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基于1984年—2017年期间与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与时间、关键词、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四个维度分析研究热点问题,并找到后续研究的方向,提出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科研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研究、科研激励的对策研究三个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关键词: 高校海归教师 科研 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完成学业后回国就业,给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带来新动力。根据教育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海外归国人员总数为265.11万人,5年期间回国人数占70%。海外归国就业人员比例已从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国内各行业对海外人才吸引力呈现增长趋势。
高校作为海外归国人才首选的工作地点,备受多数海外归国人员的关注。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6年“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高校通过增加海归教师数量优化提升学校整体师资队伍,但是高校海归教师面临环境适应情况、研究成果转化程度、科研项目成功率等问题,挫伤他们做科研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视角,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借助知识图谱探寻我国海归教师从事高校科研工作的研究现状,客观地揭示他们做科研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更好地提出从事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可翻译为“引文空间”。该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用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的一款多元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软件能迅速发现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呈现出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这种科学文献的分析方法得到的可视化图形成为“科学知识图谱”。为了可视化地分析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研究热点,找到后续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本文采用Citespace3.8R8版进行文献分析。
(二)数据来源
国内学术界对于海归的定义,多数是指海外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的人员(史兴松,2017)。高校海归教师则是指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海外归国教师(以下简称为高校海归教师)。关于激励机制的内涵,学者们认为通过一套理性规范的程序促进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具有目标明确、自发行动、时效准确的特点。为了精准高效地采集文獻数据,本文将选取高校海归教师和激励机制作为两个检索的条目进行文献数据收集。文献数据样本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总库)。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进展,本文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收录的所有期刊,并使用重复截词方式,先以“全文=高校海归教师”为关键词,搜索全年限的文献资料,发现共得到检索结果8533条,为了缩小聚焦研究范围,在此结果中以“主题=激励机制”为关键词,搜索文献资料获得检索结果184条。对检索结果整理,删除期刊会议论文征稿、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书稿评语、期刊简介等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筛选1984年—2017年期间与高校海归教师相关的文献资料,最终得到42篇研究文献。这42篇文献引用的总参考文献数为1315篇,文献总被引数为204次,文献总下载数为19584次。每篇文献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为31.31篇,文献平均被引数为4.86次,文献平均下载数为466.29次,文献下载被引用比例为96%。
三、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量与时间分析
从参考文献的发文数量说明1984年—2003年期间极少数高校才对海归教师有招聘需求,所以这个时期的研究处于零散状态,每一年或每两年才发表一篇与高校相关的学术论文,基本围绕高校行政管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1999年—2003年论文数量虽有所增长,但研究主题依然是与高校相关的内容。然而,2004年—2011年学术论文主题才逐渐向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方向靠拢,所选文献和引证文献数量随之增加,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主要有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高校岗位津贴激励机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2012年—2017年期间,除了所选文献和引证文献的数量不断创新高外,研究论文的范围再次扩大到高校海归教师的科研激励问题,论文发表数量持续上升,标志着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研究领域已逐渐成为讨论热点,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二)关键词分析
每篇学术论文的核心观点都通过关键词来表述,关键词涵盖了论文主题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某个领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分析,能迅速挖掘出该领域的研究观点与内容。本文通过Citespace对激励机制与高校海归教师两个关键词进行深入剖析,将所有文献资料数据导入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1984—2017年;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为1a;选择聚类词来源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聚类类型选择为爆点词(burst plus);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s)。因为文献资料数据只有42篇,所以软件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用词频最高值调整为30个关键词,点击分析按钮得出关键词图谱如下图所示。图左上角的英文显示,共有5个节点,2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2。
图 1984年—2017年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研究领域关键词图谱
图中出现次数最高的关键词为较大的节点,从图1可以看出,激励机制为最大的关系节点,主要沿着绩效考核的方向呈直线展开,结合研究领域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表的数据推断出激励机制是研究领域的热点。绩效考核、高校教师、高校、激励被引频次相同,说明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平行展开,高校与激励两方面的研究有一些联系。通过研读这五个重要节点所对应的相关文献发现,2004年—2009年期间的文献主要围绕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高校岗位津贴激励机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角度也细化到院校分类、院校属性、地方差异;2010年—2015年期间的文献研究范围扩充,研究视角多元化,丰富了该研究领域,例如文献开始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财经类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绩效考核、高校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等方面问题;2016年—2017年期间的文献研究视角逐年扩大,研究内容则突出了高校科研激励机制、高校对海归教师科研绩效考核、高校海归教师与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可以给予相应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中安排媒介素养课程的占91.18%。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相应的专家研究培养教师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带动全体教师学习如何培养媒介素养,才能整体提高教师群体的媒介素养,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全体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学校相关行政领导带头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以身作则,激发教师更努力地学习相关课程及快速培养媒介素养。
(二)学校要以行动支持教师相应的学习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教师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可以学习关于养成教师媒介素养的理论,学校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教师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学校可以组织相应教师媒介素养竞赛,根据教师所学相关理论转化为技能大赛,让教师在参赛中学以致用。在大赛中设置相应的奖项,激发教师参加活动的动力。此外,学校教务部门应该在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应课程的听课评价标准里加进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若该课程没有提到相关媒介素养教育,学校应该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或者让该教师重新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引起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学校的校本培训要加进教师媒介素养相关课程或者实践指导课程,这样教师可以深刻地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教师高度重视自我媒介素养养成,以及注重在课程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三)教师应积极提升自我媒介素养
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发展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学校提供相应学习平台,教师应该竭尽全力参与相应学习,并不断增强信心,坚定自我努力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并且秉持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而非出于应付上级、敷衍学校的心理参与相关学习,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虚度个人宝贵的学习时间。为此,教师要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相关课程,在学校实践活动中积极报名参与。每次学习要总结学习经验与收获,参加学校相关活动后,要总结相应的实践经验,为自己更深层次的学习扎下稳固的基础。在现实生活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尝试层出不穷的、实用的新媒介,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结合之前的学习、实践经验,总结出自我独特的、适合中小学生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学生学习之后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媒介素养。
教师媒介素养的构建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带头,中小学校极力协助,中小学教师全力参与学习并将其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效果,否则难以让教师媒介素养培养成功。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2]黄旦.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传播与中国,2007(12):175.
[3]David Buckingham. 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M].Polity Press,2003:36.
[4]于德山.當代媒介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99.
[5]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15.
[6]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关键词: 高校海归教师 科研 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完成学业后回国就业,给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带来新动力。根据教育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海外归国人员总数为265.11万人,5年期间回国人数占70%。海外归国就业人员比例已从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国内各行业对海外人才吸引力呈现增长趋势。
高校作为海外归国人才首选的工作地点,备受多数海外归国人员的关注。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6年“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高校通过增加海归教师数量优化提升学校整体师资队伍,但是高校海归教师面临环境适应情况、研究成果转化程度、科研项目成功率等问题,挫伤他们做科研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视角,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借助知识图谱探寻我国海归教师从事高校科研工作的研究现状,客观地揭示他们做科研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更好地提出从事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可翻译为“引文空间”。该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用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的一款多元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软件能迅速发现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呈现出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这种科学文献的分析方法得到的可视化图形成为“科学知识图谱”。为了可视化地分析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研究热点,找到后续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本文采用Citespace3.8R8版进行文献分析。
(二)数据来源
国内学术界对于海归的定义,多数是指海外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的人员(史兴松,2017)。高校海归教师则是指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海外归国教师(以下简称为高校海归教师)。关于激励机制的内涵,学者们认为通过一套理性规范的程序促进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具有目标明确、自发行动、时效准确的特点。为了精准高效地采集文獻数据,本文将选取高校海归教师和激励机制作为两个检索的条目进行文献数据收集。文献数据样本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总库)。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进展,本文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收录的所有期刊,并使用重复截词方式,先以“全文=高校海归教师”为关键词,搜索全年限的文献资料,发现共得到检索结果8533条,为了缩小聚焦研究范围,在此结果中以“主题=激励机制”为关键词,搜索文献资料获得检索结果184条。对检索结果整理,删除期刊会议论文征稿、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书稿评语、期刊简介等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筛选1984年—2017年期间与高校海归教师相关的文献资料,最终得到42篇研究文献。这42篇文献引用的总参考文献数为1315篇,文献总被引数为204次,文献总下载数为19584次。每篇文献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为31.31篇,文献平均被引数为4.86次,文献平均下载数为466.29次,文献下载被引用比例为96%。
三、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量与时间分析
从参考文献的发文数量说明1984年—2003年期间极少数高校才对海归教师有招聘需求,所以这个时期的研究处于零散状态,每一年或每两年才发表一篇与高校相关的学术论文,基本围绕高校行政管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1999年—2003年论文数量虽有所增长,但研究主题依然是与高校相关的内容。然而,2004年—2011年学术论文主题才逐渐向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方向靠拢,所选文献和引证文献数量随之增加,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主要有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高校岗位津贴激励机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2012年—2017年期间,除了所选文献和引证文献的数量不断创新高外,研究论文的范围再次扩大到高校海归教师的科研激励问题,论文发表数量持续上升,标志着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研究领域已逐渐成为讨论热点,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二)关键词分析
每篇学术论文的核心观点都通过关键词来表述,关键词涵盖了论文主题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某个领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分析,能迅速挖掘出该领域的研究观点与内容。本文通过Citespace对激励机制与高校海归教师两个关键词进行深入剖析,将所有文献资料数据导入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1984—2017年;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为1a;选择聚类词来源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聚类类型选择为爆点词(burst plus);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s)。因为文献资料数据只有42篇,所以软件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用词频最高值调整为30个关键词,点击分析按钮得出关键词图谱如下图所示。图左上角的英文显示,共有5个节点,2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2。
图 1984年—2017年高校海归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研究领域关键词图谱
图中出现次数最高的关键词为较大的节点,从图1可以看出,激励机制为最大的关系节点,主要沿着绩效考核的方向呈直线展开,结合研究领域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表的数据推断出激励机制是研究领域的热点。绩效考核、高校教师、高校、激励被引频次相同,说明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平行展开,高校与激励两方面的研究有一些联系。通过研读这五个重要节点所对应的相关文献发现,2004年—2009年期间的文献主要围绕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高校岗位津贴激励机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角度也细化到院校分类、院校属性、地方差异;2010年—2015年期间的文献研究范围扩充,研究视角多元化,丰富了该研究领域,例如文献开始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财经类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绩效考核、高校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等方面问题;2016年—2017年期间的文献研究视角逐年扩大,研究内容则突出了高校科研激励机制、高校对海归教师科研绩效考核、高校海归教师与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可以给予相应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中安排媒介素养课程的占91.18%。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相应的专家研究培养教师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带动全体教师学习如何培养媒介素养,才能整体提高教师群体的媒介素养,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全体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学校相关行政领导带头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以身作则,激发教师更努力地学习相关课程及快速培养媒介素养。
(二)学校要以行动支持教师相应的学习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教师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可以学习关于养成教师媒介素养的理论,学校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教师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学校可以组织相应教师媒介素养竞赛,根据教师所学相关理论转化为技能大赛,让教师在参赛中学以致用。在大赛中设置相应的奖项,激发教师参加活动的动力。此外,学校教务部门应该在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应课程的听课评价标准里加进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若该课程没有提到相关媒介素养教育,学校应该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或者让该教师重新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引起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学校的校本培训要加进教师媒介素养相关课程或者实践指导课程,这样教师可以深刻地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教师高度重视自我媒介素养养成,以及注重在课程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三)教师应积极提升自我媒介素养
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发展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学校提供相应学习平台,教师应该竭尽全力参与相应学习,并不断增强信心,坚定自我努力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并且秉持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而非出于应付上级、敷衍学校的心理参与相关学习,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虚度个人宝贵的学习时间。为此,教师要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相关课程,在学校实践活动中积极报名参与。每次学习要总结学习经验与收获,参加学校相关活动后,要总结相应的实践经验,为自己更深层次的学习扎下稳固的基础。在现实生活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尝试层出不穷的、实用的新媒介,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结合之前的学习、实践经验,总结出自我独特的、适合中小学生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学生学习之后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媒介素养。
教师媒介素养的构建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带头,中小学校极力协助,中小学教师全力参与学习并将其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效果,否则难以让教师媒介素养培养成功。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2]黄旦.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传播与中国,2007(12):175.
[3]David Buckingham. 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M].Polity Press,2003:36.
[4]于德山.當代媒介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99.
[5]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15.
[6]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