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制作600把木头四胡
赵玉波,1956年出生于蒙古族艺术最为繁盛的扎鲁特旗。1975年从吉林艺术学院毕业后的他,有幸步入扎鲁特旗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以二胡、大提琴见长的赵玉波,活力四射、多才多艺,还负责舞台灯光、音响、开车等工作,成了乌兰牧骑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和大忙人。
1986年,驻扎在扎鲁特旗的守备六师组织战士业余演出队排练节目,准备参加赤峰守备区文艺汇演,师政治部将扎鲁特旗乌兰牧骑赵玉波等4人借来,协助部队处理演出灯光、音响效果及乐器伴奏,同时搞曲艺创作和舞蹈编排。由于有赵玉波等“外人”助演,守备六师战士业余演出队在赤峰守备区文艺汇演中大出风头,引起强烈反响。汇演结束后,才华出众的赵玉波被赤峰守备区政治部“扣下”。已35岁并是两个孩子爸爸的赵玉波,半路穿上了军装,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1991年部队裁减,离别五载的赵玉波,又回到扎鲁特旗乌兰牧骑。他像当年一样,与乌兰牧骑的兄弟姐妹们活跃在科尔沁草原。
身为蒙古族专业文艺团体的一员,他对蒙古四胡有着浓厚兴趣。可早在“半路参军”前,他就发现—个问题:托人到呼和浩特买回来的四胡长短不一,难以达到演奏的统一。对此,他每每与其他文艺团体接触时,总要看看人家的四胡是什么样式的,并拍下1000余幅照片。同时,他到处寻找木料,利用工作之余制作了600多把木头四胡。
赵玉波想,作为四胡之乡的扎鲁特旗,至今没有一件标志性的的乐器。于是,他制作了一把高一丈二的四胡,摆放在扎鲁特旗文化艺术宣传中心大厅。此巨型乐器可五人同时演奏,实为世人罕见的千古绝作!
第一把玉石四胡竟是废品
在牧区巡回演出中,赵玉波发现传统的木制四胡遇到阴雨天有潮气影响发音。从此,他开始琢磨制作一种既能防潮又能保持音色的四胡。他想到从前用过的一套德国音响设备是用石头制作的,不仅音色不受阴雨天影响,而且外形美观。于是,用石头制作四胡的想法萌生了。可当他向周围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所有人均持怀疑态度,特别是遭到妻子的坚决反对。但赵玉波认准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1992年初,敢想敢为的他在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开始动工了。
研发石头四胡,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但赵玉波却充满信心。制作石头四胡首先是选料加工。原料很快在300多里外的霍林郭勒煤矿选到了,那是精美的玉石。但怎么加工却是难题。他请有关人员帮忙,可人家都说石头加工不了四胡,甚至认为是“胡闹”。他不为所动,请来专业石匠。石料又硬又脆,就是在专业石匠手下,将一块大石头顺利加工成若干小块,也选不出一块能用的材料。每天,碎的、废的石料一堆堆往出扔。至于加工中打碎的锯片简直无计其数。
接下来的打磨更难。因打磨差之毫厘,音色就差之千里,所以他对四胡的每个部件大小、粗细、薄厚都按设计标准严格打磨。打磨时,即使赵玉波十分小心,也避免不了将部件弄碎弄断,为此,赵玉波急得经常夜不能眠。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玉波历时三年半即1995年初,终于制作出第一把石头四胡。他兴奋地告诉了四胡演奏大师吴云龙。70多岁的吴云龙第一次见到石头四胡兴奋不已,稀罕得一个劲儿看啊摸啊,激动得双手直哆嗦:“这石头真会唱歌啦!”
可激动过后吴云龙毫不客气地给赵玉波指出,这把玉石四胡制作粗糙,尺寸不精准,音域不宽泛,音色也不准确。总之,这把玉石四胡不能用来演奏,是件废品。听罢,赵玉波二话不说,竟将历尽艰辛制作的这把石头四胡摔碎了。
玉石四明堪称民族瑰宝
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赵玉波,经与多位做琴高手探讨学习,开始重新制作玉石四胡,并请吴云龙到现场指导。为制作玉石四胡,赵玉波昼夜不分,几天几宿不睡觉是常事儿。因有制作第一把石头四胡的经验,又有大师的现场指导,再加上夜以继日的研制,1995年7月第二把石头四胡制作出来了。赵玉波再次请吴云龙等专家试音,终于达到了演奏标准,致认为无论在用料、工艺、造型和音色等方面都是精绝之品,尤其音色比木制乐器具有独特的优美韵味和金石之声,堪称民族瑰宝。
吴云龙评价道:赵玉波研发的玉石四胡,非普通木质四胡可比,它是用特殊工具和机器进行细致打磨和手工雕刻而成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至此,赵玉波用石头制作四胡的梦想实现了。打这以后,制作石头四胡的速度快多了,质量也日臻成熟。
2009年,赵玉波和一石匠历时3个月制作了两把龙凤玉石四胡,献给了扎鲁特旗乌力格尔博物馆。均高1.68米的玉石四胡,琴箱玲珑剔透,高贵典雅;琴杆清秀挺拔,碧玉无瑕,琴头龙凤呼应,琴音悠扬神奇,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
赵玉波深情地说:“2009年祖国诞辰60周年,自己作为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亲身感受了祖国的发展与繁荣,总想用实际行动为祖国母亲的生日做点什么,我用玉石制作了两把四胡。玉石象征运势久远,龙凤体现美好愿望,我奉献这两把龙凤玉石四胡,就是祝福我们伟大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原本富有的家一贫如洗
赵玉波的玉石四胡研发成功了,可他的家却一贫如洗了。自从制作石头四胡那天起,他就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从早到晚都是哗哗作响的噪音。儿子有了女朋友都不敢往家里领;儿子结婚也是租的房子。
制作石头四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赵玉波就把家里的4台轿车、3台卡车、2台摩托车,以及奶牛、羊、猪、鸡都卖了,就连一台收音机人家给10元钱也卖了。
几年下来,一个原本富有的家,让赵玉波折腾得一贫如洗。对此,一直反对研发石头四胡的妻子海蓝,却不敢说一句反对的话,更不敢上前阻拦,她知道丈夫已经“走火入魔”。
一天,海蓝外出回来,发现家里唯一值钱的自行车也被赵玉波卖了。这下海蓝可受不了了,想与他离婚。可当她见赵玉波穿着厚重水叉,瞪着发红的眼睛,聚精会神加工石料心就软了,她爱怜地哭起来。这是委屈的泪,更是心疼的泪。从此,海蓝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拖着残腿伴随在丈夫左右,见其累得汗流满面,她用手巾为其擦拭;发现他手划破流血了,她用创可贴给他包扎。婆婆见此生气地对她说:“你们一天到晚不正经过日子,玉波疯了,你也疯了,我可受不了了!”一气之下,婆婆搬到了小儿子家。
赵玉波研发石头四胡的精神感动了员工,员工们都表示不要工资。有的朋友得知赵玉波的困境,主动借钱给他,帮他度过—个个难关。
每当谈起这些,赵玉波却不太在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牺牲,何况研发石头四胡这么大的事。如果我当初没有舍得一切的精神,恐怕就没有今天的成功,不过确实苦了家人。”他还风趣地说:“面包会有的!”
“老外”欲买断制作专利
赵玉波用玉石制作四胡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饱眼福的人络绎不绝。有人软缠硬磨想高价购买。日本、韩国的客商也开出了天价,要买断玉石四胡制作专利。而蒙古国不仅要买断专利,还正式致函邀请赵玉波全家举迁蒙古国,并承诺赵玉波将终身享受国宾待遇。
这些对赵玉波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诱惑。可他毫不犹豫都一一谢绝了。他说:“我生在乌力格尔之乡、民族曲艺之乡、好来宝之乡、四胡之乡,又在乌兰牧骑工作了30多年,是扎鲁特旗的山水和人民养育了我,石头四胡的发明专利是我个人的,但它更是民族的。我绝不会把它卖给外国,要留给我们的民族和下一代。”这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这位艺术家拳拳爱国之心。
2009年7月,通辽市政府一纸调令,将赵玉波调到该市文学艺术研究所,专门从事玉石四胡的研发与制作。我们相信,中国玉石四胡第一人赵玉波一定会不负众望,在有生之年为民族乐器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赵玉波,1956年出生于蒙古族艺术最为繁盛的扎鲁特旗。1975年从吉林艺术学院毕业后的他,有幸步入扎鲁特旗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以二胡、大提琴见长的赵玉波,活力四射、多才多艺,还负责舞台灯光、音响、开车等工作,成了乌兰牧骑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和大忙人。
1986年,驻扎在扎鲁特旗的守备六师组织战士业余演出队排练节目,准备参加赤峰守备区文艺汇演,师政治部将扎鲁特旗乌兰牧骑赵玉波等4人借来,协助部队处理演出灯光、音响效果及乐器伴奏,同时搞曲艺创作和舞蹈编排。由于有赵玉波等“外人”助演,守备六师战士业余演出队在赤峰守备区文艺汇演中大出风头,引起强烈反响。汇演结束后,才华出众的赵玉波被赤峰守备区政治部“扣下”。已35岁并是两个孩子爸爸的赵玉波,半路穿上了军装,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1991年部队裁减,离别五载的赵玉波,又回到扎鲁特旗乌兰牧骑。他像当年一样,与乌兰牧骑的兄弟姐妹们活跃在科尔沁草原。
身为蒙古族专业文艺团体的一员,他对蒙古四胡有着浓厚兴趣。可早在“半路参军”前,他就发现—个问题:托人到呼和浩特买回来的四胡长短不一,难以达到演奏的统一。对此,他每每与其他文艺团体接触时,总要看看人家的四胡是什么样式的,并拍下1000余幅照片。同时,他到处寻找木料,利用工作之余制作了600多把木头四胡。
赵玉波想,作为四胡之乡的扎鲁特旗,至今没有一件标志性的的乐器。于是,他制作了一把高一丈二的四胡,摆放在扎鲁特旗文化艺术宣传中心大厅。此巨型乐器可五人同时演奏,实为世人罕见的千古绝作!
第一把玉石四胡竟是废品
在牧区巡回演出中,赵玉波发现传统的木制四胡遇到阴雨天有潮气影响发音。从此,他开始琢磨制作一种既能防潮又能保持音色的四胡。他想到从前用过的一套德国音响设备是用石头制作的,不仅音色不受阴雨天影响,而且外形美观。于是,用石头制作四胡的想法萌生了。可当他向周围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所有人均持怀疑态度,特别是遭到妻子的坚决反对。但赵玉波认准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1992年初,敢想敢为的他在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开始动工了。
研发石头四胡,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但赵玉波却充满信心。制作石头四胡首先是选料加工。原料很快在300多里外的霍林郭勒煤矿选到了,那是精美的玉石。但怎么加工却是难题。他请有关人员帮忙,可人家都说石头加工不了四胡,甚至认为是“胡闹”。他不为所动,请来专业石匠。石料又硬又脆,就是在专业石匠手下,将一块大石头顺利加工成若干小块,也选不出一块能用的材料。每天,碎的、废的石料一堆堆往出扔。至于加工中打碎的锯片简直无计其数。
接下来的打磨更难。因打磨差之毫厘,音色就差之千里,所以他对四胡的每个部件大小、粗细、薄厚都按设计标准严格打磨。打磨时,即使赵玉波十分小心,也避免不了将部件弄碎弄断,为此,赵玉波急得经常夜不能眠。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玉波历时三年半即1995年初,终于制作出第一把石头四胡。他兴奋地告诉了四胡演奏大师吴云龙。70多岁的吴云龙第一次见到石头四胡兴奋不已,稀罕得一个劲儿看啊摸啊,激动得双手直哆嗦:“这石头真会唱歌啦!”
可激动过后吴云龙毫不客气地给赵玉波指出,这把玉石四胡制作粗糙,尺寸不精准,音域不宽泛,音色也不准确。总之,这把玉石四胡不能用来演奏,是件废品。听罢,赵玉波二话不说,竟将历尽艰辛制作的这把石头四胡摔碎了。
玉石四明堪称民族瑰宝
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赵玉波,经与多位做琴高手探讨学习,开始重新制作玉石四胡,并请吴云龙到现场指导。为制作玉石四胡,赵玉波昼夜不分,几天几宿不睡觉是常事儿。因有制作第一把石头四胡的经验,又有大师的现场指导,再加上夜以继日的研制,1995年7月第二把石头四胡制作出来了。赵玉波再次请吴云龙等专家试音,终于达到了演奏标准,致认为无论在用料、工艺、造型和音色等方面都是精绝之品,尤其音色比木制乐器具有独特的优美韵味和金石之声,堪称民族瑰宝。
吴云龙评价道:赵玉波研发的玉石四胡,非普通木质四胡可比,它是用特殊工具和机器进行细致打磨和手工雕刻而成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至此,赵玉波用石头制作四胡的梦想实现了。打这以后,制作石头四胡的速度快多了,质量也日臻成熟。
2009年,赵玉波和一石匠历时3个月制作了两把龙凤玉石四胡,献给了扎鲁特旗乌力格尔博物馆。均高1.68米的玉石四胡,琴箱玲珑剔透,高贵典雅;琴杆清秀挺拔,碧玉无瑕,琴头龙凤呼应,琴音悠扬神奇,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
赵玉波深情地说:“2009年祖国诞辰60周年,自己作为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亲身感受了祖国的发展与繁荣,总想用实际行动为祖国母亲的生日做点什么,我用玉石制作了两把四胡。玉石象征运势久远,龙凤体现美好愿望,我奉献这两把龙凤玉石四胡,就是祝福我们伟大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原本富有的家一贫如洗
赵玉波的玉石四胡研发成功了,可他的家却一贫如洗了。自从制作石头四胡那天起,他就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从早到晚都是哗哗作响的噪音。儿子有了女朋友都不敢往家里领;儿子结婚也是租的房子。
制作石头四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赵玉波就把家里的4台轿车、3台卡车、2台摩托车,以及奶牛、羊、猪、鸡都卖了,就连一台收音机人家给10元钱也卖了。
几年下来,一个原本富有的家,让赵玉波折腾得一贫如洗。对此,一直反对研发石头四胡的妻子海蓝,却不敢说一句反对的话,更不敢上前阻拦,她知道丈夫已经“走火入魔”。
一天,海蓝外出回来,发现家里唯一值钱的自行车也被赵玉波卖了。这下海蓝可受不了了,想与他离婚。可当她见赵玉波穿着厚重水叉,瞪着发红的眼睛,聚精会神加工石料心就软了,她爱怜地哭起来。这是委屈的泪,更是心疼的泪。从此,海蓝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拖着残腿伴随在丈夫左右,见其累得汗流满面,她用手巾为其擦拭;发现他手划破流血了,她用创可贴给他包扎。婆婆见此生气地对她说:“你们一天到晚不正经过日子,玉波疯了,你也疯了,我可受不了了!”一气之下,婆婆搬到了小儿子家。
赵玉波研发石头四胡的精神感动了员工,员工们都表示不要工资。有的朋友得知赵玉波的困境,主动借钱给他,帮他度过—个个难关。
每当谈起这些,赵玉波却不太在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牺牲,何况研发石头四胡这么大的事。如果我当初没有舍得一切的精神,恐怕就没有今天的成功,不过确实苦了家人。”他还风趣地说:“面包会有的!”
“老外”欲买断制作专利
赵玉波用玉石制作四胡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饱眼福的人络绎不绝。有人软缠硬磨想高价购买。日本、韩国的客商也开出了天价,要买断玉石四胡制作专利。而蒙古国不仅要买断专利,还正式致函邀请赵玉波全家举迁蒙古国,并承诺赵玉波将终身享受国宾待遇。
这些对赵玉波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诱惑。可他毫不犹豫都一一谢绝了。他说:“我生在乌力格尔之乡、民族曲艺之乡、好来宝之乡、四胡之乡,又在乌兰牧骑工作了30多年,是扎鲁特旗的山水和人民养育了我,石头四胡的发明专利是我个人的,但它更是民族的。我绝不会把它卖给外国,要留给我们的民族和下一代。”这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这位艺术家拳拳爱国之心。
2009年7月,通辽市政府一纸调令,将赵玉波调到该市文学艺术研究所,专门从事玉石四胡的研发与制作。我们相信,中国玉石四胡第一人赵玉波一定会不负众望,在有生之年为民族乐器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