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情、理、事”的最佳结合点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xqfe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受众为本,是新闻报道一贯坚持的传播理念。坚持以受众为本,就要在新闻报道中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入情入理,情理交融,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方向、语言和情感宣泄的分寸,找到情、理、事的最佳结合点,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发挥新闻报道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分寸 事实 细节 动情点
  
  坚持以受众为本,是新闻传播的正确理念。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受众为本,就是要在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实事求是,把握分寸,入情入理。情能动人,理能服人。情不是单纯的直抒胸臆,理不是完全的逻辑思辩,情和理是立足于客观真实的报道事实的基础上,既见事又见人,既合情又合理,找到情、理、事的最佳结合点。那么,如何才能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分寸,找到情、理、事的最佳结合点呢?
  
  第一、把握“分寸”,切忌过犹不及、本末倒置
  
  新闻作品重在报道新闻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它与小说、戏剧的根本不同之处。因此新闻报道要把握好报道的基调,不能过犹不及,本末倒置,既要把握好报道方向的分寸,又要把握好新闻语言的分寸,更要把握好情感宣泄的分寸,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如果新闻事实本身是一艘航行中的船,方向则是指引航向的舵,只有把握好报道的方向,才能保证报道的航向正确,顺利到达“引导人、教育人”的彼岸。任何新闻报道的语言都不能脱离真实,滥用小说、戏剧的语言表达形式,那样,只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给人虚假、造作之感。对于新闻作品而言,“情感”的表达和渲染只是起辅助、陪衬的作用。只有恰到好处的合理表达,才能真正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情感分寸,既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又使报道更具人情味。
  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新闻报道分寸,过犹不及,本末倒置,片面追求新、奇、快的新闻报道随处可见。2002年11月22日上午,在广州一座高架桥上,一对20多岁的青年男女要裸体跳桥,后被警方救下。某些媒体在整篇报道中,不去正确地引导受众关注这对青年男女的遭遇,不去探究他们跳桥的真正原因,不对他们的痛苦遭遇给予同情,却将其形容为“跳桥秀”,传达出他们多半不会真跳的信息,给人“轻薄”他人生命,明目张胆“鼓励自杀”之感。这篇报道失败的原因正是在于没有把握好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向,本末倒置,缺少人情味。
  北京妇产医院2002年3月接生了一例“五胞胎”,在众多媒体就此事进行报道、引来人们无数好奇和羡慕时,《羊城晚报》却站在截然不同的报道角度上,推出“新闻焦点”报道《揭开五胞胎生育之谜》,透露了一个让其他媒体颇为尴尬的信息:这“五胞胎”是王氏夫妇在“盼儿心切”的情况下,吃药导致的结果。文章提醒读者,虽然很多夫妇渴望生育多胞胎,但这却不符合人类繁衍的自然规律,对产妇和孩子自身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吃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将会更大。新闻学者在评价这篇报道时说:“《羊城晚报》的这篇报道虽然表情‘严肃’而‘冷漠’,但是让人看到了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对妇女和儿童的‘关爱’,一种人性美和对科学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羊城晚报》的这一报道,之所以能够得到新闻学家的肯定,正是因为其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掌握,把握了新闻报道的正确方向,引导受众看到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道理,体现了对妇女和孩子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人本身的尊重。
  记者曲志红采写的稿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曹荣飞获悉妻子邵云环牺牲消息的前前后后》,对曹荣飞失去亲人的痛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我真的从中感到一种令人颤栗而肃然起敬的东西——脆弱。我知道,坚强才是我们一直宣扬、追求的品质,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和别人的坚强喝彩。但其实脆弱也是人心灵中独有的质地。若非曾经拥有过别人没有的美好,也就不会感到这种无法承受的脆弱。”在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编者没有将报道方向定位在那种虚假的坚强上,而是将报道的落脚点放在曹荣飞失去亲人后,最真实的悲痛之中,表达了对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基于客观真实的新闻事件,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运用合情合理的新闻语言,把握好情感宣泄的分寸,挖掘出真情实感和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和道义。
  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更应把握好分寸,不能因为新闻工作者片面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就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在报道其处境、命运、奋斗、追求和生存状况时,不能以一种“施予者”的“怜悯”,或为了“煽情”,故意把弱势群体的贫穷、缺陷和隐私不假思索地全部报道出来,不尊重对方的人格,伤害弱势群众的尊严。
  
  第二、于事实细节处“见”情感
  
  新闻报道的细节之处往往是点睛之笔,好的细节可以提升报道的真实感,拉近报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焦点访谈》中有一期是报道“远程教育”的,主持人敬一丹在大山中寻访辍学的孩子,其中一家姐妹三人,父母都在家务农,每年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除去生活开销后所剩无几,姐妹三人只有最小的还在上学。当敬一丹看见最小的女孩用铅笔画画时,就问她为什么不用彩笔画画,女孩说“太贵了买不起”;当敬一丹问起彩笔多少钱时,女孩答到“一盒一元钱”。敬一丹听到这后,便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小女孩。这个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当地生活的落后和贫困,真实可信。画面上交替出现的孩子天真无邪的脸庞、敬一丹专注的表情和孩子笔下的涂鸦,令人为之动容。这是新闻细节在电视报道中的伟大力量的体现。
  关于任长霞的通讯报道《百姓心中的丰碑》中,有对其这样的一段细节描述:“任长霞轻轻摸了一遍村民陈秀英头上那块去掉颅骨仅剩头皮包着的软坑,惊讶地说,‘咦,咋打成这样’‘你放心,他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们也要把他抓回来’”这几句生动的细节刻画,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拔高,没有故意的虚张声势,没有居高临下的威风,却让人一下子看到了任长霞身上真实自然的人性美,让人觉得她此时不是严格执法,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公安局长,而是自己的亲人。
  抓住新闻事件的细节,在普通之中发现不普通之处,在平凡之中挖掘不平凡的“闪光点”,受众读着真实自然,感情的流露合情合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自然就增强了。人民英雄丁晓兵“战时忘死,平时忘我”;好人雷锋“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军医华益慰弥留之际“我就想一辈子当个好兵”;劳动模范李国安带着重病打井“活着干,死了算……”;马班邮电员王顺友看到跟随采访他的记者,独自找了个地方哭了起来,“如果天天有这么多人陪我走,我愿意在这条路上走到老死”。这些朴素感人的细节,是再优秀的记者也无法编造出来的,它需要我们深入事实之中,用心发现细节之美,从细节处体现真情实感。
  
  第三、在新闻事实的“动情点”上说“理”
  
  新闻报道的“情”和“理”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没有切实的情感表达,没有感人肺腑的“情”,就无法揭示出教育人、引导人的“理”。“情”是“理”的基础,只有“情”真实感人,表达自然,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处处感人,句句动情,司空见惯会让“情”显得乏味;平铺直叙,缺乏波澜和起伏,会让“情”变得苍白。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恰当的表达,合理的抒发,才能让“情”变得充沛,饱满。无论是报道中浓墨重彩的“情”,还是真实朴素的“情”,其终究都要升华成让人感悟至深的“理”。“理”是“情”的升华。这样的“理”不是高高在上地板着面孔说教,而是站在更高一筹的角度上,对“情”做出恰当的升华,对“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情抒发得自然,理才能说得透彻,读者才能从中有所得。
  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感染人,关键之处在于报道中的“情”。记者要充分挖掘新闻事件中真善美、假恶丑,歌颂人性美,抨击黑暗面,力求反映人间善恶,传递真情实感。切忌干巴巴地说理,说教,使新闻报道具有人情味,思辨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辽阳日报》2006年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四川老人敬勇因与家人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在外流浪15年。在他穷困潦倒,无依无靠时,得到了素不相识的马虎臣的救助。马虎臣把又冻又饿,昏倒在路边的敬勇带回自己的家,一留就是一年多。360多个日日夜夜,牛奶、红糖水融进了兄弟真情,中秋的月饼、过年的饺子,让敬勇在遥远的北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爱。整篇新闻报道没有展现惊天动地的大场面,没有动人心魄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细节琐事。但这篇报道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记者通过这些平常的细节琐事,让读者看到了马虎臣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看到了马虎臣身上熠熠发光的人性美,唤起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关注,弘扬了社会正气。
  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曾说:“新闻要抓住一切能使大多数人感动、任何人都不能对此无动于衷的内容,并把人的情感,即喜、怒、哀、乐、爱、憎等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补充指数。”他认为,这种补充指数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超过其他因素在新闻中的作用。事实真实令人信服,感情真挚令人感同身受,道理深刻令人得到启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及时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把握分寸,找到情、理、事的最佳结合点,发挥新闻报道的最佳宣传效果。报道真实客观的新闻事件,表达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中真善美的赞美之情和假恶丑的深恶痛绝,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哲理,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2]吴飞, 《让新闻更具亲和力——从几则报道看新闻的人文关怀》,《新闻出版交流》 2003.2
  [3]温浩阳,《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情感把握》,《记者摇篮》,2006.4
  [4]吕高排,《增强人物报道亲和力》,《军事记者》,2007.4
  [5][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北京广播出版社,1981
  [6]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7]段旭杰,《倾诉内外的情与理——以<大河报>都市倾诉版为例》,《新闻爱好者》,2009.1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
其他文献
一种颅通定-聚离子复合凝胶释放体系,通过含药的壳多糖醋酸溶液使成球,然后再用羧甲基葡甘糖溶液粒面复合两步法制得。平均粒径(d)1.38-1.53mm,药含量可达62.8%。体外释放试验表明,
以强迫小鼠在冷水(14&#177;1℃)中游泳的方法造成躯体性应激模型,观察此时免疫功能的变化及银耳多糖(TP)对它的影响。结果批出,应激可使羊红细胞(SRBC)致敏小鼠脾脏的空斑形成细胞(PFC
柴胡为著名的常用中药,近年来需要量日增,而药典规定的正品柴胡资源日渐减少,急待开发新药源,中国伞形科柴胡属有40种以上,其中有很多种在产地或民间早已作柴胡药用,本文报道青海省
研究了西米替丁对吡喹酮(praziguantel PQT)在大鼠体内消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米替丁100mg/kg,ip&#215;2能使静脉注射和口服PQT后的清除率分别降低60%和69%。西米替丁亦降低大鼠肝
1.互相猜疑  “这么晚才回家,你和谁约会去了?”丈夫一回家,妻子就不停地翻他的手机,检查有没有陌生的电话号码和肉麻的短信,甚至当他与异性多说几句话也醋意横生。  点评:这是因为给对方的空间太少。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到小区健身中心去跳舞、散步,当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后,就不会把注意力一味地盯在对方身上。  2.以性为罚  女方裹着被子先躺下,男方随后也上床并要求性生活。女方坚决不同意。  点评:把不良
用差示复位脉冲伏安法(DNPV)在体测定了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DA/DOPAC含量在缺血和再灌期的动态变化,并观察了MK-801和五味子醇甲对DA/DOPAC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6分钟期间DA/DOPA
摘 要:文章针对某变电站一起220 kV高压断路器运行过程中的非全相保护异常动作事件,在介绍非全相保护动作重要性及原理的同时,分析了此次异常动作事件的原因及现场查找故障的具体过程,并为防止此类误动作事件的再次发生,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电力系统;断路器;非全相保护;误动作  中图分类号:TM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102-02  为了提高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通信网络也随着迅速发展,计算机通信网络也被运用到铁路管理系统方面,虽然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运用给铁路管理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危机,由于计算机通
摘 要:文章简单概括了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中的日常管理,交接班、倒闸操作管理以及验收管理的基本内容。对变电站运行管理现状中变压器操作、母线倒闸操作、倒闸操作票编制、直流回路操作以及自然天气变化等几个方面对其运行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变电站运行管理现状提出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强化人员素质、强调继电保护工作中的认真细心、加强防御工作和巡视监督以及认真对待大修工作
文章针对唐钢1700生产线生产SPHC、TXHC过程中出现的头尾除鳞不净问题,分析了造成热轧低碳带巷头尾除鳞不净的原因,并结合唐钢1700生产线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改善了带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