策者立刻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控制海洋酸化进程及其生态影响。
政府层面开始行动了。
2015年12月,195个国家共同签订《巴黎协议》。虽然关注点更多在于气候变化,但是协议直指海洋酸化的根源——碳排放。“在未来的15年,我们需要看到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及无可比拟的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帕特里·埃斯皮诺萨说。
2017年5月11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召开的北极峰会上,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挪威等8个北极周边国家签署《费尔班克斯宣言》。宣言强调控制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通过全球各国的努力。
但是,控制碳排放的努力和作用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其中就包括美国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特朗普一直抱怨《巴黎协议》对美国不公,竞选期间承诺上任后的百日内会让美国退出该协议。特朗普批评奥巴马在清洁能源和控制碳排放上的政策妨碍了经济。虽然签署了《费尔班克斯宣言》,但是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北极峰会上表示,美国将会优先考虑美国利益,不会着急做决定。
2017年5月8日至18日,196个国家在德国波恩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讨论《巴黎协议》的实质实施内容。欧盟代表斯林根伯格在会议上表示,各国都在等待美国是否退出《巴黎协议》的最后决定。
这些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呼吁,控制海洋酸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像对待下水道一样对待大气”。
根据科学家研究,距今5500万年前,海洋里曾有过一次生物灭绝,而罪魁祸首就是溶解到海水中的45000亿吨二氧化碳。此后,海洋至少花了10万年时间才恢复正常的酸碱度值,得以渡过难关。如果碳排放得不到控制,海洋酸化继续加剧,下一次生物灭绝又将是何时?
海洋和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们热爱海洋,就像母亲爱着我们;我们守护海洋,就像我们守护自己。
(老魏摘自《环球》2017年第11期)
从太空凝望,地球被海洋染上一片湛蓝,震撼的美感令人不禁落泪;在海边远望,心情在海浪声中起伏,感动在心灵生长。
上古大荒,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离开海洋来到陆地;现在,人类置身陆地远眺海洋,向往未知的远方。
可是,我们热爱的海洋如今却深陷酸化危机,这很大程度缘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过度碳排放,而这又将反过来严重危及人类生存。
“消失”的珊瑚礁生态
还记得那则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世界最好工作”招聘广告吗?
2009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发布广告,招聘一名大堡礁保育员,这则广告让大堡礁的美丽广为人知。可如今,大堡礁却深陷危机。
透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碳,向地球大气供给了40%的再生氧气,一部分有机碳则被埋藏在深海。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过量碳排放,海洋正吸收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海水碱性下降,越发酸化。海洋酸化包括两个变量: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海水pH值下降。有数据表明,近两百年间,海水pH值从8.2下降为8.1。虽然只有0.1的微小变化,但这意味着海洋酸性(氢离子浓度)增加了三成。
珊瑚礁为五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堪称“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体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碳酸钙的骨骼,聚合成珊瑚礁。由于海水酸性增强,加之海水变暖,碳酸钙的溶解度相应上升,逐步“缺钙”白化乃至溶解。
“原本以为即使再过30年,大堡礁也不至于被破坏成这样。之前看到大堡礁里近乎三分之二的珊瑚礁快要死亡,现在它们真的死了。”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主任特里·P·休斯在《自然》杂志的文章中写道。
如果碳排放继续增长,海洋继续酸化、海水继续升温,等待珊瑚礁的会是灭顶之灾,靠珊瑚礁栖息的海洋生物也将承受巨变。
殃及“池鱼”与人类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模型:到2050年,海洋将不仅不利于珊瑚生存,海水甚至还会变得具有侵蚀性。在有些水域,海水将会酸到足够溶解贝类生物。一旦贝类生物消失,整个生物链都将遭受巨大影响,最终人类也会遭殃。而现在,许多带壳的生物,譬如蛤蚌、被称为“海蝴蝶”的翼足目软体动物,正在面临自身的碳酸钙外壳不断溶解的现实,而它们是鲑鱼、鲸和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
对于一些鱼类,海洋酸化堪称有毒。许多鱼类对海水酸度十分敏感,会因为血液中的碳酸含量增加而患上血碳酸过多症,甚至会因此死亡。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有5亿多人依靠捕鱼、水产养殖作为蛋白质摄入、经济收入的来源。其中最贫穷的4亿人,他们一半的动物蛋白和微量元素均来自鱼类——海洋酸化必然严重危及人类的粮食安全。
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为海洋酸化所威胁,而固氮蓝藻曾一度被認为是例外。但《科学》杂志研究指出:固氮蓝藻可能同样是“受害者”。蓝藻,也称蓝细菌,是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浮游生物。蓝藻固氮能力下降,会抑制海洋浮游生物的整体生长,削弱海洋的固碳作用。而海洋的固碳作用一旦消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升高至少四成,温室效应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
各国“携手”应对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等议题已经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同样因为过度碳排放导致的海洋酸化却一直鲜为人知,这些年才逐步引发关注。
2003年,“海洋酸化”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自然》杂志上。
2008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在摩纳哥召开了“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的海洋”研讨会。来自26个国家的150位科学家签署《摩纳哥宣言》,呼吁政府决策者立刻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控制海洋酸化进程及其生态影响。
政府层面开始行动了。
2015年12月,195个国家共同签订《巴黎协议》。虽然关注点更多在于气候变化,但是协议直指海洋酸化的根源——碳排放。“在未来的15年,我们需要看到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及无可比拟的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帕特里·埃斯皮诺萨说。
2017年5月11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召开的北极峰会上,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挪威等8个北极周边国家签署《费尔班克斯宣言》。宣言强调控制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通过全球各国的努力。
但是,控制碳排放的努力和作用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其中就包括美国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特朗普一直抱怨《巴黎协议》对美国不公,竞选期间承诺上任后的百日内会让美国退出该协议。特朗普批评奥巴马在清洁能源和控制碳排放上的政策妨碍了经济。虽然签署了《费尔班克斯宣言》,但是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北极峰会上表示,美国将会优先考虑美国利益,不会着急做决定。
2017年5月8日至18日,196个国家在德国波恩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讨论《巴黎协议》的实质实施内容。欧盟代表斯林根伯格在会议上表示,各国都在等待美国是否退出《巴黎协议》的最后决定。
这些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呼吁,控制海洋酸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像对待下水道一样对待大气”。
根据科学家研究,距今5500万年前,海洋里曾有过一次生物灭绝,而罪魁祸首就是溶解到海水中的45000亿吨二氧化碳。此后,海洋至少花了10万年时间才恢复正常的酸碱度值,得以渡过难关。如果碳排放得不到控制,海洋酸化继续加剧,下一次生物灭绝又将是何时?
海洋和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们热爱海洋,就像母亲爱着我们;我们守护海洋,就像我们守护自己。
(老魏摘自《环球》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