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各方言材料和现存语料的考察,把句末语气词“着”分为两大类:表先行义的“着1”和表暂且义的“着2”。根据所表语气的差异再把“着1”分为三小类:表祈使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未然的事态语气。
关键词:句末语气词“着” 方言 先行义 暂且义
由于句末语气词“着”在各方言中的具体存在程度不同,人们的分类标准有别,因而分类也存在着差异。我们在现存方言资料及现有的其他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把句末语气词“着”分为两类:表先行义的着1;表暂且义的着2。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所表语气的差异从微观上把着1再分为三小类:表祈使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未然的事态语气。
一、 表先行义的句末语气词“着1”
着1往往帮助句子表达先行的意思,表示这个动作完成以后再进行另一个动作,此类句子可在句中加上“等/先”等表示先行义的词语,也可添上“小心、当心、操心”等表示警惕语气的词。
(一)表祈使语气
句末语气词“着”往往放在祈使句末尾,主要表示命令、愿望、警告等语气。如:
(1)江西宜春话:你莫走着,我还有东西要把你。(把=给)
(2)桂林北芬话:你扶倒单车着,我去买本书。
(3)江西九江话:做作业着,小说儿等下儿看。
(4)湖南隆回:你快点儿进来着。
(5)山西大同:你先看这本小说着,过几天我再给你换一本。
(6)宁夏同心:小心把碗砸了着。
(7)湖南隆回:你给我帮个忙着。
(8)河北唐山:你把缰绳栓好了吧,当心马跑了着。
从引例来看,例(1)表禁止某人做某事,这种加否定词表禁止语气的用法为数不多,只存在于少数方言中。例(2)、(3)、(4)表达的是一种命令或建议的语气,“你扶倒单车着”等于“你扶倒单车”。“你先看这本小说着”等于“你先看这本小说,再……”。例(7)表条件,相当于“只有你先帮我个忙,我才……”。例(6)、(8)表示警惕语气,提醒某人若不……,就将可能发生某事。此外,据刘平(2002)调查,宜春话中的句末语气词“着”还有违逆语气,如:你不做事,中午就莫想吃饭!——吃哩着!(吃了又怎么样!)由于此种用法只存在于少数几个有限的地区,本文暂不论述。这种表祈使语气的句末“着”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及中原官话地区,其他方言区则出现频率较低。
(二)表疑问语气
此类“着”大多放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或加强疑问的语气。据现有的语言资料显示,疑问语气的“着”字出现的区域也十分有限,多存于桂林北芬话,江西宜春话,湖南话等西南部方言区。如:
(9)桂林北芬话:你去了没有着?
(10)他昨天吃了什么着?
(11)江西宜春话:妈妈,带我去公园好么?——你考哩一百分么着?
(12)张老师住哪里?——你问渠住哪里做啥子着?
(13)武汉方言:你这咎就干啦?不等华武来了着?
(14)不再玩几天着?
(15) 南昌:张三呢?——你找渠做什么哩着。
(16)长沙:我为什么要怕着?
疑问句末的语气词“着”用在特指问句末大多帮助句子表达疑问或加强疑问的语气,如例(10)、(16)。一部分用在正反问句末常表示一种委婉的劝说或纯粹的反问,前者如例(13)、(14)。“不等华武来了着?”等于“再等等华武吧。”“不再玩几天着?”等于“再玩几天吧!”。后者如例(9)、(11)只表示一种反问,但例(11)和例(9)又稍有不同,它是作为前一分句的条件或前提出现的。“你考哩一百分么著”是“带我去公园”的条件或前提,意思是说:只有考了一百分才能“带我去公园”。
(三)表未然的事态语气
表示这种语气的“着”往往处于含有先行义陈述句的末尾或问答句中,句意大多有一种将要完成的含义。它表示此动作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完成后,再进行另一个动作。如:
(17)江西宜春话:先吃只偎番薯着,饭一阵子就熟了。
(18)山东莒南:你先等霎霎,我和他说句话着。
(19)河北唐山:你多前儿给我看这本书?——等我看完了着。
(20)江西九江:买了米着,绿豆儿下个月买。
(21)宁夏中宁:娃子啥时候结婚呢?——房子盖好了着。
(22)山西大同:咱多会儿出发?——等天亮了着。
(23)湖南隆回:今年子买勿起,明年子着。
(24)湖北鄂东:你先不要跟他说,等两天着。
以上“着”字例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都是表未然的,即“着”句所进行的动作尚未发生、未完成。具体可分为:①表先然,即“着”所在分句的动作先发生、先进行,句首往往有“等”“先”之类的词语,其后往往接动宾或动补性词组,且常伴有表完成的补语“完”或“了”等助词,如例(17)、(18)、(19)、(20)、(21)。房子盖好了着=等房子盖好了,再……;买了米着=先买了米后,再……。②表将然,此类“着”的分句多为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着”组成,表示将要发生某个动作的时间,而这个将要发生的动作须以“着”字分句为条件或前提。“着”前的名词性结构以时间名词居多,如:例(22)、(23)、(24)中的“等明年子着”“等下午着”“等两天着”。
现存方言材料显示,这种表示未然事态语气的句末语气词“着”在全国各地方言中分布较广,目前所知有山东寿光、沂水、莒南,临朐、临淄(黄伯荣,1996)等,湖北鄂东(陈淑梅,2001),山西大同,江西九江、南昌,宁夏中兴等广大方言区。
二、表达暂且义的句末语气词“着2”
“着2”字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多是帮助句子表达暂且的意思,表示在方式上在先,萧国政先生以为此类句子的结构为:vp[先事+意愿+行为]着;杨永龙同意萧先生的说法并认为“此类‘着’前vp是肯定性成分,‘vp着’意思是‘暂且先做vp’,同时表明或隐含其他事情暂时不做或暂缓考虑。”萧、杨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此句型表示暂且保持住某种状态或仅表暂且义,句中可出现“且”或“暂且”等表暂且义的词语,亦可不出现。句末语气词“着”去掉,句子所表示的 “暂且”意义消失。如:
(25)武汉话:不管怎样,这钱你拿倒着。(这钱你暂且拿着。)
(26)这管笔你用倒着。(这枝笔你暂且用着,有好的我再给你换。)
(27)商州杨家源:你给咱看娃着。(你暂且给我看着孩子)
(28)四川成都:你拿倒哆。(你暂且撑着,我拿不动了。)
(29)陕西户县:你等我着。(你暂且等我一会儿。)
(30)陕西神木:你咱看车子着,我进去吼他去来。(你给我看着车子,我进去叫他去。)
(31)河北唐山:你歇会儿着,让他干。(你暂且歇一会儿,让他去干。)
(32)你别老催我了,等我想一想着。(你先别催我,暂且让我想一想。)
这种表“暂且”义的“着2”在全国各方言中分布不是很广,有很多地方的方言中就没有,如山东、湖北、江西等一部分地区的方言就没有此类“着”字。“着”字句与另一分句常存在一种时间关系,前后分句或语言环境往往存在未明说的内容。
三、结语
表“暂且”义的语气词“着”是在表先行义的语气词“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演变的时间大约发生在明代。杨永龙在《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2002)一文中已经论述得较详细,本文不再赘述。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它的使用很少(带有较浓方言味的文学作品除外),其出现仅限于各地方言中。有的方言中没有“着2”或“着1”,一方面是由于普通话推广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语言自身内部规律不断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廖恩喜.桂林北芬话的“着”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1996,(s2).
[2]丁加勇.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刘平.宜春话的语气助词“着”[J].语言研究,2002,(1).
[4]杨永龙.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J].语言研究,2002,(2).
[5]张林林.九江话里的“着”[J].中国语文,1991,(5).
[6]萧国政.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J].方言,2000,(1).
[7]黄伯荣.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8]邢向东.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J].方言,2004,(4).
[9]乔全生.从洪洞方言看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J].方言,1998,(2).
[10]马文忠.大同方言语助词“着”[J].中国语文,1992,(1).
[11]张安生.同心方言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史甲庆 永川 重庆文理学院校办 402160)
关键词:句末语气词“着” 方言 先行义 暂且义
由于句末语气词“着”在各方言中的具体存在程度不同,人们的分类标准有别,因而分类也存在着差异。我们在现存方言资料及现有的其他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把句末语气词“着”分为两类:表先行义的着1;表暂且义的着2。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所表语气的差异从微观上把着1再分为三小类:表祈使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未然的事态语气。
一、 表先行义的句末语气词“着1”
着1往往帮助句子表达先行的意思,表示这个动作完成以后再进行另一个动作,此类句子可在句中加上“等/先”等表示先行义的词语,也可添上“小心、当心、操心”等表示警惕语气的词。
(一)表祈使语气
句末语气词“着”往往放在祈使句末尾,主要表示命令、愿望、警告等语气。如:
(1)江西宜春话:你莫走着,我还有东西要把你。(把=给)
(2)桂林北芬话:你扶倒单车着,我去买本书。
(3)江西九江话:做作业着,小说儿等下儿看。
(4)湖南隆回:你快点儿进来着。
(5)山西大同:你先看这本小说着,过几天我再给你换一本。
(6)宁夏同心:小心把碗砸了着。
(7)湖南隆回:你给我帮个忙着。
(8)河北唐山:你把缰绳栓好了吧,当心马跑了着。
从引例来看,例(1)表禁止某人做某事,这种加否定词表禁止语气的用法为数不多,只存在于少数方言中。例(2)、(3)、(4)表达的是一种命令或建议的语气,“你扶倒单车着”等于“你扶倒单车”。“你先看这本小说着”等于“你先看这本小说,再……”。例(7)表条件,相当于“只有你先帮我个忙,我才……”。例(6)、(8)表示警惕语气,提醒某人若不……,就将可能发生某事。此外,据刘平(2002)调查,宜春话中的句末语气词“着”还有违逆语气,如:你不做事,中午就莫想吃饭!——吃哩着!(吃了又怎么样!)由于此种用法只存在于少数几个有限的地区,本文暂不论述。这种表祈使语气的句末“着”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及中原官话地区,其他方言区则出现频率较低。
(二)表疑问语气
此类“着”大多放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或加强疑问的语气。据现有的语言资料显示,疑问语气的“着”字出现的区域也十分有限,多存于桂林北芬话,江西宜春话,湖南话等西南部方言区。如:
(9)桂林北芬话:你去了没有着?
(10)他昨天吃了什么着?
(11)江西宜春话:妈妈,带我去公园好么?——你考哩一百分么着?
(12)张老师住哪里?——你问渠住哪里做啥子着?
(13)武汉方言:你这咎就干啦?不等华武来了着?
(14)不再玩几天着?
(15) 南昌:张三呢?——你找渠做什么哩着。
(16)长沙:我为什么要怕着?
疑问句末的语气词“着”用在特指问句末大多帮助句子表达疑问或加强疑问的语气,如例(10)、(16)。一部分用在正反问句末常表示一种委婉的劝说或纯粹的反问,前者如例(13)、(14)。“不等华武来了着?”等于“再等等华武吧。”“不再玩几天着?”等于“再玩几天吧!”。后者如例(9)、(11)只表示一种反问,但例(11)和例(9)又稍有不同,它是作为前一分句的条件或前提出现的。“你考哩一百分么著”是“带我去公园”的条件或前提,意思是说:只有考了一百分才能“带我去公园”。
(三)表未然的事态语气
表示这种语气的“着”往往处于含有先行义陈述句的末尾或问答句中,句意大多有一种将要完成的含义。它表示此动作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完成后,再进行另一个动作。如:
(17)江西宜春话:先吃只偎番薯着,饭一阵子就熟了。
(18)山东莒南:你先等霎霎,我和他说句话着。
(19)河北唐山:你多前儿给我看这本书?——等我看完了着。
(20)江西九江:买了米着,绿豆儿下个月买。
(21)宁夏中宁:娃子啥时候结婚呢?——房子盖好了着。
(22)山西大同:咱多会儿出发?——等天亮了着。
(23)湖南隆回:今年子买勿起,明年子着。
(24)湖北鄂东:你先不要跟他说,等两天着。
以上“着”字例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都是表未然的,即“着”句所进行的动作尚未发生、未完成。具体可分为:①表先然,即“着”所在分句的动作先发生、先进行,句首往往有“等”“先”之类的词语,其后往往接动宾或动补性词组,且常伴有表完成的补语“完”或“了”等助词,如例(17)、(18)、(19)、(20)、(21)。房子盖好了着=等房子盖好了,再……;买了米着=先买了米后,再……。②表将然,此类“着”的分句多为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着”组成,表示将要发生某个动作的时间,而这个将要发生的动作须以“着”字分句为条件或前提。“着”前的名词性结构以时间名词居多,如:例(22)、(23)、(24)中的“等明年子着”“等下午着”“等两天着”。
现存方言材料显示,这种表示未然事态语气的句末语气词“着”在全国各地方言中分布较广,目前所知有山东寿光、沂水、莒南,临朐、临淄(黄伯荣,1996)等,湖北鄂东(陈淑梅,2001),山西大同,江西九江、南昌,宁夏中兴等广大方言区。
二、表达暂且义的句末语气词“着2”
“着2”字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多是帮助句子表达暂且的意思,表示在方式上在先,萧国政先生以为此类句子的结构为:vp[先事+意愿+行为]着;杨永龙同意萧先生的说法并认为“此类‘着’前vp是肯定性成分,‘vp着’意思是‘暂且先做vp’,同时表明或隐含其他事情暂时不做或暂缓考虑。”萧、杨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此句型表示暂且保持住某种状态或仅表暂且义,句中可出现“且”或“暂且”等表暂且义的词语,亦可不出现。句末语气词“着”去掉,句子所表示的 “暂且”意义消失。如:
(25)武汉话:不管怎样,这钱你拿倒着。(这钱你暂且拿着。)
(26)这管笔你用倒着。(这枝笔你暂且用着,有好的我再给你换。)
(27)商州杨家源:你给咱看娃着。(你暂且给我看着孩子)
(28)四川成都:你拿倒哆。(你暂且撑着,我拿不动了。)
(29)陕西户县:你等我着。(你暂且等我一会儿。)
(30)陕西神木:你咱看车子着,我进去吼他去来。(你给我看着车子,我进去叫他去。)
(31)河北唐山:你歇会儿着,让他干。(你暂且歇一会儿,让他去干。)
(32)你别老催我了,等我想一想着。(你先别催我,暂且让我想一想。)
这种表“暂且”义的“着2”在全国各方言中分布不是很广,有很多地方的方言中就没有,如山东、湖北、江西等一部分地区的方言就没有此类“着”字。“着”字句与另一分句常存在一种时间关系,前后分句或语言环境往往存在未明说的内容。
三、结语
表“暂且”义的语气词“着”是在表先行义的语气词“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演变的时间大约发生在明代。杨永龙在《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2002)一文中已经论述得较详细,本文不再赘述。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它的使用很少(带有较浓方言味的文学作品除外),其出现仅限于各地方言中。有的方言中没有“着2”或“着1”,一方面是由于普通话推广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语言自身内部规律不断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廖恩喜.桂林北芬话的“着”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1996,(s2).
[2]丁加勇.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刘平.宜春话的语气助词“着”[J].语言研究,2002,(1).
[4]杨永龙.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J].语言研究,2002,(2).
[5]张林林.九江话里的“着”[J].中国语文,1991,(5).
[6]萧国政.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J].方言,2000,(1).
[7]黄伯荣.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8]邢向东.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J].方言,2004,(4).
[9]乔全生.从洪洞方言看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J].方言,1998,(2).
[10]马文忠.大同方言语助词“着”[J].中国语文,1992,(1).
[11]张安生.同心方言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史甲庆 永川 重庆文理学院校办 4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