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经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了对人内在精神需求的关注,这种转向曾被有的学者誉为“是经济对人性的回归”。大审美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更增添了人们生活中的美感和趣味。文章通过对审美经济概念、发展以及音乐消费模式等的分析来探讨审美经济对音乐消费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审美经济;体验经济;音乐消费
自1990年以来,全世界逐渐进入了审美经济时代。2001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据其定义,审美经济引入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从而呈现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审美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体验经济”的到来。
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大卫·罗伯兹(David Roberts)在《只有幻象是神圣的:从文化工业到审美经济》一文中认为,在审美经济时代,商家出卖的重点往往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情调或氛围,一种梦想。例如,许多人选择去星巴克喝咖啡而不是在家喝,这正是寻求一种享受和放松,是一种体验,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消费。正是这种“体验”的感觉,促使服务业不断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般情况下,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的第六层——美的需求可以看出,由于物质的不断发达,在消费上,人们也越来越寻求精神上的享受,而不单单是追求物质的实用性了。
随着大审美经济时代的到来,音乐消费的模式也有所转变。传统音乐消费模式主要包括音像制品、音乐演出、卡拉OK和MP3等实体形式的音乐消费。音像制品曾是传统音乐消费的主力军,可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实体消费模式逐渐落后,销售量也是逐年下降的,只有部分忠实受众仍保留着这个消费习惯。而现代音乐消费以流媒体为主,流媒体音乐服务全球化。所谓流媒体,实质是一种多媒体文件,由于在网络上传输的过程中应用了流技术而命名。现代音乐消费模式的变形使得音乐厂牌(实体唱片)销量、数字音乐付费下载量下滑。但是在音乐人中,一部分新人通过流媒体获得高搜索量和人气等,另一部分老牌歌手不参与流媒体中,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
现代音乐消费模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于科技发展、信息技术的成熟、信息的爆炸而引起的。音乐消费是通过欣赏音乐和参加音乐活动,实现音乐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消费主体的精神审美需求的过程。音乐消费是对音乐产品使用价值的消费,不是对它物质载体的消费。所以音乐转变为数据反而能加速音乐经济的运行。
通过对审美经济和音乐消费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是一个审美经济的时代,体验经济给我們带来了更好的服务以及生活中美的享受,这是它的正面价值和意义。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我们在发展审美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审美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对艺术标准造成了冲击,当艺术不再纯粹时,它就离它本身更远了。德国哲学家、音乐理论家西奥多·阿多诺在《新音乐的哲学》中对流行音乐的批判也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他我们看到了大审美经济时代音乐消费的反面问题。
一方面,大审美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音乐的消费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及可能,另一方面,在这个时代,似乎任何产品都被“快消”,音乐也不例外。甚至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为了利益,音乐必须被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创意和制作到流行歌手的打造、包装和炒作等更依赖于商业运作,流行音乐的商品化更加突出,越来越失去了音乐艺术该有的严肃精神、理想精神和对现实中不道德现象的否定精神。音乐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被引导去消费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音乐以及其他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从艺术殿堂走向商品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在《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书中这样说:“在这样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这样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必须要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这样来认识文化产业才能把握它的时代特点,从而具有一种理论的高度。”在面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音乐消费和艺术消费时,我们应该持以理性的态度,应当让优秀的作品积极引导消费者在娱乐和消费中,由单纯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使之对音乐的审美形式、内容、价值和作用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真正成为音乐审美欣赏中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韩韶君.数字音乐产业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流媒体音乐的分析[J].人民音乐,2017(04):66-69.
[2]邓志伟.阿多诺对流行音乐消费的伦理批判[J].伦理学研究,2014(04):91-97.
[3]叶朗.节庆狂欢与大审美经济时代——在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八届国际马戏论坛上的发言[J].杂技与魔术,2014(02):6-7+10.
[4]叶朗.要重视消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文化需求[N].消费日报,2011-12-22(A03).
[5]范周.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突破[N].中国艺术报,2011-07-11(008).
[6]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8):100-105.
[7]凌继尧.大审美经济形态中的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6(08):89-90.
[8]张宇,张坤.大审美经济催育人类文明新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10-113.
作者简介
燕涵;民族:汉;籍贯:湖南;学历:全日制科学硕士;学校:四川大学 研究方向:中国音乐美学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关键词:审美经济;体验经济;音乐消费
自1990年以来,全世界逐渐进入了审美经济时代。2001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据其定义,审美经济引入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从而呈现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审美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体验经济”的到来。
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大卫·罗伯兹(David Roberts)在《只有幻象是神圣的:从文化工业到审美经济》一文中认为,在审美经济时代,商家出卖的重点往往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情调或氛围,一种梦想。例如,许多人选择去星巴克喝咖啡而不是在家喝,这正是寻求一种享受和放松,是一种体验,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消费。正是这种“体验”的感觉,促使服务业不断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般情况下,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的第六层——美的需求可以看出,由于物质的不断发达,在消费上,人们也越来越寻求精神上的享受,而不单单是追求物质的实用性了。
随着大审美经济时代的到来,音乐消费的模式也有所转变。传统音乐消费模式主要包括音像制品、音乐演出、卡拉OK和MP3等实体形式的音乐消费。音像制品曾是传统音乐消费的主力军,可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实体消费模式逐渐落后,销售量也是逐年下降的,只有部分忠实受众仍保留着这个消费习惯。而现代音乐消费以流媒体为主,流媒体音乐服务全球化。所谓流媒体,实质是一种多媒体文件,由于在网络上传输的过程中应用了流技术而命名。现代音乐消费模式的变形使得音乐厂牌(实体唱片)销量、数字音乐付费下载量下滑。但是在音乐人中,一部分新人通过流媒体获得高搜索量和人气等,另一部分老牌歌手不参与流媒体中,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付费。
现代音乐消费模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于科技发展、信息技术的成熟、信息的爆炸而引起的。音乐消费是通过欣赏音乐和参加音乐活动,实现音乐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消费主体的精神审美需求的过程。音乐消费是对音乐产品使用价值的消费,不是对它物质载体的消费。所以音乐转变为数据反而能加速音乐经济的运行。
通过对审美经济和音乐消费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是一个审美经济的时代,体验经济给我們带来了更好的服务以及生活中美的享受,这是它的正面价值和意义。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我们在发展审美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审美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对艺术标准造成了冲击,当艺术不再纯粹时,它就离它本身更远了。德国哲学家、音乐理论家西奥多·阿多诺在《新音乐的哲学》中对流行音乐的批判也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他我们看到了大审美经济时代音乐消费的反面问题。
一方面,大审美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音乐的消费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及可能,另一方面,在这个时代,似乎任何产品都被“快消”,音乐也不例外。甚至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为了利益,音乐必须被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创意和制作到流行歌手的打造、包装和炒作等更依赖于商业运作,流行音乐的商品化更加突出,越来越失去了音乐艺术该有的严肃精神、理想精神和对现实中不道德现象的否定精神。音乐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被引导去消费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音乐以及其他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从艺术殿堂走向商品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在《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书中这样说:“在这样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这样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必须要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这样来认识文化产业才能把握它的时代特点,从而具有一种理论的高度。”在面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音乐消费和艺术消费时,我们应该持以理性的态度,应当让优秀的作品积极引导消费者在娱乐和消费中,由单纯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使之对音乐的审美形式、内容、价值和作用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真正成为音乐审美欣赏中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韩韶君.数字音乐产业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流媒体音乐的分析[J].人民音乐,2017(04):66-69.
[2]邓志伟.阿多诺对流行音乐消费的伦理批判[J].伦理学研究,2014(04):91-97.
[3]叶朗.节庆狂欢与大审美经济时代——在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八届国际马戏论坛上的发言[J].杂技与魔术,2014(02):6-7+10.
[4]叶朗.要重视消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文化需求[N].消费日报,2011-12-22(A03).
[5]范周.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突破[N].中国艺术报,2011-07-11(008).
[6]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8):100-105.
[7]凌继尧.大审美经济形态中的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6(08):89-90.
[8]张宇,张坤.大审美经济催育人类文明新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10-113.
作者简介
燕涵;民族:汉;籍贯:湖南;学历:全日制科学硕士;学校:四川大学 研究方向:中国音乐美学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