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贡市园林局 643000
【摘 要】近自然园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规划和建设理念,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模式之一,也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措施和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近自然园林的概念、内涵与特点,总结了近自然园林的设计、营造和管护方法,并探讨了当前近自然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从而达到强化近自然园林理念,促进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研究。
【关键词】近自然园林;理论基础;营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同时由于人们对园林认识的偏差及园林建设的失误,造成了城市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近自然园林的造园理念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遵循自然规律、模拟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多重效益。具有自然性、多样性、多效益性优势,是城市园林应遵从的营建理念。
1近自然园林的概念及内涵
许多学者强调园林建设中生态林的营建、地带性植被或乡土植物的运用、植物群落自然化等,尽管表述方式不一,但其指导思想都是提倡遵循自然规律、模拟自然,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多重效益,这种理念就是近自然园林。近自然园林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以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具有多功能效益的进展演替生态经济园林系统[1]。
从结构特征、景观功能以及外部环境的生态效应方面归纳为:
(1)物种构成、群落组成与生态系统的组合的合理性,在时间、空间上能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有机体;
(2)具有园林的景观功能,依靠科学的配,用具有不同生态习性的物种构建植物群落,创造与自然相近的景观效果。
(3)具有最大限度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充分利用绿色植物自身的生长活动,通过光合、蒸腾、吸收、吸附等作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维护和调节微环境的小气候,进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2] [3]。
2近自然园林的特点
2.1自然性
自然性是近自然园林的本质属性,要尽量控制人为干扰强度,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力,减少城市园林的盲目性。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生态效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2多样性
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城市中人为干扰因素多,环境变化快速多样,物种多样性能使园林相对与环境及其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
2.3多效益性
近自然园林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不仅是平衡生态系统的重要通道,还在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护土壤水循环,保护自然景观体现生态效益,同时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3近自然园林的构建原则
近自然园林构建应充分遵循互惠共生、生态平衡;人地协调、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保持原生态环境;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减少人为干扰、“少管型”养护原则 [6]。
4近自然园林建设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近自然园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规划和建设理念,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模式之一,也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措施和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我国上海近自然森林建设的效果良好,说明近自然园林建设是可行的,可大规模推广种植[11]。但由于近自然园林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2]。
4.1近自然园林的观赏价值与分级绿化
近自然植物群落对于不同的使用者和不同的场景,有可能提高或降低观赏价值,特别是存在不能很好地烘托喜庆氛围的缺点。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绿化区域分为精细绿化和自然绿化,在关键区域采用精细绿化以烘托气氛,在大部分区域则采用自然绿化,严格按照近自然园林要求,模拟自然进行复层林的设计。
4.2其他要素的近自然设计与新材料应用
近自然园林提倡所有生物及其环境间的和谐共处,造园选用的材料既要满足景观要求,又应对土壤、植物和动物不产生有害影响,宜尽量应用新型的环境友好性材料。道路、广场、水体的底部、驳岸的处理应根据情况灵活的运用植物来处理,采用透气透水的铺装材料,尽量不用硬质铺装。
4.3近植物群落的逆行演替与土壤的模拟与改良
目前对逆行演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控制逆行演替的方法还未完全掌握,在城市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时植物的原生环境时往往只能确保气候条件的适宜性,土壤条件则取决于很多偶然的因素,近自然群落可能出现逆行演替。因此,应对模拟群落中的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长期和定点分析,寻找植物原生环境和模拟环境的养分利用规律[13],注重对城市土壤环境的改良。
4.4近自然园林效果的时滞性与观念转变
近自然园林的理念是符合生态学原理、遵循客观规律的一种低成本、高生态效益的设计理念,需要几年才能显现出效果,这种效果时滞性大部分人还不能接受。但园林建设中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应过于苛求当时的效果,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近自然园林理念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后代可以从中受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5近自然园林的建设技术与规范化管理
我国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刚刚起步,专有名词和术语尚未统一,甚至出现一种方法多种描述的现象,应尽快规范化。其次,目前还缺乏城市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建植工艺,致使城市绿地景观生态休憩功能不强,缺乏自然气息。应尽快建立近自然植物建植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规程。另外,近自然园林的管护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但目前管理人员的实际状况和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对园林管理部门是一种挑战[6]。
参考文献:
[1]祁新华,陈烈,洪伟,等.近自然园林研究[J].建筑学报,2005,(8):53- 55.
[2]邵青还.对近自然林业理论的诠释和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几项建议[D].世界林业研究,2003,16(3):2- 5
[3]陈伟峰,达良俊,陈克霞,等.“宫胁生态造林法”在上海外环环城绿带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04,2(5):21-23.
[4]程绪珂.论生态园林[J].上海园林科技,2006,(1):1- 8.
[5]程鹏,张金池.2008年重大冰雪灾害对安徽森林的影响与反思[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3):1- 4.
[6]杨玉萍,周志翔.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理论基础与营建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9,28(3):516- 522
[7]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8]贾宝全,杨洁泉.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J].干旱区研究,1999,16(3).
[9]朱国平,王秀茹.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研究,2006,4(6)93- 96.
[10]高娜.城市绿化隔离带近自然景观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林科院,2006:8- 9.
[11]达良俊,许东新.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建设的尝[J].中国城市林业,2003,1(2):17- 19.
[12]达良俊,杨永川,陈鸣.生态型法绿化在上海“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6,(3):38- 40.
[13]丛日晨,揭俊,赵黎芳.论城市绿地中的自然化植物群落建设[J].园林科技,2006,3(4):15-17.
【摘 要】近自然园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规划和建设理念,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模式之一,也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措施和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近自然园林的概念、内涵与特点,总结了近自然园林的设计、营造和管护方法,并探讨了当前近自然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从而达到强化近自然园林理念,促进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研究。
【关键词】近自然园林;理论基础;营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同时由于人们对园林认识的偏差及园林建设的失误,造成了城市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近自然园林的造园理念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遵循自然规律、模拟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多重效益。具有自然性、多样性、多效益性优势,是城市园林应遵从的营建理念。
1近自然园林的概念及内涵
许多学者强调园林建设中生态林的营建、地带性植被或乡土植物的运用、植物群落自然化等,尽管表述方式不一,但其指导思想都是提倡遵循自然规律、模拟自然,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多重效益,这种理念就是近自然园林。近自然园林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以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具有多功能效益的进展演替生态经济园林系统[1]。
从结构特征、景观功能以及外部环境的生态效应方面归纳为:
(1)物种构成、群落组成与生态系统的组合的合理性,在时间、空间上能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有机体;
(2)具有园林的景观功能,依靠科学的配,用具有不同生态习性的物种构建植物群落,创造与自然相近的景观效果。
(3)具有最大限度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充分利用绿色植物自身的生长活动,通过光合、蒸腾、吸收、吸附等作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维护和调节微环境的小气候,进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2] [3]。
2近自然园林的特点
2.1自然性
自然性是近自然园林的本质属性,要尽量控制人为干扰强度,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力,减少城市园林的盲目性。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生态效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2多样性
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城市中人为干扰因素多,环境变化快速多样,物种多样性能使园林相对与环境及其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
2.3多效益性
近自然园林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不仅是平衡生态系统的重要通道,还在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护土壤水循环,保护自然景观体现生态效益,同时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3近自然园林的构建原则
近自然园林构建应充分遵循互惠共生、生态平衡;人地协调、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保持原生态环境;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减少人为干扰、“少管型”养护原则 [6]。
4近自然园林建设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近自然园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规划和建设理念,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模式之一,也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措施和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我国上海近自然森林建设的效果良好,说明近自然园林建设是可行的,可大规模推广种植[11]。但由于近自然园林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2]。
4.1近自然园林的观赏价值与分级绿化
近自然植物群落对于不同的使用者和不同的场景,有可能提高或降低观赏价值,特别是存在不能很好地烘托喜庆氛围的缺点。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绿化区域分为精细绿化和自然绿化,在关键区域采用精细绿化以烘托气氛,在大部分区域则采用自然绿化,严格按照近自然园林要求,模拟自然进行复层林的设计。
4.2其他要素的近自然设计与新材料应用
近自然园林提倡所有生物及其环境间的和谐共处,造园选用的材料既要满足景观要求,又应对土壤、植物和动物不产生有害影响,宜尽量应用新型的环境友好性材料。道路、广场、水体的底部、驳岸的处理应根据情况灵活的运用植物来处理,采用透气透水的铺装材料,尽量不用硬质铺装。
4.3近植物群落的逆行演替与土壤的模拟与改良
目前对逆行演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控制逆行演替的方法还未完全掌握,在城市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时植物的原生环境时往往只能确保气候条件的适宜性,土壤条件则取决于很多偶然的因素,近自然群落可能出现逆行演替。因此,应对模拟群落中的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长期和定点分析,寻找植物原生环境和模拟环境的养分利用规律[13],注重对城市土壤环境的改良。
4.4近自然园林效果的时滞性与观念转变
近自然园林的理念是符合生态学原理、遵循客观规律的一种低成本、高生态效益的设计理念,需要几年才能显现出效果,这种效果时滞性大部分人还不能接受。但园林建设中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应过于苛求当时的效果,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近自然园林理念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后代可以从中受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5近自然园林的建设技术与规范化管理
我国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刚刚起步,专有名词和术语尚未统一,甚至出现一种方法多种描述的现象,应尽快规范化。其次,目前还缺乏城市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建植工艺,致使城市绿地景观生态休憩功能不强,缺乏自然气息。应尽快建立近自然植物建植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规程。另外,近自然园林的管护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但目前管理人员的实际状况和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对园林管理部门是一种挑战[6]。
参考文献:
[1]祁新华,陈烈,洪伟,等.近自然园林研究[J].建筑学报,2005,(8):53- 55.
[2]邵青还.对近自然林业理论的诠释和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几项建议[D].世界林业研究,2003,16(3):2- 5
[3]陈伟峰,达良俊,陈克霞,等.“宫胁生态造林法”在上海外环环城绿带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04,2(5):21-23.
[4]程绪珂.论生态园林[J].上海园林科技,2006,(1):1- 8.
[5]程鹏,张金池.2008年重大冰雪灾害对安徽森林的影响与反思[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3):1- 4.
[6]杨玉萍,周志翔.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理论基础与营建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9,28(3):516- 522
[7]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8]贾宝全,杨洁泉.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J].干旱区研究,1999,16(3).
[9]朱国平,王秀茹.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研究,2006,4(6)93- 96.
[10]高娜.城市绿化隔离带近自然景观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林科院,2006:8- 9.
[11]达良俊,许东新.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建设的尝[J].中国城市林业,2003,1(2):17- 19.
[12]达良俊,杨永川,陈鸣.生态型法绿化在上海“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6,(3):38- 40.
[13]丛日晨,揭俊,赵黎芳.论城市绿地中的自然化植物群落建设[J].园林科技,2006,3(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