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进程的不断加快,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已远非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多种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和切入点,逐步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传播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
一、协同创新概述
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概念后,技术创新开始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从创新的参与要素看,创新经历了独立创新、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三个主要阶段。人们始终认为技术创新只能由企业内部独立开展,内部研发被认为是企业有价值的战略资产,能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进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陈钰芬,2007)[1] [2][3]。21世纪初随着外部竞争环境的巨变,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以更短的周期推出新产品,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与挑战,独立创新已不能适应巨变的环境,加之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独立创新模式的瓦解。2003年Chesbrough正式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理论[4],开放式创新进入了企业的视野,企业逐步运用外部技术、创意等资源,实现技术的快速革新。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企业和市场为主导力量的开放式创新也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协同创新逐步进入了视野。
目前,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以企业为协同创新主体,以企业运营微观环境、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部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研究中Freeman等人提出“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将着重研究以政府和市场所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
本文认为协同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主体、知识创新主体和中介服务主体基于共同目标、内在动力和有效沟通,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汇集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的一种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或模式。
二、协同创新的实现途径
从国际上看,当前的科技创新已经从单一主体的线性模式逐渐转变为非线性的开放式模式,从国内协同创新的实践来看,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互补、资源整合共享、优势互补、网状辐射四种模式,具体表现为政府直接组织、产学研合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虚拟网络组织形式、区域网络式创新、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几种形式。
(一)政府直接组织
政府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布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将多种创新主体纳入到创新链条上来,从源头上促进合作。如宁夏从2006年开始,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财政厅、发改委、农牧厅、经信委等不同部门的政府资源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创新资源,沿着“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产业目标→技术壁垒分析→凝练研发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这一路径,寻找和攻关产业共性技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促进协同创新。
(二)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又称产学研,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产学研合作一般以技术合约为基础,根据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已推行多年,但由于以市场化为主要推动力量,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造成现行的产学研合作进入瓶颈。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在联盟成员集聚优质资源、分担创新风险、提高合作深度和效率、实现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协同创新主要表现在:围绕重点产业,通过优势企业牵头建立联盟,采用课题负责人和工程项目经理复合制,促进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确保成果及时转化,同时组建的创新网络服务平台,能够促进网络节点间、主体间的互动,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
(四)虚拟R&D组织
虚拟R&D组织是虚拟组织形式应用于科研工作的一种新的R&D工作模式,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围绕一个科研任务目标,把来自不同地域、团队或者机构的科研工作者组织起来,通过建立研发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加强来自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从而完成组织的目标[6]。通过虚拟R&D组织,有效解决了空间地理位置造成的优势科技资源分散的问题,使国内外科技资源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内实现协同创新。
(五)区域网络式创新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一个或几个企业的优异表现能够激励周边的追随者,其创新主要体现在组织间知识互动所产生的网络式创新。区域内频繁的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能够有效促进创新协同的产生,降低了创新固定成本和技术扩散成本,形成区域网络式协同创新体系,而区域创新网络差异化的技术创新策略,有效提升了技术需求意向和技术购买能力,实现了良性循环,促进协同创新。
(六)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
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最早出现在我国台湾。20世纪台湾针对研发资源有限、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长期承受创新风险的现状,成立了工研院。受台湾工研院重大作用的影响,我国先后在武汉、大庆、广州、西安等地成立了工研院,在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攻克区域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具有潜力的新兴企业、搭建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平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工研院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和政府的支持、引导,对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做出明确的分工与定位,强化了各方的合作,实现了协同创新。 (七)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1年,教育部开展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按照“2011计划”的目标,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7]。
三、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设计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构建体系的核心。在框架设计中,本文以协同创新平台为核心,以推动区域核心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产业重点技术和企业技术的攻关为目标,政府以项目和政策为推动力量,金融机构以投融资为支持力量,中介机构以辅助性推动为主,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平台、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全面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
(一)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
协同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但存在各平台分工不清、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本文按照创新链和科技创新的活动规律将协同创新平台分为研发子平台、工程化子平台、产业化子平台、公共服务子平台和人才培养子平台等,并将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到协同创新平台之中,系统地分析协同创新平台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见图1)。
1、研发子平台
协同创新研发子平台是集研究开发、设计方法、工艺技术及关键制造技术等功能为一体的载体。协同创新研发子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
2、工程化子平台
工程化子平台是上游基础研究的扩大和延续,是从抽象的理论研究走向具体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产业化平台的前提和前置场所,是搭建科研成果与产业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催化科研成果的转化。
3、产业化子平台
产业化平台是以营利为目的,具有一定的规模,采取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而市场具有自身的规律,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对项目的成功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产业化平台负责根据市场状况对转化的每个过程和每个阶段制定具体目标,并且对过程和阶段成果进行评估、改进和完善,及时调整研发平台的战略规划。
4、公共服务平台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为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的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和服务支撑,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如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仪器设施共享平台、自然资源共享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检测服务平台、创新投融资平台、评估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协同创新平台内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实现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有效集成,提高整个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
5、人才培养子平台
其他子平台运行的同时,人才培养子平台也融合其中。人才培养子平台的终极目标是为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和输出高素质人才资源,该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其他几个平台相融合,在其他几个平台运行的过程中,人才培养也伴随完成。同时,结合区域创新团队建设和各类人才计划,使其融合于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
在上述子平台中,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顺延的机制,实现平台间的协同效应,更好的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见图2)
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涉及区域整体发展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由政府以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形式直接组织,推动协同创新。涉及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工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协同创新。涉及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以区域网络式创新为主要形式,推动协同创新。涉及企业的关键技术,以虚拟网络组织、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形式,推动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劲. 协同创新[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陈钰芬,陈劲. 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学学研究,2008(2)
[3]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or technology[J].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Cambridge,MA,2003
[4]王雪原,王宏起,刘丽萍. 产学研联盟模式及选择策略研究 [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1):64-67
[5]全利平,蒋晓阳. 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OL
〔本文系宁夏软科学研究项目“宁夏科技管理体制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ZYZ224)阶段性成果〕
(韩博,1985生,宁夏同心人,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与管理、技术经济和创新方法)
一、协同创新概述
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概念后,技术创新开始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从创新的参与要素看,创新经历了独立创新、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三个主要阶段。人们始终认为技术创新只能由企业内部独立开展,内部研发被认为是企业有价值的战略资产,能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进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陈钰芬,2007)[1] [2][3]。21世纪初随着外部竞争环境的巨变,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以更短的周期推出新产品,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与挑战,独立创新已不能适应巨变的环境,加之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独立创新模式的瓦解。2003年Chesbrough正式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理论[4],开放式创新进入了企业的视野,企业逐步运用外部技术、创意等资源,实现技术的快速革新。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企业和市场为主导力量的开放式创新也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协同创新逐步进入了视野。
目前,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以企业为协同创新主体,以企业运营微观环境、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部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研究中Freeman等人提出“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将着重研究以政府和市场所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
本文认为协同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主体、知识创新主体和中介服务主体基于共同目标、内在动力和有效沟通,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汇集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的一种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或模式。
二、协同创新的实现途径
从国际上看,当前的科技创新已经从单一主体的线性模式逐渐转变为非线性的开放式模式,从国内协同创新的实践来看,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互补、资源整合共享、优势互补、网状辐射四种模式,具体表现为政府直接组织、产学研合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虚拟网络组织形式、区域网络式创新、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几种形式。
(一)政府直接组织
政府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布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将多种创新主体纳入到创新链条上来,从源头上促进合作。如宁夏从2006年开始,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财政厅、发改委、农牧厅、经信委等不同部门的政府资源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创新资源,沿着“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产业目标→技术壁垒分析→凝练研发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这一路径,寻找和攻关产业共性技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促进协同创新。
(二)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又称产学研,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产学研合作一般以技术合约为基础,根据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已推行多年,但由于以市场化为主要推动力量,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造成现行的产学研合作进入瓶颈。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在联盟成员集聚优质资源、分担创新风险、提高合作深度和效率、实现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协同创新主要表现在:围绕重点产业,通过优势企业牵头建立联盟,采用课题负责人和工程项目经理复合制,促进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确保成果及时转化,同时组建的创新网络服务平台,能够促进网络节点间、主体间的互动,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
(四)虚拟R&D组织
虚拟R&D组织是虚拟组织形式应用于科研工作的一种新的R&D工作模式,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围绕一个科研任务目标,把来自不同地域、团队或者机构的科研工作者组织起来,通过建立研发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加强来自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从而完成组织的目标[6]。通过虚拟R&D组织,有效解决了空间地理位置造成的优势科技资源分散的问题,使国内外科技资源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内实现协同创新。
(五)区域网络式创新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一个或几个企业的优异表现能够激励周边的追随者,其创新主要体现在组织间知识互动所产生的网络式创新。区域内频繁的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能够有效促进创新协同的产生,降低了创新固定成本和技术扩散成本,形成区域网络式协同创新体系,而区域创新网络差异化的技术创新策略,有效提升了技术需求意向和技术购买能力,实现了良性循环,促进协同创新。
(六)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
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最早出现在我国台湾。20世纪台湾针对研发资源有限、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长期承受创新风险的现状,成立了工研院。受台湾工研院重大作用的影响,我国先后在武汉、大庆、广州、西安等地成立了工研院,在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攻克区域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具有潜力的新兴企业、搭建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平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工研院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和政府的支持、引导,对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做出明确的分工与定位,强化了各方的合作,实现了协同创新。 (七)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1年,教育部开展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按照“2011计划”的目标,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7]。
三、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设计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构建体系的核心。在框架设计中,本文以协同创新平台为核心,以推动区域核心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产业重点技术和企业技术的攻关为目标,政府以项目和政策为推动力量,金融机构以投融资为支持力量,中介机构以辅助性推动为主,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平台、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全面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
(一)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
协同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但存在各平台分工不清、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本文按照创新链和科技创新的活动规律将协同创新平台分为研发子平台、工程化子平台、产业化子平台、公共服务子平台和人才培养子平台等,并将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到协同创新平台之中,系统地分析协同创新平台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见图1)。
1、研发子平台
协同创新研发子平台是集研究开发、设计方法、工艺技术及关键制造技术等功能为一体的载体。协同创新研发子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
2、工程化子平台
工程化子平台是上游基础研究的扩大和延续,是从抽象的理论研究走向具体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产业化平台的前提和前置场所,是搭建科研成果与产业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催化科研成果的转化。
3、产业化子平台
产业化平台是以营利为目的,具有一定的规模,采取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而市场具有自身的规律,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对项目的成功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产业化平台负责根据市场状况对转化的每个过程和每个阶段制定具体目标,并且对过程和阶段成果进行评估、改进和完善,及时调整研发平台的战略规划。
4、公共服务平台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为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的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和服务支撑,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如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仪器设施共享平台、自然资源共享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检测服务平台、创新投融资平台、评估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协同创新平台内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实现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有效集成,提高整个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
5、人才培养子平台
其他子平台运行的同时,人才培养子平台也融合其中。人才培养子平台的终极目标是为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和输出高素质人才资源,该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其他几个平台相融合,在其他几个平台运行的过程中,人才培养也伴随完成。同时,结合区域创新团队建设和各类人才计划,使其融合于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
在上述子平台中,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顺延的机制,实现平台间的协同效应,更好的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见图2)
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涉及区域整体发展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由政府以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形式直接组织,推动协同创新。涉及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工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协同创新。涉及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以区域网络式创新为主要形式,推动协同创新。涉及企业的关键技术,以虚拟网络组织、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形式,推动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劲. 协同创新[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陈钰芬,陈劲. 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学学研究,2008(2)
[3]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or technology[J].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Cambridge,MA,2003
[4]王雪原,王宏起,刘丽萍. 产学研联盟模式及选择策略研究 [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1):64-67
[5]全利平,蒋晓阳. 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OL
〔本文系宁夏软科学研究项目“宁夏科技管理体制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ZYZ224)阶段性成果〕
(韩博,1985生,宁夏同心人,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与管理、技术经济和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