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欣赏那些不怎么正确的旅行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a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带孩子去了两次顺德,精心设计路线,带他听有意思的故事,讲知识点。回来问他顺德之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是妈妈把手机掉进池塘里了。
  之前去旅行,问他对东北岫岩松嘴沟印象如何,他说日本弓背蚁特别多。问他对小兴安岭印象如何,他说在那里看草地铺道蚁。我问他这什么蚁和什么蚁,广州有没有。毕竟是旅行,总得有一点在广州发生不了的事情才值得。
  有时候我去了一个地方,甚至不想离开酒店,只想在房间里睡觉。要睡觉哪里都能睡,但在这个城市睡的觉,跟在广州睡的觉,还是不同的感觉。
  以上这些旅行,是“不正确”的旅行的几个范例。与它们相反,正确的旅行,是合理利用时间,增长了见识,享受了生活,提高了品位。要“会玩”,看到目的地上的各种亮点,包括风景、美食和文化,否则就是“不会玩”。
  但我很欣赏那些不怎么正确的旅行。比如前不久看到王鼎钧的书,里面写到他到达的任何地方,都充满了非常无聊的趣味。分享北桥儿童的乐趣,看人在村首的大槐树下理发。看别人买一斤花生堆地上,大家围成一圈边吃花生边交换新闻,最后吃完了,还要把花生壳再淘一遍——这观察也是够细致的。他还看乡下的猪的样子,觉得它们脸上有耐人寻味的皱纹。
  另一个旅行者赖瑞和,几年前看他的游记,觉得他的旅行也不是十分“正确”。他来到济南,攻略没做好,吃了一顿失败的海鲜午饭,之后一时不知去哪里,就去山东大学。骑了半天车,路上看到一块牌子,上写祁门红茶。然后他用了三个半页码写他见到这牌子的惊喜。这种原产地安徽的茶本与这趟旅行毫无关系,但作为旁观者,感觉滋味特别好,那些名山大川,仿佛都输给这五百克不新鲜的红茶。
  说起我那些并不正确的旅行,其实我也敝帚自珍。我们去的地方不多,多数地方都会反复去。这种方式,我把它称为“根据地”的旅行。这些去的地方,往往不是因为它很精彩,而是因为方便,有熟人,或者路途近,或者恰好一个偶然的工作机会需要常常去。比如草原上朋友的家我们就去了几次,若不是疫情紧,恨不得带上打印机,到草原上去上几天网课。
  这样的旅行,当然没有“远方”的刺激,但把生活里的局限利用起来,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只要有一点时间,我希望可以做到脚一抬就去旅行,一小時的车程正好达成这样的行动力。
  旅行归根到底就是创造记忆。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讲的是一个日本建筑师修一和他太太英子在名古屋郊区一栋房子里的生活。老奶奶英子说了一句话:“要为孩子们的人生留下一些丰盛的东西。”她说的不算什么惊人的真理,每个人都想把丰盛的东西留给孩子,至于这丰盛的东西是什么,则很值得探讨。记忆也许是最丰盛的,因为别的东西都是有限的,只有记忆是无限的。
  (李金锋摘自《北京青年报》)
其他文献
两年前,爸爸离家去了邻省的一个海岛。假期时,我去看望他。他看到我时,眼睛绽放出光彩,三步并作两步地朝我走来,顺手接过我的行李袋,急切地说道:“闺女,到啦。”一路滴水未进,我的嘴巴干涩得无法说话,只好点了点头,喉咙里的那声“爸爸”,被死死地箍住沒有喊出来。  爸爸把我暂时安置在他打工的餐厅。我坐在店门口随意搭起的帐篷下,看着他在斜对面的海鲜摊前不停地为客人介绍各种贝类,捞鱼虾,称斤两,拿出二维码牌收
期刊
80后的李晓栋,是一名计算机动画方向的培训老师。他有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因为赶上疫情,只好待在家里做了“全职奶爸”。   一天,李晓栋在洗菜的时候,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这空心的葱绿油油的,放在手电筒下会是什么样子?说干就干,他立刻择下一段葱,放在手电筒下,结果看到的一幕震撼了他。  普普通通的葱,被灯光照射后,竟然生出了一种神秘的气息,像是江湖中传说的侠者之路,又像是爱丽丝梦游的仙境。这种神秘的气息
期刊
东北是我的家乡,晚春见暖,盛夏灼人,秋季萧瑟,深冬严寒。相比于现今徘徊身边的忙碌,儿时点滴便如同珍宝再求而不得。  记事以来,我家就住在东北师大对面仅隔几米的南园。说来也不大,却有满片绿草茵茵,几处红砖圆洞,有路旁侧跨上石阶便是丛丛矮灌、各种种类花草的斜坡。那时的南园,仿佛是我的整个世界,慢慢长大着,才将目光向更大的世界望去。  “隔壁”师大那书香气息的美丽使我深深着迷,甚至于七岁那年自己逃出父母
期刊
中国人为什么爱嗑瓜子?機票价格都是怎么定的?无骨鸡爪是如何脱骨的……三年前,90后的吴松磊创立了知识类短视频节目《回形针PaperClip》,解答这些令人好奇却又时刻都在身边发生的小问题。他觉得好奇心是人类的共性,而他想做的,就是当代生活的百科全书。  大学毕业时,恰逢短视频的兴起,吴松磊成立了工作室“面壁实验室”,尝试做了一期《鲁本斯为何要画三颗星》,讲的是画家鲁本斯在代表作《农神食其子》中一个
期刊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故事是从这句轻轻的、慢悠悠的话开始的。之后从清晨到深夜,我们好像和故事的主人公——鄂温克族最后的酋长女人一起,坐在陪伴了她一生的火塘边,听她说完了这一生的故事。  这是个多么悠长的故事啊,那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年代,讲述者用平静的心情和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这个氏族的发展史。鄂温克人居住在额尔古纳
期刊
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虔诚地相信万物皆是神,对生灵尤其是驯鹿“玛鲁王”怀着敬畏之心;  他们因驯鹿觅食而迁徙、游猎,他们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得到了自然的恩惠,却又遭遇了严寒、猛兽、瘟疫……  他们遭遇了日寇践踏,被各种所谓现代文明挤压,依旧顽强不屈地生存。  书中叙述者的姑姑依芙琳,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球,她具有鄂温克族女人的
期刊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她对北京的古建筑十分痴迷,时常去大街小巷研究寺庙、城门楼和教堂。  一年暑假,母亲出门探访古建筑,高晓松就跟着母亲去玩耍。每到一处古建筑物,母亲就坐在石阶上画素描,她将建筑物的大门、屋顶、开间、台阶、彩画和门墩石一一描绘在图纸上,用于日后的研究和设计。这个时候,高晓松会一个人在院子里到处玩耍。  一天,母亲正在描画故宫的体仁阁。高晓松玩累了,见母亲脚下有个记
期刊
我还能非常清楚地回想起,高三报志愿,给自己定了4个标准:首先,必须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次,必须要靠海,是因为我喜欢吃海鲜;第三,不能离家近,免得父母总找到宿舍楼下来;第四,冬天要会下雪,我是福建人,真的很想玩雪。筛选下来发现,符合上面几个条件的只有一所——南开大学。  大一的时候,我总觉得在过“高四”。课业很繁重,每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这让我蛮失落的。  但我没沮丧很久,就慢慢地从安
期刊
“风雨声盖不过刀剑声,我倾听。从险境里闪烁一片影,却是孔雀翎。荒野中飞过一只鹰,如流星。云上看沧海,灵犀加气劲……”武侠风的歌词,配上粤语演唱,恍惚中有一种港版武侠剧的既视感。这首歌曲,是网游《天涯明月刀》“大师赛”的主题曲;而演唱者彭庆华,是一名粤剧国家一级演员。  彭庆华出身科班,师承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先生。在彭庆华看来,作为国家级非遗的粤剧,从来就是“潮”的。早在100多年前,粤剧就吸收了扬
期刊
这部作品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这是一个年岁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叙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向我们传递和叙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血脉传承,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书中,有美好的自然:绿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阳光,驯鹿,线条简单的岩画,流水般的马蹄声……自然赋予了鄂温克人一切,但是它也会毫不吝啬地夺走。死亡是我不敢深想的一件事,毕竟它太深、太迂回、太骇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