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柷,古代宫廷雅乐必备之打击乐器。
《尚书·益稜》郑玄注:“柷,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旧唐书·音乐志》:“柷……方面各二尺余,傍开员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其外形像一个无盖木箱,上宽下窄。箱体一面留有出音孔,另外三面内壁中心处是个凸起的圆鼓面以备受击。柷体的彩绘图案由朝廷规定,不得擅自更改。
击柷的槌有两种,一者是用“椎”,也叫“止”,就是木棒,一者是用木槌。前者用双手握椎撞击,后者以右手持槌敲击。曲阜孔庙至今尚存的柷器是椎。
演奏开始,击柷的乐生用双手掌握椎柄,撞击柷内三面圆鼓处,各击一响,接着有镈钟一响,引发乐起,众乐齐鸣。
敔,古代宫廷雅乐必备之打击乐器。
《说文解字》曰:“敔,乐器,椌揭也,形如木虎。”《旧唐书·音乐志》:“敔,如伏虎,背皆有鬣二十七,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 敔由木料制成,外形如伏虎,虎背上有27个锯齿薄板,即所谓“龃龉”。另配“籈”,一端破成数根细茎的竹筒。
敔体长约69.9厘米,虎头高约30.3厘米,尾高约25.9厘米,籈长约77.7厘米。其外部通身绘黄黑色斑纹,如虎纹,负虎之趺漆以金色,旁设两耳,用以置籈。
演奏时,乐工双手持籈,扫龃龉三响,即可清洗闻乐者的耳朵,扫除前曲余音,以聆听下一曲。《文庙丁祭谱》说:“凡作乐曲终,鼓声即毕,即击敔。先三击首,而后栎其背,于龃龉上横栎之,所谓敔以止乐也。”
《尚书·益稜》郑玄注:“柷,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旧唐书·音乐志》:“柷……方面各二尺余,傍开员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其外形像一个无盖木箱,上宽下窄。箱体一面留有出音孔,另外三面内壁中心处是个凸起的圆鼓面以备受击。柷体的彩绘图案由朝廷规定,不得擅自更改。
击柷的槌有两种,一者是用“椎”,也叫“止”,就是木棒,一者是用木槌。前者用双手握椎撞击,后者以右手持槌敲击。曲阜孔庙至今尚存的柷器是椎。
演奏开始,击柷的乐生用双手掌握椎柄,撞击柷内三面圆鼓处,各击一响,接着有镈钟一响,引发乐起,众乐齐鸣。
敔,古代宫廷雅乐必备之打击乐器。
《说文解字》曰:“敔,乐器,椌揭也,形如木虎。”《旧唐书·音乐志》:“敔,如伏虎,背皆有鬣二十七,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 敔由木料制成,外形如伏虎,虎背上有27个锯齿薄板,即所谓“龃龉”。另配“籈”,一端破成数根细茎的竹筒。
敔体长约69.9厘米,虎头高约30.3厘米,尾高约25.9厘米,籈长约77.7厘米。其外部通身绘黄黑色斑纹,如虎纹,负虎之趺漆以金色,旁设两耳,用以置籈。
演奏时,乐工双手持籈,扫龃龉三响,即可清洗闻乐者的耳朵,扫除前曲余音,以聆听下一曲。《文庙丁祭谱》说:“凡作乐曲终,鼓声即毕,即击敔。先三击首,而后栎其背,于龃龉上横栎之,所谓敔以止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