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晚疫病既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也是危害马铃薯健康生长的第一大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晚疫病是国际第一大作物病害。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掌握马铃薯品种抗病性,提出合理利用方案,通过病害预警、药剂筛选和指导生产工作等手段来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促进马铃薯产业化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7.010
在我国所有马铃薯产区,几乎都发生过马铃薯晚疫病,虽然程度不一,但是总结马铃薯晚疫病规律发现,它大多会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发生。由于该病蔓延速度快,危害大,甚至带有毁灭性。一般情况下,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区减产10%~40%,不抗病的品种减产30%~40%,严重时甚至绝产。在我国,马铃薯晚疫病除了马铃薯受到灾害,番茄等茄科植物也不能幸免。近年来,晚疫病的发生趋势越来越频繁,接下来,笔者从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1.1 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叶子、茎和块茎。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就会出现马铃薯叶片的叶尖边缘部位有水渍状的褪绿斑点的现象。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大,斑点迅速扩展到整个叶片,随后沿着叶脉侵入茎部,形成褐色病斑,这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典型症状。生长后期,块茎被侵染[1]。刚开始出现的淡褐色的不规则斑点,逐渐向周围和内部发展。病情严重时,病斑扩大到整片叶子,甚至连马铃薯肉都会腐烂;带病的马铃薯在贮藏期间,由于窖内温湿度的影响和杂菌的侵染,也可能转为干腐病或者湿腐病。
1.2 循环侵染
在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马铃薯中越冬,也以卵孢子越冬。简言之,携带晚疫病种芋播种后,极少数芽能出土,大部分病芽都在出土前腐烂。从幼苗茎基部皮层沿茎干发展的病菌,随后茎上慢慢出现条斑,土壤中的病菌可通过起垄、耕地等农务活动传到地面,在风吹雨淋条件下,茎部附近植物叶片受感染和发病。病菌在块茎上的潜育期1个月左右,可能会引起大面积的植物病害,甚至引起整个田间的植株腐烂。
2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
2.1 气候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必备气候条件之一就是低温高湿。当马铃薯产区的气候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就可以迅速爆发,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整个田间的植物都枯死。总结马铃薯晚疫病规律发现,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雨水、多雾气或阴雨天特别容易发病。究其原因发现,病菌孢子囊在夜间会大量形成,因为夜间湿度高达90%[2]。在叶片有水滴时就是孢子囊的最佳侵入时机,温度的不同,病菌孢子囊的发病的方式和速度也不一样。当外界温度高于15 ℃时,病菌孢子囊需5~10 h才能侵入到马铃薯,温度为10~13 ℃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3~5 h即可侵入。因此,当夜间气温为10 ℃左右,出现重雾或有雨的情况下,能促进病菌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在白天16~24℃时,则促进孢子囊迅速萌发,病害极易流行。
2.2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也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因为在相同条件下,感病马铃薯品种就会发病高,流行快,而在抗病马铃薯品种上强度和频率较慢。另外,在抗病马铃薯品种中还存在晚熟品种抗晚疫病性能比早熟品种强。
2.3 耕作水平
研究表明,平地栽培较起垄栽培的地块发病重,同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密度大或株形大的马铃薯叶片也会增加气候湿度,容易发病。
3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根据上面谈到的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应该认识到马铃薯晚疫病的严重性,并积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3.1 选用抗病品种
上文谈及到,抗病品种比感病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强;同时,使用抗病品种的马铃薯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环保的方法。因此,在马铃薯种植前期应该选择多基因的抗病品种。
3.2 不种植带病种芋
调查发现,在大多数种植区马铃薯晚疫病的产生原因是带病种芋携带了侵染源,才会造成后期的晚疫病的蔓延。因此,加强种芋管理,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芋;种芋调运实现组织化,建立种芋无病留种基地,能有效地防止病原菌在不同地区间的扩散蔓延[3]。
3.3 加强田间管理
在控制传染源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实行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3 a轮作制度。种植马铃薯时,选择沙壤土,这样可以防止积水。同时,在马铃薯生长期,要学会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钾肥的用量,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从马铃薯在花蕾期到开花期整个过程中,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营养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增强抗病性。只要发现有病株就拔除,用塑料袋带出田间深埋处理,并第一时间在发病周围50 m范围内使用杀菌剂,控制病害扩散。当然,在水浇地就可以垄作栽培的方式,减少块茎感病机会。采用宽窄行种植,合理密植,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在晚疫病多发的季节,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在收获前10~15 d割除地上茎叶,运出田块,目的在于减少收获期晚疫病菌侵染块茎,或使用3%的硫酸铜液杀毒剂。
3.4 化学防治
目前,防治晚疫病仍主要依靠施用化学农药。首先,选种时的药剂拌种。选用防治晚疫病和真菌病害的药剂进行拌种,采用科学的方法,用150 g杀真菌药剂、150 g杀晚疫病菌药剂和2.5 kg滑石粉与150 kg种芋进行混合拌匀下土种植。其次,药剂预防。在马铃薯进行封垄的7 d前,就要开始喷施保护性杀菌剂,一周之后进行第二次杀菌剂预防疫病,等到马铃薯发芽开始快速生长时,间隔5~7 d开始用药量为60~75 g/667 m2,整个过程喷5~7次杀毒剂就行。药剂可用代森猛锌、猛杀生、可杀得等。最后,真正出现中心病株时,就应该立即大面积喷施内吸性治疗药剂。或者在晚疫病开始流行蔓延时,连续使用内吸性杀菌剂,要在无风的晴天、无露水时喷药,喷药不仅要及时且用量必须足够,药液应该均匀地覆盖叶片正反两面及全株,抑制病情的快速扩展。坚持防重于治,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应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达到控制蔓延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结合对病原学、品种抗病性、药剂筛选、抗药性测定及流行预警的研究,分析制定出适合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策略以指导生产实践,为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及生产部门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弓贵明,姬青云.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12(1):46-48.
[2]何宗儒.马铃薯晚疫病重发的原因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11(7):42-43.
[3]姚彦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辣椒疫病木霉菌的筛选及生防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7.010
在我国所有马铃薯产区,几乎都发生过马铃薯晚疫病,虽然程度不一,但是总结马铃薯晚疫病规律发现,它大多会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发生。由于该病蔓延速度快,危害大,甚至带有毁灭性。一般情况下,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区减产10%~40%,不抗病的品种减产30%~40%,严重时甚至绝产。在我国,马铃薯晚疫病除了马铃薯受到灾害,番茄等茄科植物也不能幸免。近年来,晚疫病的发生趋势越来越频繁,接下来,笔者从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1.1 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叶子、茎和块茎。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就会出现马铃薯叶片的叶尖边缘部位有水渍状的褪绿斑点的现象。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大,斑点迅速扩展到整个叶片,随后沿着叶脉侵入茎部,形成褐色病斑,这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典型症状。生长后期,块茎被侵染[1]。刚开始出现的淡褐色的不规则斑点,逐渐向周围和内部发展。病情严重时,病斑扩大到整片叶子,甚至连马铃薯肉都会腐烂;带病的马铃薯在贮藏期间,由于窖内温湿度的影响和杂菌的侵染,也可能转为干腐病或者湿腐病。
1.2 循环侵染
在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马铃薯中越冬,也以卵孢子越冬。简言之,携带晚疫病种芋播种后,极少数芽能出土,大部分病芽都在出土前腐烂。从幼苗茎基部皮层沿茎干发展的病菌,随后茎上慢慢出现条斑,土壤中的病菌可通过起垄、耕地等农务活动传到地面,在风吹雨淋条件下,茎部附近植物叶片受感染和发病。病菌在块茎上的潜育期1个月左右,可能会引起大面积的植物病害,甚至引起整个田间的植株腐烂。
2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
2.1 气候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必备气候条件之一就是低温高湿。当马铃薯产区的气候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就可以迅速爆发,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整个田间的植物都枯死。总结马铃薯晚疫病规律发现,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雨水、多雾气或阴雨天特别容易发病。究其原因发现,病菌孢子囊在夜间会大量形成,因为夜间湿度高达90%[2]。在叶片有水滴时就是孢子囊的最佳侵入时机,温度的不同,病菌孢子囊的发病的方式和速度也不一样。当外界温度高于15 ℃时,病菌孢子囊需5~10 h才能侵入到马铃薯,温度为10~13 ℃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3~5 h即可侵入。因此,当夜间气温为10 ℃左右,出现重雾或有雨的情况下,能促进病菌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在白天16~24℃时,则促进孢子囊迅速萌发,病害极易流行。
2.2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也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因为在相同条件下,感病马铃薯品种就会发病高,流行快,而在抗病马铃薯品种上强度和频率较慢。另外,在抗病马铃薯品种中还存在晚熟品种抗晚疫病性能比早熟品种强。
2.3 耕作水平
研究表明,平地栽培较起垄栽培的地块发病重,同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密度大或株形大的马铃薯叶片也会增加气候湿度,容易发病。
3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根据上面谈到的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应该认识到马铃薯晚疫病的严重性,并积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3.1 选用抗病品种
上文谈及到,抗病品种比感病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强;同时,使用抗病品种的马铃薯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环保的方法。因此,在马铃薯种植前期应该选择多基因的抗病品种。
3.2 不种植带病种芋
调查发现,在大多数种植区马铃薯晚疫病的产生原因是带病种芋携带了侵染源,才会造成后期的晚疫病的蔓延。因此,加强种芋管理,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芋;种芋调运实现组织化,建立种芋无病留种基地,能有效地防止病原菌在不同地区间的扩散蔓延[3]。
3.3 加强田间管理
在控制传染源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实行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3 a轮作制度。种植马铃薯时,选择沙壤土,这样可以防止积水。同时,在马铃薯生长期,要学会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钾肥的用量,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从马铃薯在花蕾期到开花期整个过程中,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营养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增强抗病性。只要发现有病株就拔除,用塑料袋带出田间深埋处理,并第一时间在发病周围50 m范围内使用杀菌剂,控制病害扩散。当然,在水浇地就可以垄作栽培的方式,减少块茎感病机会。采用宽窄行种植,合理密植,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在晚疫病多发的季节,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在收获前10~15 d割除地上茎叶,运出田块,目的在于减少收获期晚疫病菌侵染块茎,或使用3%的硫酸铜液杀毒剂。
3.4 化学防治
目前,防治晚疫病仍主要依靠施用化学农药。首先,选种时的药剂拌种。选用防治晚疫病和真菌病害的药剂进行拌种,采用科学的方法,用150 g杀真菌药剂、150 g杀晚疫病菌药剂和2.5 kg滑石粉与150 kg种芋进行混合拌匀下土种植。其次,药剂预防。在马铃薯进行封垄的7 d前,就要开始喷施保护性杀菌剂,一周之后进行第二次杀菌剂预防疫病,等到马铃薯发芽开始快速生长时,间隔5~7 d开始用药量为60~75 g/667 m2,整个过程喷5~7次杀毒剂就行。药剂可用代森猛锌、猛杀生、可杀得等。最后,真正出现中心病株时,就应该立即大面积喷施内吸性治疗药剂。或者在晚疫病开始流行蔓延时,连续使用内吸性杀菌剂,要在无风的晴天、无露水时喷药,喷药不仅要及时且用量必须足够,药液应该均匀地覆盖叶片正反两面及全株,抑制病情的快速扩展。坚持防重于治,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应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达到控制蔓延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结合对病原学、品种抗病性、药剂筛选、抗药性测定及流行预警的研究,分析制定出适合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策略以指导生产实践,为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及生产部门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弓贵明,姬青云.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12(1):46-48.
[2]何宗儒.马铃薯晚疫病重发的原因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11(7):42-43.
[3]姚彦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辣椒疫病木霉菌的筛选及生防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