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比较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各自的优劣势,指出教育应遵循平衡的定律,剖析了当前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失衡的原因,探讨了平衡教育模式和如何增加素质教育的砝码,提出了逐步促进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平衡的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平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18-03
现代教育似乎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学校教育是围绕“应试教育” 的“指挥棒”转还是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目前学校教育的现实是,无论怎样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重心往往偏向于“应试教育”。
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劣分析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辞海》对狭义素质的定义:是指“人或事物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在心理学上,是指“由于对个体的经验和环境的反映而形成的个人心理結构”。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从而达到从众多学生中选拔分数高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种教育制度流行于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还有东南亚的新加波等。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其一是教学培养模式单一性,片面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灌输,不重视或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二是评价指标单一,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其三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四是容易导致教学围绕“考试”的轴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猜题、押题”即所谓的考试技巧;最后是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对学生智力开发尤其是创新能力没得到训练和提升。
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优势:其一是教学目标全面性,即培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二是评价指标多样性和系统性。评价学生的指标包括对学生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是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四是提倡个性化教育,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最后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特长,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假设我们将教育培养学生的结果归结为:价值观、知识、能力、创新和健康五大要素。价值观包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诚信观和审美观等;知识包括各种理论知识,大学的理科学生要掌握一些文史哲的知识,文科学生也应该学些理科的理论知识;能力包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合作能力、创业与就业能力等;创新包括原创性成果的创新、智力的挖掘与开发、新观点与新思维的设想、新理论和新模式的构建等;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主要包括人的体力等,心理素质包括人的意志力、毅力与耐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情感力等。
图1分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优劣势。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比较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但现在的状况是重心过于偏向应试教育。也就是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失去了平衡。
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失衡的关键点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无论从目的和结果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现实的学校教育砝码明显偏向于应试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相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应试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因而它较好地防止了徇私舞弊,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素质教育只所以雷声大雨点小,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定量的考评指标,单凭主观性的评价指标,无论你怎样强调其重要性,实际上难以使人信服和得到真正的执行。
学校教育如果过分向应试教育倾斜,那么整个教育体系就失去了平衡。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考试分数”这个中心旋转,教师与学生都成了打造“分数”的“机器人”。结果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应付考试的“高手”,而实际的操作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往往都是“低手” 。
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心过份往应试教育倾斜,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号的阶段,整个教育失去了平衡,因此要增加素质教育的砝码来维持平衡定律。问题是导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失去相对平衡的原因呢?
2.1 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对素质教育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量化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目前所有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几乎都是主观性的,单纯用素质教育的定性指标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不仅实际上很难具体操作,而且评价结果很难得到公众化的认可;其次,素质教育应设置哪些评价指标,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如果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又难于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如果评价指标过于复杂,那么必然会造成推行起来举步维艰;最后,素质教育宣传的力度不够。相对上千年的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在我国只能说刚刚起步,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要使素质教育能得到全面地切实推行,还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就是说,推行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应试教育的评价指标中缺乏素质教育的内容。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考试分数”为核心,以分数作为录取学生的惟一标准,以分数划分学校的优劣,以分数判定教学好坏的等级,以分数选择学校,以分数分班,等等,总之,一切以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分数成了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整天布置给学生大量的作业,即试图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也只能通过做题、押题、解题技巧等来提高考试分数。应试教育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学的惟一标准,势必造成整个教育系统变成了考试系统,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人”,很显然,如果长此以往不去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促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逐步平衡,就应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评价指标单一化的趋势。
2.3 公开、公平与公正性的价值判断。相对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显然更具有优势,但是,实际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应试教育更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使用的量化的标价指标,而目前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只停留在定性的指标上。很显然,应试教育定量指标相对素质教育的定性指标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考试的分数也就具有客观性、可信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2.4 舆论导向问题。就目前的新闻媒体来说,过于倾斜与对应试教育的宣传报道。例如,每年高考后,电视与报纸就会大量报道各地高考状元,电视台和报纸就会也不厌其烦的采访和报道高考分数拔尖的学生,同时还出现各地及某些企业对高考状元的奖励,学校也打出大幅标语称本校考了多少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诸如此类的舆论宣传,给教师、学生和家长于无形的压力,似乎只有考试分数才是最可靠的,素质教育或许只是成了应试教育的附属物。
3 促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逐步平衡的探讨
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心过份往应试教育倾斜,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号的阶段,整个教育失去了平衡,因此要增加素质教育的砝码来维持平衡定律。如何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呢?
问题是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能否量化?其实,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对考生有简单的、相对客观的素质教育方面的评价指标。例如在我国的元代,参加科举考生的条件是,“乡里称赞他孝弟,朋友佩服他信义,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古代将“孝”、“信义”作为考生参加科举的前提条件,古代的做法给我们今天对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量化提供了借鉴和启迪作用。首先,我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素质教育指标体系都一步到位加以量化,定量评价指标的制定要有个先易后难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先要将那些简单易行的、公众普遍认可的素质教育指标加以量化。例如,我们可以把我国历史上在老百姓中特别倡导的“孝”和“信义”首先列入量化的指标,量化指标也可以采用古代的乡亲评议和现代的学校师生评议的方法给予赋分,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评价指标之一。其次,原有的定量指标要继续给予支持、巩固和完善。例如对学生体育的分数评价列入学生升学的评价指标之一。再次,要建立健全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专门档案。对学生的操行、专长、技能、劳动等等的行为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建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成长档案,学生违反学生守则的给予扣分,而对表现优秀的行为则给予表扬;最后,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指标加以细化并给予赋分。
应试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来说,虽然存在明显的弊端,但因其历史悠久,老百姓普遍认为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取消应试教育,而是应改进和不断完善应试教育制度。尤其要改变单一的通过卷面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优劣唯一评价指标的做法,要使应试教育评价指标多样化,例如现在推行的面试,今后还可以增加动手操作能力测试指标、诚信评议指标、孝敬父母评价指标等。
应促使长远教学目标与短期教学目标的平衡。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急功近利,过于关注短期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对来说,素质教育更强调教学的長远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使长远教育目标与短期教学目标逐渐平衡,就应促使短期教学目标服从于长远教学目标,不以考试分数作为判定学生优劣的惟一指标,逐步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
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由于素质教育在我国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或者说,很多人还不清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它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有少数人对素质教育还存有误解和偏见,往往认为只有应试教育是公正的,对素质教育抱有抵触情绪。因此,新闻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电视和报纸要减少对高考状元过分渲染性地、长篇累牍的采访和报道,学校也不能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优劣的惟一指标。
参考文献
[1] 王汉昌主编,《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年版
[2] 陈俱生主编,《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平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18-03
现代教育似乎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学校教育是围绕“应试教育” 的“指挥棒”转还是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目前学校教育的现实是,无论怎样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重心往往偏向于“应试教育”。
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劣分析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辞海》对狭义素质的定义:是指“人或事物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在心理学上,是指“由于对个体的经验和环境的反映而形成的个人心理結构”。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从而达到从众多学生中选拔分数高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种教育制度流行于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还有东南亚的新加波等。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其一是教学培养模式单一性,片面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灌输,不重视或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二是评价指标单一,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其三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四是容易导致教学围绕“考试”的轴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猜题、押题”即所谓的考试技巧;最后是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对学生智力开发尤其是创新能力没得到训练和提升。
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优势:其一是教学目标全面性,即培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二是评价指标多样性和系统性。评价学生的指标包括对学生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是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四是提倡个性化教育,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最后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特长,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假设我们将教育培养学生的结果归结为:价值观、知识、能力、创新和健康五大要素。价值观包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诚信观和审美观等;知识包括各种理论知识,大学的理科学生要掌握一些文史哲的知识,文科学生也应该学些理科的理论知识;能力包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合作能力、创业与就业能力等;创新包括原创性成果的创新、智力的挖掘与开发、新观点与新思维的设想、新理论和新模式的构建等;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主要包括人的体力等,心理素质包括人的意志力、毅力与耐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情感力等。
图1分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优劣势。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比较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但现在的状况是重心过于偏向应试教育。也就是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失去了平衡。
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失衡的关键点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无论从目的和结果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现实的学校教育砝码明显偏向于应试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相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应试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因而它较好地防止了徇私舞弊,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素质教育只所以雷声大雨点小,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定量的考评指标,单凭主观性的评价指标,无论你怎样强调其重要性,实际上难以使人信服和得到真正的执行。
学校教育如果过分向应试教育倾斜,那么整个教育体系就失去了平衡。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考试分数”这个中心旋转,教师与学生都成了打造“分数”的“机器人”。结果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应付考试的“高手”,而实际的操作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往往都是“低手” 。
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心过份往应试教育倾斜,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号的阶段,整个教育失去了平衡,因此要增加素质教育的砝码来维持平衡定律。问题是导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失去相对平衡的原因呢?
2.1 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对素质教育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量化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目前所有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几乎都是主观性的,单纯用素质教育的定性指标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不仅实际上很难具体操作,而且评价结果很难得到公众化的认可;其次,素质教育应设置哪些评价指标,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如果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又难于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如果评价指标过于复杂,那么必然会造成推行起来举步维艰;最后,素质教育宣传的力度不够。相对上千年的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在我国只能说刚刚起步,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要使素质教育能得到全面地切实推行,还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就是说,推行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应试教育的评价指标中缺乏素质教育的内容。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考试分数”为核心,以分数作为录取学生的惟一标准,以分数划分学校的优劣,以分数判定教学好坏的等级,以分数选择学校,以分数分班,等等,总之,一切以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分数成了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整天布置给学生大量的作业,即试图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也只能通过做题、押题、解题技巧等来提高考试分数。应试教育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学的惟一标准,势必造成整个教育系统变成了考试系统,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人”,很显然,如果长此以往不去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促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逐步平衡,就应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评价指标单一化的趋势。
2.3 公开、公平与公正性的价值判断。相对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显然更具有优势,但是,实际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应试教育更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使用的量化的标价指标,而目前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只停留在定性的指标上。很显然,应试教育定量指标相对素质教育的定性指标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考试的分数也就具有客观性、可信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2.4 舆论导向问题。就目前的新闻媒体来说,过于倾斜与对应试教育的宣传报道。例如,每年高考后,电视与报纸就会大量报道各地高考状元,电视台和报纸就会也不厌其烦的采访和报道高考分数拔尖的学生,同时还出现各地及某些企业对高考状元的奖励,学校也打出大幅标语称本校考了多少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诸如此类的舆论宣传,给教师、学生和家长于无形的压力,似乎只有考试分数才是最可靠的,素质教育或许只是成了应试教育的附属物。
3 促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逐步平衡的探讨
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心过份往应试教育倾斜,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号的阶段,整个教育失去了平衡,因此要增加素质教育的砝码来维持平衡定律。如何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呢?
问题是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能否量化?其实,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对考生有简单的、相对客观的素质教育方面的评价指标。例如在我国的元代,参加科举考生的条件是,“乡里称赞他孝弟,朋友佩服他信义,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古代将“孝”、“信义”作为考生参加科举的前提条件,古代的做法给我们今天对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量化提供了借鉴和启迪作用。首先,我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素质教育指标体系都一步到位加以量化,定量评价指标的制定要有个先易后难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先要将那些简单易行的、公众普遍认可的素质教育指标加以量化。例如,我们可以把我国历史上在老百姓中特别倡导的“孝”和“信义”首先列入量化的指标,量化指标也可以采用古代的乡亲评议和现代的学校师生评议的方法给予赋分,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评价指标之一。其次,原有的定量指标要继续给予支持、巩固和完善。例如对学生体育的分数评价列入学生升学的评价指标之一。再次,要建立健全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专门档案。对学生的操行、专长、技能、劳动等等的行为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建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成长档案,学生违反学生守则的给予扣分,而对表现优秀的行为则给予表扬;最后,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指标加以细化并给予赋分。
应试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来说,虽然存在明显的弊端,但因其历史悠久,老百姓普遍认为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取消应试教育,而是应改进和不断完善应试教育制度。尤其要改变单一的通过卷面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优劣唯一评价指标的做法,要使应试教育评价指标多样化,例如现在推行的面试,今后还可以增加动手操作能力测试指标、诚信评议指标、孝敬父母评价指标等。
应促使长远教学目标与短期教学目标的平衡。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急功近利,过于关注短期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对来说,素质教育更强调教学的長远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使长远教育目标与短期教学目标逐渐平衡,就应促使短期教学目标服从于长远教学目标,不以考试分数作为判定学生优劣的惟一指标,逐步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
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由于素质教育在我国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或者说,很多人还不清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它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有少数人对素质教育还存有误解和偏见,往往认为只有应试教育是公正的,对素质教育抱有抵触情绪。因此,新闻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电视和报纸要减少对高考状元过分渲染性地、长篇累牍的采访和报道,学校也不能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优劣的惟一指标。
参考文献
[1] 王汉昌主编,《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年版
[2] 陈俱生主编,《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