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有效地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含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必须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最低数额。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过法定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我国频繁使用的原因
(一)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失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源于4万亿的投资刺激经济计划,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货币政策“发了过多的钞票”。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不仅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导致国内过剩的流动性。同时我国近几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速,加速了流动性过剩。央行持续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为了冻结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二)CPI高位运行,抑制通货膨胀的必然要求。
2008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务院出台了“40000亿”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2009年10月份以来,我国的CPI等指数不断上升,持续高位运行。为了抑制投资需求,央行就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资金,从而很好的“稳定物价”。引起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过量,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缩小货币乘数,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
(三)公开市场业务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限制。
基于我国国情,如果选择利率工具,即通过提高利率来调节宏观经济,便会产生利差,从而大量出逃的国际成本為套利涌入我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由于我国政府债券的结构和债券市场结构的不完善,这大大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所以我国只有选择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宏观经济。
(四)热钱涌入的影响。
热钱,俗称短期跨境资本,具有极高的流动性,这种高流动性很有可能对该国家的经济运行形成强大冲击,甚至造成经济不稳定和经济危机。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升温,热钱在我国境内的规模逐渐增大。热钱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在热钱的推波助澜下,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正在被不断推高。我国股市之所以大起大落,与热钱涌入有相当大的关系;另一方面热钱流向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直接带动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形成了负面影响。
三、 我国使用该政策工具的效应分析
根据央行的数据分析,我国M1和M2在2010年度内基本成上升态势,M0在上半年略成下降趋势,但在下半年又逐渐回升。在进入2011年以后,尽管我国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仍呈现出居高不下的趋势。总体看来,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1、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
当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货币供应量时,传导机制如下图表示: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其信用创造量→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投资、货币需求量。
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利率不会随市场供给状况而变动,或者其变动幅度较小,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该调控工具也失效了。
2、低利率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难见成效的症结所在。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运行中的利率水平应该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在发展中国家,要想使利率手段高效地发挥作用必须使名义利率水平介于通货膨胀率和实质资本的收益率之间,使货币和实质资本保持一定的互补性,以保证在内源融资型投资为主的条件下,投资者的货币积累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实质资本。一旦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就会增加,所以会大量的进行投资活动;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也会促使投资过热。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存款准备金政策仅仅是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之一,虽然效果明显,是一支“强力剂”,作用迅速,但是它的刚性极强,往往会带来经济走向另一个极端。单一的货币政策恰恰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所以,如此单一频繁使用这一政策,必定会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四、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几点反思
(一)清醒正确地认识到时滞性。
时滞分为两种,即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中央银行认识到危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央行采取措施后,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至于时滞的时间有多长,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度有多大,目前没有定论。企业和居民会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预期未来紧急形势及货币政策的继续调整,这种预期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
(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货币供应量总体却成上升趋势,并没有达到中国人民银行预期的目前。这主要是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以及低利率所致,同时我国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对象存在漏洞、计提方式存在严重缺陷,而且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这些都阻碍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扩大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对象,完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并且逐步降低甚至取消对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
(作者:张含,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2010级金融专业学生;张慧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2009级会计专业学生;姜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2009级金融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明.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世界经济.2009,2.
[2]刘琳.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3:80-81.
关键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含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必须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最低数额。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过法定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我国频繁使用的原因
(一)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失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源于4万亿的投资刺激经济计划,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货币政策“发了过多的钞票”。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不仅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导致国内过剩的流动性。同时我国近几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速,加速了流动性过剩。央行持续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为了冻结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二)CPI高位运行,抑制通货膨胀的必然要求。
2008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务院出台了“40000亿”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2009年10月份以来,我国的CPI等指数不断上升,持续高位运行。为了抑制投资需求,央行就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资金,从而很好的“稳定物价”。引起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过量,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缩小货币乘数,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
(三)公开市场业务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限制。
基于我国国情,如果选择利率工具,即通过提高利率来调节宏观经济,便会产生利差,从而大量出逃的国际成本為套利涌入我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由于我国政府债券的结构和债券市场结构的不完善,这大大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所以我国只有选择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宏观经济。
(四)热钱涌入的影响。
热钱,俗称短期跨境资本,具有极高的流动性,这种高流动性很有可能对该国家的经济运行形成强大冲击,甚至造成经济不稳定和经济危机。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升温,热钱在我国境内的规模逐渐增大。热钱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在热钱的推波助澜下,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正在被不断推高。我国股市之所以大起大落,与热钱涌入有相当大的关系;另一方面热钱流向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直接带动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形成了负面影响。
三、 我国使用该政策工具的效应分析
根据央行的数据分析,我国M1和M2在2010年度内基本成上升态势,M0在上半年略成下降趋势,但在下半年又逐渐回升。在进入2011年以后,尽管我国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仍呈现出居高不下的趋势。总体看来,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1、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
当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货币供应量时,传导机制如下图表示: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其信用创造量→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投资、货币需求量。
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利率不会随市场供给状况而变动,或者其变动幅度较小,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该调控工具也失效了。
2、低利率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难见成效的症结所在。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运行中的利率水平应该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在发展中国家,要想使利率手段高效地发挥作用必须使名义利率水平介于通货膨胀率和实质资本的收益率之间,使货币和实质资本保持一定的互补性,以保证在内源融资型投资为主的条件下,投资者的货币积累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实质资本。一旦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就会增加,所以会大量的进行投资活动;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也会促使投资过热。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存款准备金政策仅仅是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之一,虽然效果明显,是一支“强力剂”,作用迅速,但是它的刚性极强,往往会带来经济走向另一个极端。单一的货币政策恰恰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所以,如此单一频繁使用这一政策,必定会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四、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几点反思
(一)清醒正确地认识到时滞性。
时滞分为两种,即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中央银行认识到危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央行采取措施后,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至于时滞的时间有多长,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度有多大,目前没有定论。企业和居民会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预期未来紧急形势及货币政策的继续调整,这种预期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
(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货币供应量总体却成上升趋势,并没有达到中国人民银行预期的目前。这主要是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以及低利率所致,同时我国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对象存在漏洞、计提方式存在严重缺陷,而且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这些都阻碍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扩大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对象,完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并且逐步降低甚至取消对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
(作者:张含,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2010级金融专业学生;张慧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2009级会计专业学生;姜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2009级金融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明.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世界经济.2009,2.
[2]刘琳.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