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2日,农历正月十七。
一场雨夹雪的到来,并不会挡住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山丹村这个有着4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子迎来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与往年一样,他们将在这个晚上进行本年度秧歌最为独特的一场表演:请将祈福。事实上,这也是武山一带秧歌的尾声,它预示着从正月初九开始的所有秧歌活动将彻底结束。
在不少城里人看来,所谓秧歌,似乎就是每年正月从城区的主街道上,挤在如潮的人流里看到的那些由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所联合组成的烘托春节欢乐气氛的娱乐方式,看一看,图个热闹,一走了之。然而,在武山这片曾是古代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生活、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的神奇土地上,秧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而是地域特点、人文历史的综合反映,既与古代的歌舞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也是古代祭祀的一种体现,更寄托着人们祈福驱邪的朴素愿望。因此,秧歌更是春节里的一次系列行为,每一场表演都富有意味。一般而言,从每年的正月初九上演的《拜四方》、《福禄寿》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过后的正月十七晚上,举行一场请将祈福的秧歌表演之后,一年的秧歌才算是结束了。
暮色四合的山丹村,弥漫着些许宁静,但依然掩不住流淌在村子里的那份兴奋与喜悦。小小的雪片漫天飞舞,这些小精灵的不期而至,加深了村民们对这个夜晚的期待。而这样一个夜晚,对于武山的每一座村庄而言,意味着是一个不眠之夜。
晚上8时许,当我们到达马丑旦这位本年出任山丹村秧歌会会长的家里时,村民车增录,这位武山秧歌文化的身体力行者、曾经编撰过《武山秧歌》手抄本的老人,已经开始在一间小屋里给一个个精心选来的小伙子化妆了。房间多少还有些寒意,惟独有一个蜂窝煤炉子,滋滋地烧着一壶水。化妆过程要花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这是晚上秧歌表演的前奏。
而整个请将祈福的秧歌表演,将从晚上11点多持续到次日凌晨六七点方才结束。听村里的老人们讲,一村一俗,细节处略有不同。真可谓“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但究其内容,也大致相仿,都包括设坛、请神、登坛、纵火堆、祈福等过程。
首先要在村子里寻一宽敞处,设立坛位,布置会场。在某一固定地方,由村子里德高望重之人担任的主事者向每一位表演者敬一杯酒,在他们怀里揣放一张黄表纸,并让他们对着一面干净的镜子凝视片刻,方可完成。登坛可能要算整个请将祈福的高潮部分了。在多年来致力于武山秧歌文化传承的陈定卓先生编著的《远古流韵》一书里,就能找到登坛过程的脚本。而事实上,这个过程就是传说中的神仙们登场亮相的一个过程:
“由装扮成姜子牙之神飞符调将,山神、土地、王灵官、赵公明、托塔天王李靖、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文天王、持国天王、哪吒、孙悟空、刘海等神仙一一点到,子牙即曰:‘……保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祥和,人人平安,万事如意。’”
之后的纵火堆,就是这些扮演者从村子里的某一户开始,挨家挨户去转圈。他们到达每一户人家的深长意味,自然是借此身份佑护一家人的平安。因此,每户人家此夜都不关门,且要备好美酒、水果,恭候“众神”光临。这一过程之所以名日“纵火堆”,是因为在此之前,早有村民沿村子巷道点起火堆,并在村子里燃起火堆,“众神”须从火堆中一跃而过。
别有趣味且耐人寻味的是,在纵火堆时,
“众神”有着一份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可以逢人就打。依武山一带的风俗,凡挨打者一年里事事皆顺。当然,被打者均为年轻人,而且,施打者只是轻轻擦打一下,仅仅是一种象征。据一位老人讲,早些年,打人时可是要动真格的,误伤过人,因此现在才变了。甚至,在武山的一些村子,此俗已成为雪泥鸿爪了。
等到一户不落地跑完整个村子时,天已麻麻亮了。这些不知流了多少汗的扮演者就跑到村外的一个角落,互道些祈福的话,然后卸妆回家。
一座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仿佛沉浸于香甜的美梦里。
一场雨夹雪的到来,并不会挡住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山丹村这个有着4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子迎来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与往年一样,他们将在这个晚上进行本年度秧歌最为独特的一场表演:请将祈福。事实上,这也是武山一带秧歌的尾声,它预示着从正月初九开始的所有秧歌活动将彻底结束。
在不少城里人看来,所谓秧歌,似乎就是每年正月从城区的主街道上,挤在如潮的人流里看到的那些由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所联合组成的烘托春节欢乐气氛的娱乐方式,看一看,图个热闹,一走了之。然而,在武山这片曾是古代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生活、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的神奇土地上,秧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而是地域特点、人文历史的综合反映,既与古代的歌舞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也是古代祭祀的一种体现,更寄托着人们祈福驱邪的朴素愿望。因此,秧歌更是春节里的一次系列行为,每一场表演都富有意味。一般而言,从每年的正月初九上演的《拜四方》、《福禄寿》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过后的正月十七晚上,举行一场请将祈福的秧歌表演之后,一年的秧歌才算是结束了。
暮色四合的山丹村,弥漫着些许宁静,但依然掩不住流淌在村子里的那份兴奋与喜悦。小小的雪片漫天飞舞,这些小精灵的不期而至,加深了村民们对这个夜晚的期待。而这样一个夜晚,对于武山的每一座村庄而言,意味着是一个不眠之夜。
晚上8时许,当我们到达马丑旦这位本年出任山丹村秧歌会会长的家里时,村民车增录,这位武山秧歌文化的身体力行者、曾经编撰过《武山秧歌》手抄本的老人,已经开始在一间小屋里给一个个精心选来的小伙子化妆了。房间多少还有些寒意,惟独有一个蜂窝煤炉子,滋滋地烧着一壶水。化妆过程要花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这是晚上秧歌表演的前奏。
而整个请将祈福的秧歌表演,将从晚上11点多持续到次日凌晨六七点方才结束。听村里的老人们讲,一村一俗,细节处略有不同。真可谓“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但究其内容,也大致相仿,都包括设坛、请神、登坛、纵火堆、祈福等过程。
首先要在村子里寻一宽敞处,设立坛位,布置会场。在某一固定地方,由村子里德高望重之人担任的主事者向每一位表演者敬一杯酒,在他们怀里揣放一张黄表纸,并让他们对着一面干净的镜子凝视片刻,方可完成。登坛可能要算整个请将祈福的高潮部分了。在多年来致力于武山秧歌文化传承的陈定卓先生编著的《远古流韵》一书里,就能找到登坛过程的脚本。而事实上,这个过程就是传说中的神仙们登场亮相的一个过程:
“由装扮成姜子牙之神飞符调将,山神、土地、王灵官、赵公明、托塔天王李靖、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文天王、持国天王、哪吒、孙悟空、刘海等神仙一一点到,子牙即曰:‘……保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祥和,人人平安,万事如意。’”
之后的纵火堆,就是这些扮演者从村子里的某一户开始,挨家挨户去转圈。他们到达每一户人家的深长意味,自然是借此身份佑护一家人的平安。因此,每户人家此夜都不关门,且要备好美酒、水果,恭候“众神”光临。这一过程之所以名日“纵火堆”,是因为在此之前,早有村民沿村子巷道点起火堆,并在村子里燃起火堆,“众神”须从火堆中一跃而过。
别有趣味且耐人寻味的是,在纵火堆时,
“众神”有着一份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可以逢人就打。依武山一带的风俗,凡挨打者一年里事事皆顺。当然,被打者均为年轻人,而且,施打者只是轻轻擦打一下,仅仅是一种象征。据一位老人讲,早些年,打人时可是要动真格的,误伤过人,因此现在才变了。甚至,在武山的一些村子,此俗已成为雪泥鸿爪了。
等到一户不落地跑完整个村子时,天已麻麻亮了。这些不知流了多少汗的扮演者就跑到村外的一个角落,互道些祈福的话,然后卸妆回家。
一座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仿佛沉浸于香甜的美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