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有点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到在国外问路的那种和蔼、温馨、不厌其烦与细致带来的幸福。我也有这样的经历,也曾经亲身体会因问路带给自己的幸福和由衷的感谢。
第一次,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我坐船渡海,当时感觉很新鲜。看到了一个悬挂着德国、丹麦、波兰国旗的三国交界处,标志着三个国家的国界。欧洲就是这样,国与国之间已经看不到很明显的分界线,从丹麦到瑞典,从瑞典到挪威,都是以一条很小的河流作为国界。路边的国界碑就像我们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地上标的“地下电缆”,稍不注意就过去了。欧洲从中世纪开始惨烈的帝国交战,直到二战结束,大规模的战争才算告一段落。但欧洲融合的道路走得奇快,尤其西欧、北欧诸国,很快就走出了战争的阴影,向着欧洲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所以,我对欧洲各国甚是好奇,也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憧憬。到了哥本哈根,天色尚早,我独自一人走出宾馆到附近的社区一转。北欧是当今世界社会福利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社会治安最平和的地区,同时也是充满了安徒生式童话般的人间天堂。有人问我,你对那里的人什么印象,我说,那里的每一个人眼里都充满了爱意。有时候你的眼神猛然间与人家的眼神相会,即刻就会被那种软软的柔情所融化。假如对方是一位年轻女子,或者年轻男子,很有可能因这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而产生误会,她(他)喜欢我了。
我住的酒店处在城郊,是一个公寓别墅集聚区,成片的别墅,也有类似公租房那样相对简陋的公寓。这个居民区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特点,一是没有院墙,私家车随便停在房前,甚至连脱下的鞋子都堆在门外;二是不少家庭的窗户不拉窗帘,屋里人走来走去,路人看得一清二楚;三是路灯昏暗,只有在十字路口才用铁条拉着,挂在路中央一个白炽灯。风一来,电灯就晃来晃去,打老远来一个人,身影随着灯光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颇似一个遥远的故事,发人情思。
地处北欧的哥本哈根天黑得晚,一抹晚霞挂在天际,怎么也下不去,这也使我的时间观念有些松弛。待发现天已不早,需要打道回府时,却忘记了回去的路。急速地找了几条道路,都不见下榻的宾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迷路了。
那年月虽有手机,却没有开通国际长途,只能干着急。尽管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在规律地变换着颜色,大街上却空无一人,车无一辆,暗淡的灯光随风飘荡,瞬间让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此刻,我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路口等人,出示我的住宿卡,让人家照此指引。这招好灵,等了大概半小时,三位看上去有70多岁的长者从远处走来。我赶快迎上前去,还没等说什么,其中的一位洋大爷,看着我手中住宿牌,抓着我的手,拉着我就往前走。语言不通,但是从这位洋大爷的举动看出,老人家晓得了我的用意。一路上老人一直没有松开他的手,也没说什么话,另外的两位洋大娘就跟在后边,一路前行。那温暖,就像小时候抓着父母的手,异国他乡啊,一下子消除了恐惧,十多年过去,想起来我都禁不住眼含热泪。
在一处看上去像一家饭馆的门前,老人停住了脚步,摁响门铃,不一会儿,一位华人模样的老人把门打开。洋大爷跟他说了几句话,然后把我的手递给这位华人大爷,如同田径场上的接力赛,我的手就是那根不能丢下的接力棒,而两位大爷就是两位交接棒的运动员。华人大爷接过我的手,一样紧紧地拉着,把我拉到他家的车库门口,开开车门,老人这才松开手让我上车。此刻我突然意识到该向那位洋大爷和两位洋大娘致谢,回头望去,早已经连人影都不见了。
车开了,老人家也开口了,他说,你走反了方向,要不是遇上这几位老人,可能一晚上也找不到宾馆。这时候,我自己像一个做了坏事的孩子,坐在车上一声不响,静听着老人家的“训斥”。老人家祖籍广东,1950年代结婚后就和夫人从香港来到哥本哈根开饭馆,已经50多年了。虽然不经常回国,但每次见到从祖国来的人都特别亲,不要说这点路程,如果需要就是把你送到挪威也是可以的。都是素不相识的人,然而厚道,热情,置身于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不安全的感觉,倒是十分贴心。
第二次,在新西兰的奥克兰。
从奥克兰开往惠灵顿的旅游火车,运行时间需要九个多小时,我有八个小时是站在最前面敞开式的观光车厢里拍照。一路风景,美不胜收,恐怕稍不用心漏掉美丽,咔嚓咔嚓地拍,到宾馆一看,竟是两千照片,塞满了我的相机储存卡。
美景收进相机,我的一次问路经历留下的好感,一直留存心间,比新西兰美丽的景色更为动人。奥克兰的郊区有一个蒸汽博物馆,世界上唯一的永动蒸汽机就存放在这个博物馆。我迷恋蒸汽火车,不管到哪里只要打听着有蒸汽火车或博物馆,都会想方设法去参观。从蒸汽博物馆到奥克兰国家动物园建有一条老式有轨电车线,参观完博物馆就上了电车。本来我想这是一条两个景点的通勤车,不需车票,就没有准备零钱。但是电车只对孩子免票,成年人还是要票的。淘遍全身零钱递给电车售票员,那是个看上去大概有75岁以上的老者。我的钱还差点,老者做出了一个点钱的手势,我两手一摊做了一个没钱的手势,老者一笑,ok。
混车成功,可是我也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不仅没有零钱,兑换的新西兰币也全部花完。打车、乘公交,都要新币,找银行,附近没有,自助提款机附近也没有。
看见一位像是华人的姑娘过来,上去问哪里有银行、自助取款机。果然是一位在奥克兰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而且家住山东威海,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种乡亲之情溢于言表。她带着我先是去了加油站,不行,又去便利店,不行。最后,她直接打电话把男朋友招来,开着车,本来说好送到一个有银行的地方我就下来,但是,他们却把车开到了我住的宾馆。小姑娘三点上课,车到宾馆时,已经三点过十分,让我十分过意不去。她说,新西兰人特别愿意帮助来到他们国家的陌生朋友,我们在这里读书也要多学习人家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将来回国为更多的人,包括到中国的外国人提供帮助。
回到悉尼,把这事给儿子说,他说,在这儿就是这样,我们在外留学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多学习人家生活中的优点,取长补短,把不同的文化、文明融合在一起,人类方能共同进步。好家伙,儿子一席话,让我热血沸腾,一年好几十万留学的钱,没白花,值。
第三次,在韩国首都首尔。
2014年10月,我第三次来到首尔,下了轻轨出了车站,就找我住的宾馆。拿着用韩语写好的地址、宾馆名称,开始问路。一位穿着工装、三十多岁的男子被我逮住,把纸条递上。他四处张望,摇着头示意我站着别动,然后就跑开了。一会儿,他和另外一个差不多岁数的男子回来了,帮我拿着行李,来到一辆拉货的拖斗车前。我明白了,他们是要开车送我去宾馆,就表示了千恩万谢。两个韩国男子一声不响,只是微微笑着,不一会儿,宾馆到了。他们把我的行李搬到宾馆大堂,在确认就是这家宾馆之后,转身走了。我追上去,拿出4000韩币,还没递上去就被推了回来,其中一个人操着纯正的韩国汉语普通话对我说,我是韩国的雷锋。
真叫人感动,雷锋精神走出国门,影响了世界。
文明,不是语言的堆积品,而是行动的注释者。日本球迷,看完球把丢弃在看台的杂物,捡起来装到自己携带的纸袋里带走,感动了不少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理应在世界文明之林立足脚跟,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明的注释者,更是实践者。公共场合不吸烟,不乱丢杂物,不大声喧哗,不插队加塞,不在景点乱刻乱画,给迷路的人指引一下……很简单,记在心里,就不会忘记。
第一次,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我坐船渡海,当时感觉很新鲜。看到了一个悬挂着德国、丹麦、波兰国旗的三国交界处,标志着三个国家的国界。欧洲就是这样,国与国之间已经看不到很明显的分界线,从丹麦到瑞典,从瑞典到挪威,都是以一条很小的河流作为国界。路边的国界碑就像我们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地上标的“地下电缆”,稍不注意就过去了。欧洲从中世纪开始惨烈的帝国交战,直到二战结束,大规模的战争才算告一段落。但欧洲融合的道路走得奇快,尤其西欧、北欧诸国,很快就走出了战争的阴影,向着欧洲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所以,我对欧洲各国甚是好奇,也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憧憬。到了哥本哈根,天色尚早,我独自一人走出宾馆到附近的社区一转。北欧是当今世界社会福利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社会治安最平和的地区,同时也是充满了安徒生式童话般的人间天堂。有人问我,你对那里的人什么印象,我说,那里的每一个人眼里都充满了爱意。有时候你的眼神猛然间与人家的眼神相会,即刻就会被那种软软的柔情所融化。假如对方是一位年轻女子,或者年轻男子,很有可能因这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而产生误会,她(他)喜欢我了。
我住的酒店处在城郊,是一个公寓别墅集聚区,成片的别墅,也有类似公租房那样相对简陋的公寓。这个居民区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特点,一是没有院墙,私家车随便停在房前,甚至连脱下的鞋子都堆在门外;二是不少家庭的窗户不拉窗帘,屋里人走来走去,路人看得一清二楚;三是路灯昏暗,只有在十字路口才用铁条拉着,挂在路中央一个白炽灯。风一来,电灯就晃来晃去,打老远来一个人,身影随着灯光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颇似一个遥远的故事,发人情思。
地处北欧的哥本哈根天黑得晚,一抹晚霞挂在天际,怎么也下不去,这也使我的时间观念有些松弛。待发现天已不早,需要打道回府时,却忘记了回去的路。急速地找了几条道路,都不见下榻的宾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迷路了。
那年月虽有手机,却没有开通国际长途,只能干着急。尽管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在规律地变换着颜色,大街上却空无一人,车无一辆,暗淡的灯光随风飘荡,瞬间让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此刻,我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路口等人,出示我的住宿卡,让人家照此指引。这招好灵,等了大概半小时,三位看上去有70多岁的长者从远处走来。我赶快迎上前去,还没等说什么,其中的一位洋大爷,看着我手中住宿牌,抓着我的手,拉着我就往前走。语言不通,但是从这位洋大爷的举动看出,老人家晓得了我的用意。一路上老人一直没有松开他的手,也没说什么话,另外的两位洋大娘就跟在后边,一路前行。那温暖,就像小时候抓着父母的手,异国他乡啊,一下子消除了恐惧,十多年过去,想起来我都禁不住眼含热泪。
在一处看上去像一家饭馆的门前,老人停住了脚步,摁响门铃,不一会儿,一位华人模样的老人把门打开。洋大爷跟他说了几句话,然后把我的手递给这位华人大爷,如同田径场上的接力赛,我的手就是那根不能丢下的接力棒,而两位大爷就是两位交接棒的运动员。华人大爷接过我的手,一样紧紧地拉着,把我拉到他家的车库门口,开开车门,老人这才松开手让我上车。此刻我突然意识到该向那位洋大爷和两位洋大娘致谢,回头望去,早已经连人影都不见了。
车开了,老人家也开口了,他说,你走反了方向,要不是遇上这几位老人,可能一晚上也找不到宾馆。这时候,我自己像一个做了坏事的孩子,坐在车上一声不响,静听着老人家的“训斥”。老人家祖籍广东,1950年代结婚后就和夫人从香港来到哥本哈根开饭馆,已经50多年了。虽然不经常回国,但每次见到从祖国来的人都特别亲,不要说这点路程,如果需要就是把你送到挪威也是可以的。都是素不相识的人,然而厚道,热情,置身于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不安全的感觉,倒是十分贴心。
第二次,在新西兰的奥克兰。
从奥克兰开往惠灵顿的旅游火车,运行时间需要九个多小时,我有八个小时是站在最前面敞开式的观光车厢里拍照。一路风景,美不胜收,恐怕稍不用心漏掉美丽,咔嚓咔嚓地拍,到宾馆一看,竟是两千照片,塞满了我的相机储存卡。
美景收进相机,我的一次问路经历留下的好感,一直留存心间,比新西兰美丽的景色更为动人。奥克兰的郊区有一个蒸汽博物馆,世界上唯一的永动蒸汽机就存放在这个博物馆。我迷恋蒸汽火车,不管到哪里只要打听着有蒸汽火车或博物馆,都会想方设法去参观。从蒸汽博物馆到奥克兰国家动物园建有一条老式有轨电车线,参观完博物馆就上了电车。本来我想这是一条两个景点的通勤车,不需车票,就没有准备零钱。但是电车只对孩子免票,成年人还是要票的。淘遍全身零钱递给电车售票员,那是个看上去大概有75岁以上的老者。我的钱还差点,老者做出了一个点钱的手势,我两手一摊做了一个没钱的手势,老者一笑,ok。
混车成功,可是我也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不仅没有零钱,兑换的新西兰币也全部花完。打车、乘公交,都要新币,找银行,附近没有,自助提款机附近也没有。
看见一位像是华人的姑娘过来,上去问哪里有银行、自助取款机。果然是一位在奥克兰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而且家住山东威海,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种乡亲之情溢于言表。她带着我先是去了加油站,不行,又去便利店,不行。最后,她直接打电话把男朋友招来,开着车,本来说好送到一个有银行的地方我就下来,但是,他们却把车开到了我住的宾馆。小姑娘三点上课,车到宾馆时,已经三点过十分,让我十分过意不去。她说,新西兰人特别愿意帮助来到他们国家的陌生朋友,我们在这里读书也要多学习人家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将来回国为更多的人,包括到中国的外国人提供帮助。
回到悉尼,把这事给儿子说,他说,在这儿就是这样,我们在外留学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多学习人家生活中的优点,取长补短,把不同的文化、文明融合在一起,人类方能共同进步。好家伙,儿子一席话,让我热血沸腾,一年好几十万留学的钱,没白花,值。
第三次,在韩国首都首尔。
2014年10月,我第三次来到首尔,下了轻轨出了车站,就找我住的宾馆。拿着用韩语写好的地址、宾馆名称,开始问路。一位穿着工装、三十多岁的男子被我逮住,把纸条递上。他四处张望,摇着头示意我站着别动,然后就跑开了。一会儿,他和另外一个差不多岁数的男子回来了,帮我拿着行李,来到一辆拉货的拖斗车前。我明白了,他们是要开车送我去宾馆,就表示了千恩万谢。两个韩国男子一声不响,只是微微笑着,不一会儿,宾馆到了。他们把我的行李搬到宾馆大堂,在确认就是这家宾馆之后,转身走了。我追上去,拿出4000韩币,还没递上去就被推了回来,其中一个人操着纯正的韩国汉语普通话对我说,我是韩国的雷锋。
真叫人感动,雷锋精神走出国门,影响了世界。
文明,不是语言的堆积品,而是行动的注释者。日本球迷,看完球把丢弃在看台的杂物,捡起来装到自己携带的纸袋里带走,感动了不少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理应在世界文明之林立足脚跟,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明的注释者,更是实践者。公共场合不吸烟,不乱丢杂物,不大声喧哗,不插队加塞,不在景点乱刻乱画,给迷路的人指引一下……很简单,记在心里,就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