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从“加筝扬琴”的一种完美展示中体会到中华民族音乐风格之情。本文沿着历史的脉络来综述“加筝扬琴”的发展,对《渔舟唱晚》的演奏技法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了解“加筝扬琴”对我们的影响。
[关键词]“加筝扬琴”;赵德林;演奏技法;《渔舟唱晚》
中图分类号:J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99-02
一、“加筝扬琴”的发展
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我国留下了许多艺术瑰宝,具有民族之情和艺术之魂。古代艺术歌曲大都由民间艺人所创作,是物质文化遗产。
“加筝扬琴”的构造——它的腹板与面板固定连接,扬琴部分位于面板上部,改造过的古筝部分位于面板下部。“加筝扬琴”的优点在于:结构新颖、声音共鸣洪亮,它兼具扬琴和古筝两种乐器的音乐效果。在扬琴上加入古筝,既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又增加了筝的演奏技巧,演奏者在演奏任何转调的乐曲时,都不受时间和技术的限制,特别在独奏、重奏中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演奏者在演奏较难琶音的曲子时,可以用古筝来代替,方法很容易掌握。
为了更好地了解“加筝扬琴”,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在《辞海》的第178页中发现,最原始的扬琴发源地是在中国,而并非是从国外引进的。“加筝扬琴”是赵德林老先生根据历史上有一种叫“筑”的东西自创出来的。古代有一种乐器叫“筑”,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
《诗经》中记载了三十余种乐器,其中“筑”是弦拨乐器,它既能“打”还可以“弹”。林谦三林谦三是日本音乐学家,主要论著有《隋唐燕乐调研究》和《雅乐(古乐谱的解读)》等指出:“筑与筝,具是五弦,而且筝是筑身,它们的形体都很相似。后汉时代注释家说筝和筑是有区别的,但最早它们都是五弦乐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扬琴”,由赵德林老先生在扬琴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的乐器——“加筝扬琴”,并创作了许多曲子,像《渔舟唱晚》等。
二、《渔舟唱晚》的演奏技法
《渔舟唱晚》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经典乐曲,这首乐曲由黄河教授黄河,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所谱写,他采用了初唐时期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六朝骈文之新变,又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里的诗词作为这首乐曲的标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师们赋予这首极具中国传统民族气派风格的乐曲以新的诠释,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改编,创作中他们身临其境,体会到山间的潺潺流水和孤高自赏的情感。最终由演奏者选取的各种中西乐器广泛演奏,成为国内外音乐欣赏的名曲。
《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传统古曲,这首乐曲描绘了当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由自在生活的场景。它以此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如今,赵德林老先生根据黄河教授的扬琴曲创作改编成独一无二的“加筝扬琴”曲。为了突出这首曲子的特点,谱面上的琶音均可以用古筝来代替,充分体现了乐曲在演奏时以优美如歌的演奏形式为基调的特点。
《渔舟唱晚》这部乐曲一共有144小节,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引子、慢板(第1小节到第49小节)、快板(第50小节到第128小节)和结尾(第129小节到第144小节)构成的。乐曲开始的前倚音可以用古筝来代替,演奏者用扬琴的琴竹尾部来弹拨古筝上的琴弦。演奏时要轻轻的、稳的、优美的演奏,让听众仿佛置身于蓝天上白云自由漂浮、山涧的流水自由垂下的情景中,演奏者演奏时节奏表现力要强,由弱渐强、由慢渐快,充分体现演奏者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鲜明的音乐表现力。还要营造出一种青山绿水的意境,音色要柔和。如果引子乐段用扬琴来演奏就没有古筝那种山涧流水的音色,不能突出“加筝扬琴”的特色。
慢板(第1小节到第49小节)是轻松愉快、如歌如泣、优美抒情的,描绘出渔人在出海的船上大声歌唱的景象。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轻轻敲击琴弦,达到一种连绵不绝的音响的效果,此乐段用浑厚深沉的低音,让听众具有空间感。音乐充分展现八度和声,如同出海的渔人由远至近推到听者的眼前一样,描绘了渔人在出海时看到的景象。此乐段就像古画一样,有年代久远的历史感,它是一幅具有神奇魔力、神秘的画,能让听者慢慢静下心来看到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倒影和渔人们幸福的笑容。慢板中出现了连跳三连音,左右连跳三连音用扬琴演奏,演奏者在演奏三连音时一只手弹三下,另一只手也同样的速度弹跳三下,左右交替重复弹奏。演奏的效果就好像是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它们带来了吵闹,叽叽喳喳几声后便消失在远方。此画面带给听者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好像自己已经置身于渔船之上,眼前呈现出朴素自然的渔民生活。
快板(第50小节到第128小节)的前四小节左手是轮音,都在主和弦上减慢演奏。快板急而有序,快而不乱,就像渔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捕鱼的场景。他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这么辛苦的捕鱼就是为自己幸福家庭所奋斗的画面,演奏者在演奏这一乐段时应注意十六分音符。此乐段运用低八度和高八度和弦的巧妙结合,一方面突出了广阔的线条;另一方面突出高音区域的明净、高亢与大跳音程的明亮、激动的旋律,把乐曲的情趣推向了一个新的意境,让听者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第128小节又出现琶音,演奏者可用古筝来演奏,要逐渐渐强,让听者感觉到渔人在和波涛汹涌的船上拼命捕鱼的场面,通过这一连串的琶音表达了渔人冲破海浪、抓捕鱼后的成就感。
结尾(第129小节到第144小节)描写渔人们荡桨归舟、破浪前进的情景,演奏者要让听者充分体会到渔人们捕完鱼后轻松愉快的心情,晚霞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天水相连,渔人们满载而归。虽然他们的脸都布满饱经风霜的皱纹,但他们依旧幸福地唱着歌慢慢往岸边前行。
此曲首尾呼应,演奏者也要在这意境中处理好细节。《渔舟唱晚》既具有山清水秀、自然含蓄的抒情诗,又有重峦叠嶂、淡雅脱俗的水墨画格调。这首乐曲在民间流传广泛,不同的听者在不同的环境下欣赏乐曲时也有不同的心情。但不管演奏者怎样处理乐曲,都能让听众与演奏者互相感受到此曲的魅力。通过笔者对这部乐曲的分析,充分体会到演奏者在演奏“加筝扬琴”时的快乐和感受。
一部扬琴,一把古筝,妙手生花,竟可以衍生出如此曼妙的旋律;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世代传承,便成了永世不可磨灭的经典。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赵德林老先生用事实行动和勇于不断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这才有了民族之情、艺术之魂的完美展示 ——“加筝扬琴”。
[参 考 文 献]
[1]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著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赵艳芳.扬琴训练问答[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89.
[3]肖希凤.滕王阁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责任编辑:章若艺)
[关键词]“加筝扬琴”;赵德林;演奏技法;《渔舟唱晚》
中图分类号:J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99-02
一、“加筝扬琴”的发展
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我国留下了许多艺术瑰宝,具有民族之情和艺术之魂。古代艺术歌曲大都由民间艺人所创作,是物质文化遗产。
“加筝扬琴”的构造——它的腹板与面板固定连接,扬琴部分位于面板上部,改造过的古筝部分位于面板下部。“加筝扬琴”的优点在于:结构新颖、声音共鸣洪亮,它兼具扬琴和古筝两种乐器的音乐效果。在扬琴上加入古筝,既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又增加了筝的演奏技巧,演奏者在演奏任何转调的乐曲时,都不受时间和技术的限制,特别在独奏、重奏中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演奏者在演奏较难琶音的曲子时,可以用古筝来代替,方法很容易掌握。
为了更好地了解“加筝扬琴”,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在《辞海》的第178页中发现,最原始的扬琴发源地是在中国,而并非是从国外引进的。“加筝扬琴”是赵德林老先生根据历史上有一种叫“筑”的东西自创出来的。古代有一种乐器叫“筑”,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
《诗经》中记载了三十余种乐器,其中“筑”是弦拨乐器,它既能“打”还可以“弹”。林谦三林谦三是日本音乐学家,主要论著有《隋唐燕乐调研究》和《雅乐(古乐谱的解读)》等指出:“筑与筝,具是五弦,而且筝是筑身,它们的形体都很相似。后汉时代注释家说筝和筑是有区别的,但最早它们都是五弦乐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扬琴”,由赵德林老先生在扬琴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的乐器——“加筝扬琴”,并创作了许多曲子,像《渔舟唱晚》等。
二、《渔舟唱晚》的演奏技法
《渔舟唱晚》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经典乐曲,这首乐曲由黄河教授黄河,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所谱写,他采用了初唐时期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六朝骈文之新变,又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里的诗词作为这首乐曲的标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师们赋予这首极具中国传统民族气派风格的乐曲以新的诠释,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改编,创作中他们身临其境,体会到山间的潺潺流水和孤高自赏的情感。最终由演奏者选取的各种中西乐器广泛演奏,成为国内外音乐欣赏的名曲。
《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传统古曲,这首乐曲描绘了当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由自在生活的场景。它以此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如今,赵德林老先生根据黄河教授的扬琴曲创作改编成独一无二的“加筝扬琴”曲。为了突出这首曲子的特点,谱面上的琶音均可以用古筝来代替,充分体现了乐曲在演奏时以优美如歌的演奏形式为基调的特点。
《渔舟唱晚》这部乐曲一共有144小节,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引子、慢板(第1小节到第49小节)、快板(第50小节到第128小节)和结尾(第129小节到第144小节)构成的。乐曲开始的前倚音可以用古筝来代替,演奏者用扬琴的琴竹尾部来弹拨古筝上的琴弦。演奏时要轻轻的、稳的、优美的演奏,让听众仿佛置身于蓝天上白云自由漂浮、山涧的流水自由垂下的情景中,演奏者演奏时节奏表现力要强,由弱渐强、由慢渐快,充分体现演奏者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鲜明的音乐表现力。还要营造出一种青山绿水的意境,音色要柔和。如果引子乐段用扬琴来演奏就没有古筝那种山涧流水的音色,不能突出“加筝扬琴”的特色。
慢板(第1小节到第49小节)是轻松愉快、如歌如泣、优美抒情的,描绘出渔人在出海的船上大声歌唱的景象。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轻轻敲击琴弦,达到一种连绵不绝的音响的效果,此乐段用浑厚深沉的低音,让听众具有空间感。音乐充分展现八度和声,如同出海的渔人由远至近推到听者的眼前一样,描绘了渔人在出海时看到的景象。此乐段就像古画一样,有年代久远的历史感,它是一幅具有神奇魔力、神秘的画,能让听者慢慢静下心来看到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倒影和渔人们幸福的笑容。慢板中出现了连跳三连音,左右连跳三连音用扬琴演奏,演奏者在演奏三连音时一只手弹三下,另一只手也同样的速度弹跳三下,左右交替重复弹奏。演奏的效果就好像是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它们带来了吵闹,叽叽喳喳几声后便消失在远方。此画面带给听者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好像自己已经置身于渔船之上,眼前呈现出朴素自然的渔民生活。
快板(第50小节到第128小节)的前四小节左手是轮音,都在主和弦上减慢演奏。快板急而有序,快而不乱,就像渔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捕鱼的场景。他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这么辛苦的捕鱼就是为自己幸福家庭所奋斗的画面,演奏者在演奏这一乐段时应注意十六分音符。此乐段运用低八度和高八度和弦的巧妙结合,一方面突出了广阔的线条;另一方面突出高音区域的明净、高亢与大跳音程的明亮、激动的旋律,把乐曲的情趣推向了一个新的意境,让听者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第128小节又出现琶音,演奏者可用古筝来演奏,要逐渐渐强,让听者感觉到渔人在和波涛汹涌的船上拼命捕鱼的场面,通过这一连串的琶音表达了渔人冲破海浪、抓捕鱼后的成就感。
结尾(第129小节到第144小节)描写渔人们荡桨归舟、破浪前进的情景,演奏者要让听者充分体会到渔人们捕完鱼后轻松愉快的心情,晚霞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天水相连,渔人们满载而归。虽然他们的脸都布满饱经风霜的皱纹,但他们依旧幸福地唱着歌慢慢往岸边前行。
此曲首尾呼应,演奏者也要在这意境中处理好细节。《渔舟唱晚》既具有山清水秀、自然含蓄的抒情诗,又有重峦叠嶂、淡雅脱俗的水墨画格调。这首乐曲在民间流传广泛,不同的听者在不同的环境下欣赏乐曲时也有不同的心情。但不管演奏者怎样处理乐曲,都能让听众与演奏者互相感受到此曲的魅力。通过笔者对这部乐曲的分析,充分体会到演奏者在演奏“加筝扬琴”时的快乐和感受。
一部扬琴,一把古筝,妙手生花,竟可以衍生出如此曼妙的旋律;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世代传承,便成了永世不可磨灭的经典。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赵德林老先生用事实行动和勇于不断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这才有了民族之情、艺术之魂的完美展示 ——“加筝扬琴”。
[参 考 文 献]
[1]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著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赵艳芳.扬琴训练问答[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89.
[3]肖希凤.滕王阁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责任编辑:章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