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从其结构来说,是概念与概念间所形成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生物学科也不例外。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抽象、概括,舍弃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事物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看:概念和表象不同,表象是关于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而概念则是关于事物内在的属性或关系的反映。
初中的生物学让孩子初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是让系统知识取代模糊印象的一个桥梁。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同学来说,生物学的感性经验很多,如何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如何在他们的大脑中绘出一幅比原来更加美丽的图画,如何让他们保持原有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甚至让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有专业水准的研究人员,我认为应该从生物学基本概念入手。
一、生物概念教学两种方法介绍
本人从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概念教学四步法,即教师直接将生物学的概念按步骤传授给学生;第二种是学生总结法,即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讲解,总结出生物学的概念。
从表面上看,第一种方法有些传统,但只要是合理安排,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第二种方法,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生物学概念的学习。
二、概念教学四步法的应用
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概念教学,采用的概念教学四步法:
第一步:让学生找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1.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
在讲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内容“生物生存的环境”时,我问了学生:你认为什么是环境·有的学生说:环境就是空气清新,草本茂盛。有的还这样描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许多鲜花,有假山、有流水,环境非常优美。而教材中环境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环境是指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由此看来,学生对环境的理解是事物的表象,是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中所表述的环境则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环境是直观形象思维的结果,而教材中的定义则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
(1)从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针对环境这一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场景:你们从周一到周五的主要任务是上学,你们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当你在家时,家这个空间就构成了你的生存环境。有同学意识到:到学校后,学校这个空间就构成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的场景设计,突出环境的本质之一:“生存空间”。
(2)从身边现象说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以环境概念为例:教师在上课,同学在听课,但是假如现在有个别人开始说话,做小动作,势必会影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如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这个同学就构成了影响你们生存的因素,构成了环境。像同学说的“空气清新,草本茂盛”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鲜花,假山、流水”让我们身心愉悦,那么这个做小动作的人、空气、草木、鲜花,假山、流水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它们被称作环境。通过这些例子突出: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这一本质。
第二步:老师举概念实例加以引导:如生物学七年级第二课内容:环境因素这一概念的学习。当老师让学生理解概念(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本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就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后,老师就可举出实例:对于小麦这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水、空气,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阳光是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三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句型“造句”。 同学造出的句型有:水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空气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環境因素;光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四步:学生举出例子后,让举出例子的同学领读,其他同学跟读。通过这样反复诵读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同学们就会举出更好的例子,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温度是影响大雁南飞的环境因素。说这个例子好的原因在于原来描述的生物对象的植物,环境因素是非生物因素。一部分学生通过其他同学不断的启发与跟读,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将描述的生物对象转化为动物。还有的同学不但将描述的生物对象转化为动物,还将环境因素转化为生物因素。
在概念教学四步法中,让学生大声朗读,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合逻辑,那么,就能使有关观念更明确更清晰。用概念构成思想并以言语的形式加以表达,使抽象的知识上升为具体的知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加深与巩固。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将被迅速提高。
所以,在概念教学四步法中,朗读要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方法加以利用!
三、学生总结法的应用
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例如苏教版七年级《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一章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本节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这节内容可以这样设计:
1.有效进行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师:(提出问题)你的家乡是哪里·哪儿环境如何·生:我的家乡在六盘山,环境很好,有森林,有果园,还有各种蝴蝶和鸟类……。
师小结:你的家乡六盘山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此外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个学校、一座城市,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滴水滴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伯利纳的实验说明了这一问题。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师追问:“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承担什么角色·为什么把植物称为生产者·把人和动物称为消费者·把微生物称为分解者·
3.分析具体实例,(以课本29页“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本人的感性经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和课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以及本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教科书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说出:池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其中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非生物成分则指阳光、水、空气等。接下来老师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六盘山生态系统、树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等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了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而六盘山、树林,学校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4.列举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强化概念教学。如1.海洋是生态系统吗·(是生态系统,它由海洋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2.池塘里的所有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不是,因为鱼是池塘中的生物成分而不包括非生物成分)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生物学现象(事物的表象)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认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找到了隐藏在表象下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生物学概念,完成了概念的教学。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实例,从而达到巩固概念教学的目的。不失为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简言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生物学概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概念的教学方法。也可只用两种方法中的某些片段。只要方法恰当,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178页.
[2]章志光.心理学,204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抽象、概括,舍弃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事物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看:概念和表象不同,表象是关于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而概念则是关于事物内在的属性或关系的反映。
初中的生物学让孩子初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是让系统知识取代模糊印象的一个桥梁。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同学来说,生物学的感性经验很多,如何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如何在他们的大脑中绘出一幅比原来更加美丽的图画,如何让他们保持原有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甚至让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有专业水准的研究人员,我认为应该从生物学基本概念入手。
一、生物概念教学两种方法介绍
本人从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概念教学四步法,即教师直接将生物学的概念按步骤传授给学生;第二种是学生总结法,即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讲解,总结出生物学的概念。
从表面上看,第一种方法有些传统,但只要是合理安排,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第二种方法,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生物学概念的学习。
二、概念教学四步法的应用
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概念教学,采用的概念教学四步法:
第一步:让学生找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1.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
在讲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内容“生物生存的环境”时,我问了学生:你认为什么是环境·有的学生说:环境就是空气清新,草本茂盛。有的还这样描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许多鲜花,有假山、有流水,环境非常优美。而教材中环境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环境是指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由此看来,学生对环境的理解是事物的表象,是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中所表述的环境则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环境是直观形象思维的结果,而教材中的定义则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
(1)从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针对环境这一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场景:你们从周一到周五的主要任务是上学,你们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当你在家时,家这个空间就构成了你的生存环境。有同学意识到:到学校后,学校这个空间就构成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的场景设计,突出环境的本质之一:“生存空间”。
(2)从身边现象说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以环境概念为例:教师在上课,同学在听课,但是假如现在有个别人开始说话,做小动作,势必会影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如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这个同学就构成了影响你们生存的因素,构成了环境。像同学说的“空气清新,草本茂盛”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鲜花,假山、流水”让我们身心愉悦,那么这个做小动作的人、空气、草木、鲜花,假山、流水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它们被称作环境。通过这些例子突出: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这一本质。
第二步:老师举概念实例加以引导:如生物学七年级第二课内容:环境因素这一概念的学习。当老师让学生理解概念(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本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就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后,老师就可举出实例:对于小麦这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水、空气,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阳光是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三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句型“造句”。 同学造出的句型有:水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空气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環境因素;光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四步:学生举出例子后,让举出例子的同学领读,其他同学跟读。通过这样反复诵读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同学们就会举出更好的例子,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温度是影响大雁南飞的环境因素。说这个例子好的原因在于原来描述的生物对象的植物,环境因素是非生物因素。一部分学生通过其他同学不断的启发与跟读,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将描述的生物对象转化为动物。还有的同学不但将描述的生物对象转化为动物,还将环境因素转化为生物因素。
在概念教学四步法中,让学生大声朗读,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合逻辑,那么,就能使有关观念更明确更清晰。用概念构成思想并以言语的形式加以表达,使抽象的知识上升为具体的知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加深与巩固。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将被迅速提高。
所以,在概念教学四步法中,朗读要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方法加以利用!
三、学生总结法的应用
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例如苏教版七年级《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一章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本节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这节内容可以这样设计:
1.有效进行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师:(提出问题)你的家乡是哪里·哪儿环境如何·生:我的家乡在六盘山,环境很好,有森林,有果园,还有各种蝴蝶和鸟类……。
师小结:你的家乡六盘山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此外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个学校、一座城市,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滴水滴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伯利纳的实验说明了这一问题。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师追问:“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承担什么角色·为什么把植物称为生产者·把人和动物称为消费者·把微生物称为分解者·
3.分析具体实例,(以课本29页“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本人的感性经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和课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以及本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教科书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说出:池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其中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非生物成分则指阳光、水、空气等。接下来老师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六盘山生态系统、树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等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了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而六盘山、树林,学校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4.列举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强化概念教学。如1.海洋是生态系统吗·(是生态系统,它由海洋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2.池塘里的所有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不是,因为鱼是池塘中的生物成分而不包括非生物成分)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生物学现象(事物的表象)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认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找到了隐藏在表象下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生物学概念,完成了概念的教学。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实例,从而达到巩固概念教学的目的。不失为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简言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生物学概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概念的教学方法。也可只用两种方法中的某些片段。只要方法恰当,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178页.
[2]章志光.心理学,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