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信息战略管理
随着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逐渐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转变,信息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国家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大背景下,研究高校的信息战略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新课题。
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改革与探索,现代大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即现代大学制度。它以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为核心理念,覆盖宏观、微观两个维度。宏观维度关乎体制,即大学与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会、大学等的关系;微观维度关乎机制,即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制度规范等。本文主要从微观维度入手,来探讨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高校信息战略。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高校信息战略
1.高校信息战略的定义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使人类逐步步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资源在现代大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其战略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管理开始更多地介入大学的战略管理层面,信息战略也进入一些学者的研究视野,并逐渐进入大学的实践领域,成为与科研战略、人才战略、发展战略等同等重要的职能战略。高校信息战略是基于高校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将信息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以教育科研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从战略管理的高度讨论高校信息的发展和管理问题,为实现大学的战略目标建立和扩大其竞争优势,而对其教学、科研与管理活动中的信息目标、远见、方针、政策以及功能所做的总体谋划。它结合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实际,匹配内外部环境和要素资源,为大学建立竞争优势服务,并提供一定的支持。
2.高校信息战略的内涵
第一,高校信息战略是一种竞争战略。高校信息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信息战略目标与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信息战略支持总体战略,使高校获得竞争优势。它的主要目的是以高校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为手段,建立起适应高校生存环境、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社会化、现代化的服务格局和功能体系,为高校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第二,高校信息战略是一种派生战略。高校信息战略从属于高校战略管理和高校信息管理两个领域,是二者的交融与派生,是一种跨越战略管理和信息管理的交叉性、融合性战略。高校信息战略是为实现总体战略和单位战略而对高校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活动,以及对其相关要素资源进行的统筹安排,是高校信息活动要实现的任务、目标以及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方法、措施的集合体,是关于高校信息资源和相关要素资源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略。
第三,高校信息战略是一种职能战略。高校信息战略是应用于高校信息功能领域的战略思想,是高校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服从和服务于高校总体战略,支持总体战略的实现。一般而言,一所高校需要三个层次的战略:总体战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信息战略是职能战略的一种,其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电子传播等各个方面,其资源范围主要包括各种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料、科研信息与数据、教学和科研相关的管理信息等。
高校信息战略的构成
高校的信息战略是由信息技术战略、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管理战略等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根据组织信息战略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几个要素是在组织信息化的过程中先后形成的,一般而言,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引进与革新,随后转向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接下来形成组织的信息管理战略。
1.信息技术战略(IT strategy)
信息技术战略是关于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划,主要由使命(mission)、愿景(vision)、中长期目标(medium to long-term objectives)、策略路线(strategy point)四部分组成。使命阐述的是信息技术存在的理由、目的及其在高校中的作用;愿景目标阐述的是高校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中长期目标则是愿景目标的具体化,即高校未来几年内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策略路线阐述的是高校实现中长期目标的具体途径和路线,主要围绕应用(application)、数据(data)、技术(technology)和组织(organization)展开,包括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方面。
高校信息技术战略就是在战略组织规划的指导下,确定高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发展阶段、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以及实施方案等,它详细描述了高校信息技术部门的运作机制及其执行情况,覆盖高校信息技术的环境设施、数据处理机制、信息传递渠道等。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战略的规划与执行需要涉及诸多部门,而并非只是投资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系统这么简单的事情。信息技术战略不仅仅是高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其作用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将高校的各类信息数据以最快的速度流向最需要的部门,而且还要发挥战略作用。
高校信息技术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的运营决策方面,如信息系统战略决策、信息管理战略决策、办公自动化实施决策、财会电算化实施决策、教师科研管理系统决策、教务管理系统决策、就业管理系统决策等。所以,应该实现从高校战略到信息技术战略的转变,从组织战略的高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系统需求的角度出发,避免陷入脱离组织发展目标而进行盲目投资的困境;要从引进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理念、治理模式和实践方法出发,而不是局限于高校的技术变革,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满足关键的需求,避免所建立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高校的决策。
2.信息系统战略(IS strategy)
信息系统战略是关于高校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目标,是为实现高校总体战略而采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方案,用于确定一所高校的长期信息需求。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以某个核心内容为出发点的相关信息的整合。所以信息系统战略,就是以高校的某一种目标为中心点而构建起来的众多信息的聚合,并将这种信息资源的聚合逐渐反馈到高校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去,以确保在高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共享和使用恰当的信息。从功能划分的角度来看,高校信息系统战略是一类独立的战略;但从功能实现的角度来看,高校信息系统又必须与高校战略相融合。此外,信息系统战略还是信息管理战略行之有效的系统资源。
高校信息系统应该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系统,这种系统在高校内部可以提高运作效率和效益,在外部则可以直接提高高校的竞争能力。因此,高校信息系统战略应该集成为高校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这样既能扩大高校的视野、提高运作管理能力,又能提升其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所以,信息系统战略应建立在高校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短期与长期并重,描绘高校未来的信息化蓝图以及如何获取并实现这些蓝图的路径。可以说,制定信息系统战略的过程,就是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融入高校以促进高校的成功管理并提升高校综合竞争能力的过程。
高校信息系统战略并不等同于高校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因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变化会使高校通过引进信息技术赢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开发信息系统战略,可以采用由顶向下的过程,以高校领导者为关键因素,并采取战略性观念。其具体过程为:外部环境分析、业务活动分析、信息技术分析、机会分析、多选性分析、评估与成本分析、实施计划。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也是关键因素,信息系统战略应该充分注重高校内部与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构成了信息战略的基础。
3.信息管理战略(IM strategy)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及其与组织业务的整合,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使其运行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使组织对于信息的管理逐渐上升到组织战略的高度。大量的信息在给组织的发展提供有益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造成干扰,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功能,是组织对信息管理战略的现实需求之所在,也迫使组织把信息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上议事日程。信息管理战略是在一个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层面上对高校的整个信息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与优质化,从而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换,促进高校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
高校信息管理战略主要涉及信息资源、信息体制、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内容。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信息在交流、处理和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如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政策等;既包括关于高校自身发展状况的内部信息,也包括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等外部信息,是一个层次复杂、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高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密集度的综合化的资源集成。强化信息资源开发、提高信息增值应该成为信息管理战略的重要内容。信息体制是指与高校信息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及相应关系等相关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信息机构主要由供应部门、处理部门、使用部门、咨询部门和管理部门组成,而信息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则可以采用两种常用模式:水平式与垂直式,水平式即把信息机构与其他部门并列置于组织最高管理者之下;垂直式即把信息机构置于整个管理层次的顶层。信息人员是指依靠信息完成其工作的人,主要由信息采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等组成。这些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通用素质与专业素质两类。通用素质是指适用于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能力,专业素质则是指完成信息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特殊素质。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信息人员队伍,是高校信息技术战略、信息系统战略和信息管理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4.高校信息战略各部分的联系
高校信息战略3个组成部门之间的联系如下:信息技术战略以信息活动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供应为导向,重点关注高校的信息供应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活动所需要的技术。信息系统战略以信息部门或者信息功能为基础、以信息业务为核心、以信息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产生信息的各业务单元并随时满足内部或者外部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管理战略则以信息组织为基础、以信息管理为核心、以信息联系为导向,从战略的高度进行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这3个战略会随着高校信息目标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软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及高校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对于高校而言,实施信息战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实施信息战略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主体,要想发挥其“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理应走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前列,实施信息战略并以信息化带动高校发展。
其次,实施信息战略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实施信息战略,可以增加对高校的内部挖潜和外部利用,整合高校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科学研究等环节的各类信息,从而有效分配各类资源。实施信息战略可以提升高校管理决策水平和效率,并通过信息技术促进高校组织结构优化,实现管理机构的扁平化,改革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进行学校治理,增强高校综合竞争能力。
最后,实施信息战略是适应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广泛应用,高校传统的教学科研模式被彻底改变。面对信息技术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必须以实施信息战略为着力点,按照综合化、规模化的方向,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配置信息资源,引入新型教育科研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波:《基于组织层次的信息战略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吴立彦、李春海:《企业信息战略》,载《现代情报》,1999(04).
[3]王亚南:《基于信息系统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探讨》,载《中国商贸》,2011(03).
[4]赵丽娟:《企业信息战略研究》,载《科技信息》,2006(12).
[5]乔欢:《信息战略与高校图书馆改革》,载《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0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
[责任编辑:于 洋]
随着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逐渐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转变,信息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国家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大背景下,研究高校的信息战略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新课题。
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改革与探索,现代大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即现代大学制度。它以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为核心理念,覆盖宏观、微观两个维度。宏观维度关乎体制,即大学与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会、大学等的关系;微观维度关乎机制,即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制度规范等。本文主要从微观维度入手,来探讨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高校信息战略。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高校信息战略
1.高校信息战略的定义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使人类逐步步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资源在现代大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其战略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管理开始更多地介入大学的战略管理层面,信息战略也进入一些学者的研究视野,并逐渐进入大学的实践领域,成为与科研战略、人才战略、发展战略等同等重要的职能战略。高校信息战略是基于高校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将信息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以教育科研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从战略管理的高度讨论高校信息的发展和管理问题,为实现大学的战略目标建立和扩大其竞争优势,而对其教学、科研与管理活动中的信息目标、远见、方针、政策以及功能所做的总体谋划。它结合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实际,匹配内外部环境和要素资源,为大学建立竞争优势服务,并提供一定的支持。
2.高校信息战略的内涵
第一,高校信息战略是一种竞争战略。高校信息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信息战略目标与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信息战略支持总体战略,使高校获得竞争优势。它的主要目的是以高校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为手段,建立起适应高校生存环境、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社会化、现代化的服务格局和功能体系,为高校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第二,高校信息战略是一种派生战略。高校信息战略从属于高校战略管理和高校信息管理两个领域,是二者的交融与派生,是一种跨越战略管理和信息管理的交叉性、融合性战略。高校信息战略是为实现总体战略和单位战略而对高校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活动,以及对其相关要素资源进行的统筹安排,是高校信息活动要实现的任务、目标以及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方法、措施的集合体,是关于高校信息资源和相关要素资源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略。
第三,高校信息战略是一种职能战略。高校信息战略是应用于高校信息功能领域的战略思想,是高校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服从和服务于高校总体战略,支持总体战略的实现。一般而言,一所高校需要三个层次的战略:总体战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信息战略是职能战略的一种,其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电子传播等各个方面,其资源范围主要包括各种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料、科研信息与数据、教学和科研相关的管理信息等。
高校信息战略的构成
高校的信息战略是由信息技术战略、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管理战略等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根据组织信息战略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几个要素是在组织信息化的过程中先后形成的,一般而言,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引进与革新,随后转向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接下来形成组织的信息管理战略。
1.信息技术战略(IT strategy)
信息技术战略是关于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划,主要由使命(mission)、愿景(vision)、中长期目标(medium to long-term objectives)、策略路线(strategy point)四部分组成。使命阐述的是信息技术存在的理由、目的及其在高校中的作用;愿景目标阐述的是高校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中长期目标则是愿景目标的具体化,即高校未来几年内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策略路线阐述的是高校实现中长期目标的具体途径和路线,主要围绕应用(application)、数据(data)、技术(technology)和组织(organization)展开,包括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方面。
高校信息技术战略就是在战略组织规划的指导下,确定高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发展阶段、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以及实施方案等,它详细描述了高校信息技术部门的运作机制及其执行情况,覆盖高校信息技术的环境设施、数据处理机制、信息传递渠道等。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战略的规划与执行需要涉及诸多部门,而并非只是投资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系统这么简单的事情。信息技术战略不仅仅是高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其作用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将高校的各类信息数据以最快的速度流向最需要的部门,而且还要发挥战略作用。
高校信息技术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的运营决策方面,如信息系统战略决策、信息管理战略决策、办公自动化实施决策、财会电算化实施决策、教师科研管理系统决策、教务管理系统决策、就业管理系统决策等。所以,应该实现从高校战略到信息技术战略的转变,从组织战略的高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系统需求的角度出发,避免陷入脱离组织发展目标而进行盲目投资的困境;要从引进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理念、治理模式和实践方法出发,而不是局限于高校的技术变革,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满足关键的需求,避免所建立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高校的决策。
2.信息系统战略(IS strategy)
信息系统战略是关于高校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目标,是为实现高校总体战略而采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方案,用于确定一所高校的长期信息需求。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以某个核心内容为出发点的相关信息的整合。所以信息系统战略,就是以高校的某一种目标为中心点而构建起来的众多信息的聚合,并将这种信息资源的聚合逐渐反馈到高校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去,以确保在高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共享和使用恰当的信息。从功能划分的角度来看,高校信息系统战略是一类独立的战略;但从功能实现的角度来看,高校信息系统又必须与高校战略相融合。此外,信息系统战略还是信息管理战略行之有效的系统资源。
高校信息系统应该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系统,这种系统在高校内部可以提高运作效率和效益,在外部则可以直接提高高校的竞争能力。因此,高校信息系统战略应该集成为高校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这样既能扩大高校的视野、提高运作管理能力,又能提升其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所以,信息系统战略应建立在高校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短期与长期并重,描绘高校未来的信息化蓝图以及如何获取并实现这些蓝图的路径。可以说,制定信息系统战略的过程,就是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融入高校以促进高校的成功管理并提升高校综合竞争能力的过程。
高校信息系统战略并不等同于高校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因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变化会使高校通过引进信息技术赢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开发信息系统战略,可以采用由顶向下的过程,以高校领导者为关键因素,并采取战略性观念。其具体过程为:外部环境分析、业务活动分析、信息技术分析、机会分析、多选性分析、评估与成本分析、实施计划。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也是关键因素,信息系统战略应该充分注重高校内部与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构成了信息战略的基础。
3.信息管理战略(IM strategy)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及其与组织业务的整合,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使其运行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使组织对于信息的管理逐渐上升到组织战略的高度。大量的信息在给组织的发展提供有益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造成干扰,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功能,是组织对信息管理战略的现实需求之所在,也迫使组织把信息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上议事日程。信息管理战略是在一个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层面上对高校的整个信息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与优质化,从而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换,促进高校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
高校信息管理战略主要涉及信息资源、信息体制、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内容。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信息在交流、处理和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如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政策等;既包括关于高校自身发展状况的内部信息,也包括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等外部信息,是一个层次复杂、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高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密集度的综合化的资源集成。强化信息资源开发、提高信息增值应该成为信息管理战略的重要内容。信息体制是指与高校信息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及相应关系等相关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信息机构主要由供应部门、处理部门、使用部门、咨询部门和管理部门组成,而信息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则可以采用两种常用模式:水平式与垂直式,水平式即把信息机构与其他部门并列置于组织最高管理者之下;垂直式即把信息机构置于整个管理层次的顶层。信息人员是指依靠信息完成其工作的人,主要由信息采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等组成。这些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通用素质与专业素质两类。通用素质是指适用于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能力,专业素质则是指完成信息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特殊素质。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信息人员队伍,是高校信息技术战略、信息系统战略和信息管理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4.高校信息战略各部分的联系
高校信息战略3个组成部门之间的联系如下:信息技术战略以信息活动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供应为导向,重点关注高校的信息供应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活动所需要的技术。信息系统战略以信息部门或者信息功能为基础、以信息业务为核心、以信息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产生信息的各业务单元并随时满足内部或者外部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管理战略则以信息组织为基础、以信息管理为核心、以信息联系为导向,从战略的高度进行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这3个战略会随着高校信息目标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软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及高校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对于高校而言,实施信息战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实施信息战略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主体,要想发挥其“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理应走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前列,实施信息战略并以信息化带动高校发展。
其次,实施信息战略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实施信息战略,可以增加对高校的内部挖潜和外部利用,整合高校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科学研究等环节的各类信息,从而有效分配各类资源。实施信息战略可以提升高校管理决策水平和效率,并通过信息技术促进高校组织结构优化,实现管理机构的扁平化,改革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进行学校治理,增强高校综合竞争能力。
最后,实施信息战略是适应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广泛应用,高校传统的教学科研模式被彻底改变。面对信息技术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必须以实施信息战略为着力点,按照综合化、规模化的方向,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配置信息资源,引入新型教育科研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波:《基于组织层次的信息战略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吴立彦、李春海:《企业信息战略》,载《现代情报》,1999(04).
[3]王亚南:《基于信息系统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探讨》,载《中国商贸》,2011(03).
[4]赵丽娟:《企业信息战略研究》,载《科技信息》,2006(12).
[5]乔欢:《信息战略与高校图书馆改革》,载《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0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