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值得关注的一年。这一年,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对外宣传工作做了重要阐述。他要求外宣媒体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战线的从业人员来说,这既是勉励又是鞭策。年头岁尾之际,回溯一下这一年的对外报道,深感压力、挑战与攻坚时刻相伴,如何让外宣媒体的中国声音更有分量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议题。
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自去年年底履新以来,最受世界瞩目的一个表态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虽然官方已将“中国梦”的本质清晰地解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之梦的统一体,强调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并且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方针,以实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但海外舆论对“中国梦”的误读和猜忌依然存在。一些舆论将“中国梦”视为中国选择“大国模式”的征兆之一,警告要提防“中国梦”的军事版或演变为民族主义的梦想,还有舆论认为“中国梦”透露了中美之间的深刻对立,更有舆论质疑“中国梦”会是民主的梦吗?这些人认为,如果中国人在医疗、教育和养老金等基本权利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社会缺乏公平正义,人们会陷入不满和愤懑之中;如果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久治不决,没有基本的生存质量安全保障,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就颇为堪忧。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深化“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单纯讲好故事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讲有信服力的故事,否则很难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突围,更何谈要让“中国声音”在海外受众中入脑入心。
直面争议 讲清中国现实
中国的社会正处在飞速变革中,外界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愿景高度关注,就是因为这些愿景会释放出一些信号,给予受众解读和演绎的空间。对外报道要在舆论引导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就不能只报新闻事实,而是应该把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说明白,这样就能够压缩外媒炒作与揣测的空间。又因为变革中的新生事物与新举措总是要突破旧有的藩篱和习惯,所以,在发展和实施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争议,对外报道就是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捕捉到争议,把它们尽量充分地呈现在海外受众面前,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了解不同中国人的所思所想,了解当代中国人的讨论和纠结,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了解中国的多元性,放下芥蒂,而不是因为对中国缺乏了解而给中国打上各种令自己不安的标签。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公布多项中高考改革方案,其中,英语比重从150分减为100分,中考英语由120分减为100分,同时,语文比重相应提高。在组织报道这一改革方案时,我们预判到如果不把改革的原因和目的说清楚,就很容易在海外引起中国“民族主义倾向”的猜测。所以在稿件采访和写作过程中突出了政策制定者的声音,同时对教师、家长、学生和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采访,既强调了英语对中国人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又表明了当前英语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有效引导了言论。另一个很容易因起猜测的争议事件发生在9月,起因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份草案提出要将教师节的日期从9月10日调整到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支持者认为这项草案通过就意味着儒学在中国的复兴,而反对者则认为培养尊师重教的文化不能依靠仪式性的节日,还有人提出国家应取消教师节,因为很多家长借机送礼,在校园里就开始滋长不正之风。记者通过对孔子后裔、儒学专家、普通教师、群众的采访,忠实呈现了多方观点,这篇对外英文报道可读性很强,被英国BBC、印度《亚洲新闻》等媒体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直面问题 讲清楚中国在努力
自新一届中共领导层履新以来,海内外对深化改革的期待一直很高,这些改革措施涉及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等多个方面,都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关键领域。中国能不能在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克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福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关系到中国能不能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对外报道中应该就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这样就能化解外部的猜忌和担忧。比如,以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体量,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对外报道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探索如何把中国的问题讲清楚,引导海外受众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使他们了解中国正在以负责任的态度做出的各项努力。如果回避问题,只会给对方提供更多遐想和炒作的空间。
在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关于惩治腐败和政府转变作风的报道,从年初暗访机关事业单位公款消费到中秋、国庆假期的礼品消费,一系列采访扎实、细节丰富的深度报道被对外刊发,向海外受众有力地展示了中共反腐与转变政府作风的举措。其中,《中国政治清风冷却礼品瓷市场令其回归理性增长》一稿,就是江西分社和对外部记者在2013景德镇瓷博会上深入采访获得的独家报道。由于许多承接政府订单的礼品瓷企业因为八项规定而面临订单下滑三到四成的冲击,如何在政府新风中寻找长期转型之道是不少企业在本届瓷博会上思考的问题,记者忠实地记录了多家企业的探索,稿件播发后,还引起了网民的讨论。
另一个案例涉及长达半个月的“钱荒”现象。6月25日,在股市暴跌的情况下,央行宣布保证市场流动性,引起了海外舆论对中国治理金融市场决心的质疑。对外部就此播发了一组英文重点报道《“钱荒”落下帷幕 央行任重道远》、《中国努力遏制“影子银行”》和《中国银行不存在流动性短缺》,深入分析管理层为治理“影子银行”所采取的努力,既肯定央行结束“钱荒“的必要性,也指出了今后需要着力应对的挑战,被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媒体转载。
直面困难 讲清楚中国的决心
当前,中国有很多热点问题一直在持续发酵并且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比如说劳教制度改革、空气污染治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问题。对于这类议题,对外报道虽然没有舆论监督的职能,但是也不能简单采取回避态度,而是要把握住于我有利的节点,阐明中国的决心和努力的方向。在当今国内与国际舆论场紧密互动的情况下,不能再指望利用语言来切分国内和国外两个舆论场,对外报道要引导舆论,就必须紧盯国内舆论的热点,在把握大局的基础上,做好敏感复杂议题的对外解读。
以“上访妈妈”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一案为例,从4月一审开庭直到7月终审胜诉,对外媒体一直在跟踪案情的进展,先后播发《中国劳教制度改革不会因“上访妈妈”而止步》、《“上访妈妈”唐慧胜诉》等稿,通过对双方当事人、法学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的采访,将法庭内外紧密融合在一起,比较翔实地追踪了案件的始末,被英国BBC、法新社、共同社、《印度时报》、《台湾中央社》、《澳门日报》等媒体转载。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关于治霾的报道。9月2日,北京市政府发布空气清洁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17年将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水平下降25%以上,针对这一备受关注的治污行动计划,新华社对外播发了英文新华视点《北京重拳措施打响“治霾”战役》和《北京将进一步减少摇号指标力求治污治堵》,被路透社、彭博社等媒体转载。然而,进入冬季以后,如果没有西北风,冬季取暖对空气污染治理将会提出更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人们都没有对此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中国梦”的议题贯穿对外报道始终,我们也从新闻性出发,播发了不少正面报道,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要从争议、问题和困难入手深化“中国梦”的对外报道,是因为这些争议、问题和困难越来越成为对外报道绕不开的议题。它们就像对外报道中的“险滩”,处理得好,就有助于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而涉“险滩”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锻炼与提高,此外,别无他法。
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自去年年底履新以来,最受世界瞩目的一个表态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虽然官方已将“中国梦”的本质清晰地解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之梦的统一体,强调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并且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方针,以实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但海外舆论对“中国梦”的误读和猜忌依然存在。一些舆论将“中国梦”视为中国选择“大国模式”的征兆之一,警告要提防“中国梦”的军事版或演变为民族主义的梦想,还有舆论认为“中国梦”透露了中美之间的深刻对立,更有舆论质疑“中国梦”会是民主的梦吗?这些人认为,如果中国人在医疗、教育和养老金等基本权利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社会缺乏公平正义,人们会陷入不满和愤懑之中;如果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久治不决,没有基本的生存质量安全保障,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就颇为堪忧。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深化“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单纯讲好故事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讲有信服力的故事,否则很难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突围,更何谈要让“中国声音”在海外受众中入脑入心。
直面争议 讲清中国现实
中国的社会正处在飞速变革中,外界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愿景高度关注,就是因为这些愿景会释放出一些信号,给予受众解读和演绎的空间。对外报道要在舆论引导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就不能只报新闻事实,而是应该把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说明白,这样就能够压缩外媒炒作与揣测的空间。又因为变革中的新生事物与新举措总是要突破旧有的藩篱和习惯,所以,在发展和实施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争议,对外报道就是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捕捉到争议,把它们尽量充分地呈现在海外受众面前,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了解不同中国人的所思所想,了解当代中国人的讨论和纠结,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了解中国的多元性,放下芥蒂,而不是因为对中国缺乏了解而给中国打上各种令自己不安的标签。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公布多项中高考改革方案,其中,英语比重从150分减为100分,中考英语由120分减为100分,同时,语文比重相应提高。在组织报道这一改革方案时,我们预判到如果不把改革的原因和目的说清楚,就很容易在海外引起中国“民族主义倾向”的猜测。所以在稿件采访和写作过程中突出了政策制定者的声音,同时对教师、家长、学生和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采访,既强调了英语对中国人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又表明了当前英语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有效引导了言论。另一个很容易因起猜测的争议事件发生在9月,起因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份草案提出要将教师节的日期从9月10日调整到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支持者认为这项草案通过就意味着儒学在中国的复兴,而反对者则认为培养尊师重教的文化不能依靠仪式性的节日,还有人提出国家应取消教师节,因为很多家长借机送礼,在校园里就开始滋长不正之风。记者通过对孔子后裔、儒学专家、普通教师、群众的采访,忠实呈现了多方观点,这篇对外英文报道可读性很强,被英国BBC、印度《亚洲新闻》等媒体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直面问题 讲清楚中国在努力
自新一届中共领导层履新以来,海内外对深化改革的期待一直很高,这些改革措施涉及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等多个方面,都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关键领域。中国能不能在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克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福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关系到中国能不能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对外报道中应该就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这样就能化解外部的猜忌和担忧。比如,以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体量,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对外报道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探索如何把中国的问题讲清楚,引导海外受众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使他们了解中国正在以负责任的态度做出的各项努力。如果回避问题,只会给对方提供更多遐想和炒作的空间。
在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关于惩治腐败和政府转变作风的报道,从年初暗访机关事业单位公款消费到中秋、国庆假期的礼品消费,一系列采访扎实、细节丰富的深度报道被对外刊发,向海外受众有力地展示了中共反腐与转变政府作风的举措。其中,《中国政治清风冷却礼品瓷市场令其回归理性增长》一稿,就是江西分社和对外部记者在2013景德镇瓷博会上深入采访获得的独家报道。由于许多承接政府订单的礼品瓷企业因为八项规定而面临订单下滑三到四成的冲击,如何在政府新风中寻找长期转型之道是不少企业在本届瓷博会上思考的问题,记者忠实地记录了多家企业的探索,稿件播发后,还引起了网民的讨论。
另一个案例涉及长达半个月的“钱荒”现象。6月25日,在股市暴跌的情况下,央行宣布保证市场流动性,引起了海外舆论对中国治理金融市场决心的质疑。对外部就此播发了一组英文重点报道《“钱荒”落下帷幕 央行任重道远》、《中国努力遏制“影子银行”》和《中国银行不存在流动性短缺》,深入分析管理层为治理“影子银行”所采取的努力,既肯定央行结束“钱荒“的必要性,也指出了今后需要着力应对的挑战,被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媒体转载。
直面困难 讲清楚中国的决心
当前,中国有很多热点问题一直在持续发酵并且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比如说劳教制度改革、空气污染治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问题。对于这类议题,对外报道虽然没有舆论监督的职能,但是也不能简单采取回避态度,而是要把握住于我有利的节点,阐明中国的决心和努力的方向。在当今国内与国际舆论场紧密互动的情况下,不能再指望利用语言来切分国内和国外两个舆论场,对外报道要引导舆论,就必须紧盯国内舆论的热点,在把握大局的基础上,做好敏感复杂议题的对外解读。
以“上访妈妈”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一案为例,从4月一审开庭直到7月终审胜诉,对外媒体一直在跟踪案情的进展,先后播发《中国劳教制度改革不会因“上访妈妈”而止步》、《“上访妈妈”唐慧胜诉》等稿,通过对双方当事人、法学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的采访,将法庭内外紧密融合在一起,比较翔实地追踪了案件的始末,被英国BBC、法新社、共同社、《印度时报》、《台湾中央社》、《澳门日报》等媒体转载。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关于治霾的报道。9月2日,北京市政府发布空气清洁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17年将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水平下降25%以上,针对这一备受关注的治污行动计划,新华社对外播发了英文新华视点《北京重拳措施打响“治霾”战役》和《北京将进一步减少摇号指标力求治污治堵》,被路透社、彭博社等媒体转载。然而,进入冬季以后,如果没有西北风,冬季取暖对空气污染治理将会提出更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人们都没有对此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中国梦”的议题贯穿对外报道始终,我们也从新闻性出发,播发了不少正面报道,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要从争议、问题和困难入手深化“中国梦”的对外报道,是因为这些争议、问题和困难越来越成为对外报道绕不开的议题。它们就像对外报道中的“险滩”,处理得好,就有助于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而涉“险滩”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锻炼与提高,此外,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