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地球上没有地理环境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为了认识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我们必须了解自然带。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自然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等)在地表按确定方向呈现有规律的空间分化,称为地域分异,其表现为自然带。
1、自然带的含义
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各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热量和水分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分布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如果再进一步划分,自然带可以分得更细些。例如,温带森林带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带:①亚寒带针叶林带(50°N-70°N);②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是存在着过渡地带,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时有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时有荒漠草原带。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素。总体上,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分布)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
分布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线方向延伸,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如图
图中1、2、3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形成基础:以热量为基础,加之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典型特例:从非洲南端沿20 °E经线到北端依次通过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说明:这种分异在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低纬度表现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高纬度地区表现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分布)
分布规律: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沿着经线方向延伸,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如图
(1)表示森林带;(2)表示草原带;(3)表示荒漠带
影响因素: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引起了气候差异。
形成基础: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同时也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上进行的。
典型特例: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说明: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即垂直地带性)
分布规律: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依次变化。
如图
1、2、3、4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影响因素: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形成基础:水分和热量状况
典型特例: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的垂直变化。如图
说明:(1)低纬度和中纬度的高山地区这种垂直分布表现最为明显。例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2)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该山体所在的地理纬度和山地的海拔高度及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有关。通常对于一个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则自然带越丰富。
(4)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向阳坡较高,背阴坡较低。
(5)积雪冰川带的下限即雪线,若主要受热量条件影响,一般阳坡雪线较高,阴坡雪线较低;若两坡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大,降水多的山坡冰川体积、面积大,雪线低。此外,雪线高低与坡度陡缓也有关,坡陡不易积雪,雪线高。
三、地理环境中的非地带性现象
地理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造成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南半球南纬56°-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2、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改变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
例1,南美洲南端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为温带荒漠带,西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该地处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岸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东岸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处背风坡,西风越过山地后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降水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荒漠带。
例2,非洲刚果盆地以东的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运动较弱,降水少,没有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带而成为热带草原带。
3、由于洋流的影响,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例1,亚寒带针叶林带在亚欧大陆东岸向南延伸,而在西岸则向北延伸,其主要原因是大陆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和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影响,降温减湿;大陆西岸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因而大陆西部的自然带南界比东部偏北。
例2,非洲南回归线通过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向南北延伸,主要原因是受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4、局部地区水分条件的改变,形成地带性自然带的斑块状分布
如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分布于干旱的山麓,形成了与周围广大的温带荒漠带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非地带性现象叠加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自然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等)在地表按确定方向呈现有规律的空间分化,称为地域分异,其表现为自然带。
1、自然带的含义
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各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热量和水分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分布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如果再进一步划分,自然带可以分得更细些。例如,温带森林带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带:①亚寒带针叶林带(50°N-70°N);②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是存在着过渡地带,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时有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时有荒漠草原带。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素。总体上,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分布)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
分布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线方向延伸,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如图
图中1、2、3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形成基础:以热量为基础,加之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典型特例:从非洲南端沿20 °E经线到北端依次通过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说明:这种分异在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低纬度表现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高纬度地区表现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分布)
分布规律: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沿着经线方向延伸,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如图
(1)表示森林带;(2)表示草原带;(3)表示荒漠带
影响因素: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引起了气候差异。
形成基础: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同时也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上进行的。
典型特例: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说明: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即垂直地带性)
分布规律: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依次变化。
如图
1、2、3、4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影响因素: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形成基础:水分和热量状况
典型特例: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的垂直变化。如图
说明:(1)低纬度和中纬度的高山地区这种垂直分布表现最为明显。例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2)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该山体所在的地理纬度和山地的海拔高度及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有关。通常对于一个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则自然带越丰富。
(4)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向阳坡较高,背阴坡较低。
(5)积雪冰川带的下限即雪线,若主要受热量条件影响,一般阳坡雪线较高,阴坡雪线较低;若两坡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大,降水多的山坡冰川体积、面积大,雪线低。此外,雪线高低与坡度陡缓也有关,坡陡不易积雪,雪线高。
三、地理环境中的非地带性现象
地理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造成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南半球南纬56°-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2、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改变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
例1,南美洲南端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为温带荒漠带,西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该地处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岸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东岸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处背风坡,西风越过山地后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降水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荒漠带。
例2,非洲刚果盆地以东的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运动较弱,降水少,没有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带而成为热带草原带。
3、由于洋流的影响,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例1,亚寒带针叶林带在亚欧大陆东岸向南延伸,而在西岸则向北延伸,其主要原因是大陆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和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影响,降温减湿;大陆西岸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因而大陆西部的自然带南界比东部偏北。
例2,非洲南回归线通过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向南北延伸,主要原因是受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4、局部地区水分条件的改变,形成地带性自然带的斑块状分布
如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分布于干旱的山麓,形成了与周围广大的温带荒漠带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非地带性现象叠加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