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然而解题时,有时会钻进“死胡同”出不来,让教师感到为难;有时因为一个奇思妙想方法,让教师欣喜不已。无论是面对数学题,还是面对学习生活的困难与挫折,孩子的思维就是这样鲜活、奇特,甚至让人捉摸不透。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想法有所差异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引导?
一、善于在与学生谈心时产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思维碰撞
有人说,数学教师不善言语表达,也没有必要,只要上好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就行。因为与学生谈心的事一般由语文老师研究、实施。于此,我不敢苟同。与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谈谈心,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坚持的做法,而且十几年试验下来,效果很好。数学老师很多时候力求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无须与孩子寒暄问暖,喜欢一针见血、立竿见影。学数学的孩子,有些时候会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过程繁琐,甚至力不从心,这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数。为此,我主张数学老师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方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喜欢教数学的老师,继而才有较好的数学成绩。1.讲故事。数学课本和相关练习上不仅有简单的文字、阿拉伯数字,除了逗号、句号、问号外,还有省略号、感叹号。数学老师要善于启迪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参与实践活动。关于数学的故事恰恰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数学家们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含有丰富数学知识的趣味数学小故事,老师自己小时候学习数学的小故事,还有发生在学生生活周围的数学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老师讲、学生听,也可以是孩子们收集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找找、讲讲、听听故事的过程,完全可以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增加孩子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它、喜欢它。2.谈谈心。数学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跟孩子们讲讲道理、谈谈内心也很有必要,尤其中高年级的时候,他们似懂非懂,但是有作用,也有效果。面对孩子们到校后不知从何事做起,或者老是作业拖拉、不肯做等情况,我们要和他们谈责任:爸爸妈妈送我到学校学习,我们就应该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这是我们的责任;发现孩子们乱花钱,要和他们忆苦:忆家长们挣钱养家不容易,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和孩子们心与心的交流过程就是思维产生碰撞的过程,孩子被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所触动,老师孩子们敞开心扉互动,拉近彼此距离,从而喜欢老师,自然而然喜欢上老师上的这门数学课,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善于在课堂互动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碰撞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早已不再是老师教授、学生听记的模式,追求的是师生双边互动。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自主的、自觉学习需求,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有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在与孩子们互动中解决了一道题:苏教版六年级(下)《练习与测试》31页,拓展应用第4题:“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B两地中点12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3,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此题学生作业时答案不统一,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是60千米,一部分学生认为是120千米。当时书本上有提示: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于是引导学生完善示意图。
师生一起分析题意:明确相遇时,甲乙两车用时一样,速度之比就是它们行驶的路程之比,即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为2:3,可以看作甲、乙的路程分别为2份、3份,AB的总路程即为2 3=5份。两车在中点12千米处相遇是本题理解的关键也是难点,乙走的路实际上比甲走的路多了12×2=24千米!
孩子們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列式解答。2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方法。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出现了很多种解法。
说句实话,真没想到孩子们会有这么多解法,而且非常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先前思考问题时出现的思维碰撞,孩子的思维才处于活跃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充分挖掘孩子潜能,让孩子们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碰撞出的火花点亮整个课堂。
下课了,一个孩子还追着我说,她还有一种解法,让我看看对不对:12÷(3/5-1/2)=120千米。显然,这个解法也是对的!
一个题目,一些思维碰撞,成就了整个题目的“一题多解”,孩子们收获很大,而教师也受益匪浅。这就是“教学相长”。只要善于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产生碰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于在多样练习后产生培养数学习惯的思维碰撞
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做过很多练习题,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测验数十次。有多少学生正确看待错过的题目?又有多少学生研究反思过自己做过的错题?也许有人会认为学生还小,研究错题、整理错题是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中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有这个时间、能力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并好好使用它。1.全面收集错题。引导学生养成错题收集的习惯,每次遇到自己错过的题目,先在原题旁边订正,然后将它收集到错题本上。坚持两个月后,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养成了有错题就收集的习惯。2.择优整理错题。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们会发现错题集上开始出现重复的题目,甚至较为常见、简单的题目,这个时候引导孩子们对错题进行整理、删选,将较好的、较难、较有代表性的题目收集到错题本上。3.分类整理错题。在经过一段时间择优整理错题后,引导孩子对错题进行分类,可以按照填空、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等分类,也可以按照数与代数、图形王国、方法策略、简便计算等分类。当然,这样的整理是要求比较高的,可以在老师指导下慢慢学会。4.对错题温故而知新。一定要引导孩子对整理出来的错题反复看、经常研究,甚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要研究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建立错题集的真正目的。
就这样,我在任教班级里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错题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在错题处理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思维碰撞,产生了需要对错题进行整理的愿望。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善于在与学生谈心时产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思维碰撞
有人说,数学教师不善言语表达,也没有必要,只要上好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就行。因为与学生谈心的事一般由语文老师研究、实施。于此,我不敢苟同。与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谈谈心,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坚持的做法,而且十几年试验下来,效果很好。数学老师很多时候力求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无须与孩子寒暄问暖,喜欢一针见血、立竿见影。学数学的孩子,有些时候会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过程繁琐,甚至力不从心,这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数。为此,我主张数学老师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方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喜欢教数学的老师,继而才有较好的数学成绩。1.讲故事。数学课本和相关练习上不仅有简单的文字、阿拉伯数字,除了逗号、句号、问号外,还有省略号、感叹号。数学老师要善于启迪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参与实践活动。关于数学的故事恰恰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数学家们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含有丰富数学知识的趣味数学小故事,老师自己小时候学习数学的小故事,还有发生在学生生活周围的数学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老师讲、学生听,也可以是孩子们收集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找找、讲讲、听听故事的过程,完全可以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增加孩子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它、喜欢它。2.谈谈心。数学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跟孩子们讲讲道理、谈谈内心也很有必要,尤其中高年级的时候,他们似懂非懂,但是有作用,也有效果。面对孩子们到校后不知从何事做起,或者老是作业拖拉、不肯做等情况,我们要和他们谈责任:爸爸妈妈送我到学校学习,我们就应该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这是我们的责任;发现孩子们乱花钱,要和他们忆苦:忆家长们挣钱养家不容易,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和孩子们心与心的交流过程就是思维产生碰撞的过程,孩子被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所触动,老师孩子们敞开心扉互动,拉近彼此距离,从而喜欢老师,自然而然喜欢上老师上的这门数学课,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善于在课堂互动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碰撞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早已不再是老师教授、学生听记的模式,追求的是师生双边互动。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自主的、自觉学习需求,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有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在与孩子们互动中解决了一道题:苏教版六年级(下)《练习与测试》31页,拓展应用第4题:“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B两地中点12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3,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此题学生作业时答案不统一,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是60千米,一部分学生认为是120千米。当时书本上有提示: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于是引导学生完善示意图。
师生一起分析题意:明确相遇时,甲乙两车用时一样,速度之比就是它们行驶的路程之比,即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为2:3,可以看作甲、乙的路程分别为2份、3份,AB的总路程即为2 3=5份。两车在中点12千米处相遇是本题理解的关键也是难点,乙走的路实际上比甲走的路多了12×2=24千米!
孩子們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列式解答。2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方法。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出现了很多种解法。
说句实话,真没想到孩子们会有这么多解法,而且非常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先前思考问题时出现的思维碰撞,孩子的思维才处于活跃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充分挖掘孩子潜能,让孩子们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碰撞出的火花点亮整个课堂。
下课了,一个孩子还追着我说,她还有一种解法,让我看看对不对:12÷(3/5-1/2)=120千米。显然,这个解法也是对的!
一个题目,一些思维碰撞,成就了整个题目的“一题多解”,孩子们收获很大,而教师也受益匪浅。这就是“教学相长”。只要善于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产生碰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于在多样练习后产生培养数学习惯的思维碰撞
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做过很多练习题,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测验数十次。有多少学生正确看待错过的题目?又有多少学生研究反思过自己做过的错题?也许有人会认为学生还小,研究错题、整理错题是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中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有这个时间、能力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并好好使用它。1.全面收集错题。引导学生养成错题收集的习惯,每次遇到自己错过的题目,先在原题旁边订正,然后将它收集到错题本上。坚持两个月后,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养成了有错题就收集的习惯。2.择优整理错题。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们会发现错题集上开始出现重复的题目,甚至较为常见、简单的题目,这个时候引导孩子们对错题进行整理、删选,将较好的、较难、较有代表性的题目收集到错题本上。3.分类整理错题。在经过一段时间择优整理错题后,引导孩子对错题进行分类,可以按照填空、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等分类,也可以按照数与代数、图形王国、方法策略、简便计算等分类。当然,这样的整理是要求比较高的,可以在老师指导下慢慢学会。4.对错题温故而知新。一定要引导孩子对整理出来的错题反复看、经常研究,甚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要研究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建立错题集的真正目的。
就这样,我在任教班级里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错题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在错题处理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思维碰撞,产生了需要对错题进行整理的愿望。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