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术中探查和病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分析125例向海绵窦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的MRI、手术和病理临床资料,分别以MRI、术中探查和病理为标准来确定其侵袭性并分组.MRI组以Knosp-Steiner分级Ⅲ或Ⅳ级为标准;手术组以术中观察海绵窦内侧壁有穿孔或破损为标准;病理组以Ki-67标记指数>3%为标准,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MRI组:104例判定为侵
【机 构】
: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术中探查和病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分析125例向海绵窦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的MRI、手术和病理临床资料,分别以MRI、术中探查和病理为标准来确定其侵袭性并分组.MRI组以Knosp-Steiner分级Ⅲ或Ⅳ级为标准;手术组以术中观察海绵窦内侧壁有穿孔或破损为标准;病理组以Ki-67标记指数>3%为标准,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MRI组:104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组:92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病理组:14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理组与手术组比较、病理组与MR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MRI组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灵敏度100%,特异度63.6%,阳性预测值88.5%,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明显高于病理(灵敏度20.7%,特异度84.8%,阳性预测值79.2%,阴性预测值27.7%).结论 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诊断上,MRI及术中探查明显较病理学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患者手术前后下肢肌电活动的变化,探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方法 对21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行神经外科治疗,其中周围神经缩窄术171例,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47例.采集患者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法分析患者肌电信号的均方根(RMS),改良Aswoah痉挛量表(MAS)评估肌张力,徒手肌力检查法(MMT)评估肌力.方差分析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RMS的变化,Spe
目的 探讨颈胸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有明确症状的15例颈胸腰椎管内硬膜外蛛网膜囊肿患者.其中,1例发生于颈段,12例发生于胸腰段,2例发生于腰段.症状以腰腿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存在间歇性跛行和感觉功能障碍.结果 15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囊肿,术中探查并找到囊肿和硬脊膜囊交通孔予以封闭.术后早期患者症状改善明显.随访1 ~3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相应供血区灌注不足的常见因素,对此类患者可实施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以改善血流.XeCT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灌注成像能够定量检测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与其他半定量技术相比具有数据准确、重复性好等优势.本研究回顾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 1年11月连续实施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瘤的发生率和破裂率也显著增加,老年人破裂动脉瘤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2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7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男19例,女41例,年龄70~77岁,平均72.7岁.入院时合并高血压46例,冠心病35例,慢性支气管病5例,糖尿病2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风湿性关节炎2例,陈旧性心梗
目的 通过对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实施术中唤醒配合中央沟定位胶质瘤切除术,初步探讨该技术对运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56例运动区附近胶质瘤患者进行喉罩插管、全麻下无头皮夹快速开颅、术中唤醒,通过皮质诱发电位进行中央沟定位,在保护脑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最后在唤醒状态或全麻下快速关颅.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4例患者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加重或改善.肿瘤全切除
脑血管淀粉样变是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疾病,是高龄患者自发性脑出血的常见病因.过去认为脑血管淀粉样变并发脑出血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原因是容易发生再出血[1].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脑血管淀粉样变合并脑出血患者19例经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目的 探讨脊髓终室囊样扩张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终室囊样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根据de Moura等建立的临床分类方法,本组2例为Ⅰ型,4例为Ⅱ型,2例为Ⅲ型.6例Ⅱ型和Ⅲ型患者行后正中入路椎板切开术.术中后正中切开圆锥,囊腔内放置T型硅胶管,间断缝合软脊膜并固定T管,保持囊腔与蛛网膜下腔的通畅.结果 术后5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改善不明显,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神经功
特发性脊髓疝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为脊髓疝入硬脊膜发育异常处或缺失处,出现脊髓卡压症状,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脊髓损伤所致运动或及感觉障碍[1].该病术前诊断极为困难,目前手术治疗方法选择仍有分歧.2012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1例特发性脊髓疝,对其临床诊治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垂体腺瘤发生及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从未停止,试图从基因、蛋白的水平认识这种高发肿瘤,以期获得更好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miRNA作为非编码RNA,参与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从而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分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1].近年来,miRNA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垂体腺瘤相关的miRNA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患者 女,58岁,因头晕伴听力下降2年余入院.患者2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伴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半年前感头颅重量增加,听力下降明显,双上肢乏力入院.查体:神清,听力差,头颅可触及多个包块,双掌小鱼肌发育不良,余无阳性体征.头颅MRI示:(1)颈椎退行性变,C4-5至C6-7椎间盘突出;(2)扁平颅底,Chiari畸形Ⅰ型.头颅CT示:颅板及板障明显增厚(图1);X线见颅骨明显增厚,约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