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6年李克强总理将“工匠精神”拉回人们的视野中起,该精神便被赋予了时代寓意,2017年十九大习总书记又再一次提起“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可见“工匠精神”是技术性人才必备的素质。高职院校是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更应融合时代发展需求,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中,弘扬“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培养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现今已发展成为“制造大国”,但与德、日、美等“制造强国”还存在一定距离。近年来,国人在国外哄抢奶粉、电器等新闻屡见不鲜,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国人对于国产产品的不信赖。2015年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用十年时间步入制造强国行列,而产品质量提升是社会进行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要实现强国之梦就需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来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核心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可优化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路径,形成各院校间的良性竞争与互动,更能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
“工匠精神”特征概述
精益求精,具有对作品完美品质的执着追求和探索创新精神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刻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动力源泉,是追求品质与创新的具体体现。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里的八位国之巨匠深刻反映了工匠精神的品质内涵,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匠人,是因为他们他们追求极致的理念使得其对产品的质量追求近乎偏執,其产品也与一般工人有着质的区别。精益求精是对产品质量更高追求、对自身工艺不断改善,对检测标准的严格执行,是在经过千锤百炼的技能了解、熟知、应用之后仍能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现今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人们对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也愈加严格,工匠精神对产品品质的执着追求精神与市场需求不谋而合,这也就意味着把握产品质量才能占有市场。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社会更需具有精益求精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匠人来实现质量“飞跃”的目标。
耐心严苛,具有对工作细致、专注、耐心的态度
工匠制造与一般工人制造过程存在本质区别,按照技术规范和生产要求对某制品进行批量重复和模仿生产的过程是一般工人的制造过程,工匠进行制造时会始终坚持严苛的审美和技术标准,他们会使每一件产品都能具备独特的生命力。匠人之所以更能获得人们的掌声,能将产品做到被大众认可,离不开耐心严苛的精神品质。耐心严苛是作为国之巨匠所必备的工作态度,细心、专注意味着心无旁骛,其在本质上能助力匠人个人优势的累积。“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质是对产品或服务的再升华,面对现在主流的“快餐”市场,人们忽略了产品的本质灵魂,耐心严苛的工作态度更能在长期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
对自己工作具有责任感、荣誉感与使命感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其本质与爱岗敬业一致。“工匠精神”讲究实现人生价值,把对产品或服务的更高追求视为享受,不强调个人物质的所得。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荣誉感是对本身工作的认同态度,使命感是基于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的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尽职尽责、职业崇拜的精神状态。“工匠精神”不仅在于描述匠人的技能和本事,而在于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并传达的对于职业的敬畏与忘我精神,匠人对于职业的敬畏与忘我更能促进其终生专注个人事业发展与传承,是中国步入“制造强国”之路的重要推进力量。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承“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精神与文化的传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大力突出“工匠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由外在环境影响下内化为学生价值观和职业追求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职业院校校园基础设施与公共宣传栏要客观反映“工匠精神”内涵,利用官网、运营号、校报等手段大力倡导校内“匠心”模范或国家“匠心”模范爱岗敬业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通过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坚定学生细致耐心、精益求精与奉献个人的精神意志。另外还需通过大力弘扬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的典型“匠心”事迹来推动学生努力向上、追求完美并形成向善向美的不竭动力,通过加强学校校歌、学风、教风、精神、发展目标等各种理念的对于“工匠精神”的解读,避免错误性自由解读,助力职高院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工匠精神”发展特色。
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首先须有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就实际情况而言,现国内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整体有待提高,并且高职院校的教师是研究型人才,本身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还停留在文化认知水平上,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给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平台,让教师充分接触与了解企业一线的专业知识,及时向学生传授生产一线的信息,最后让教师在日常课程多融入和渗透“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另外,鼓励高职院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然后通过对比企业对比企业的用人要求与标准,并且聘请合作企业认可的匠人或大师级技师参与高职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计划中,让匠人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教授、期末考核等项目,使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潜移默化的进行。
构建科学精神渗透课程体系
“工匠精神”理念主要是默会知识,无法真正用书本完全呈现出来,所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要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自行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精髓。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本着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结合“工匠精神”内涵精髓,开创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等途径综合提升职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思政教育课课引入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这部纪录片展开课程,通过了解分析大国工匠,让学生更能深刻体悟和思考“工匠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等方式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熏陶,将专业技能与“精益求精、专注耐心、爱岗敬业”等理念切实融人活动设计中去,让学生切身体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结语
总之,“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才能适应社会、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改革现今教育方式,努力以“工匠精神”来塑造自身发展特色,从而保证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的优质性。若高职院校培养出大量能工巧匠,便能转变现今国内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更能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常潇允.学生管理中工匠精神的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4).
[2]丁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匠”精神及培养途径研究[D].吉首大学,2018.
基金项目: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一般课题“高职殡葬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SGYYB2019-32),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重点课题“基于生命文化理念的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SGYZD2019-3)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培养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现今已发展成为“制造大国”,但与德、日、美等“制造强国”还存在一定距离。近年来,国人在国外哄抢奶粉、电器等新闻屡见不鲜,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国人对于国产产品的不信赖。2015年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用十年时间步入制造强国行列,而产品质量提升是社会进行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要实现强国之梦就需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来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核心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可优化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路径,形成各院校间的良性竞争与互动,更能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
“工匠精神”特征概述
精益求精,具有对作品完美品质的执着追求和探索创新精神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刻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动力源泉,是追求品质与创新的具体体现。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里的八位国之巨匠深刻反映了工匠精神的品质内涵,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匠人,是因为他们他们追求极致的理念使得其对产品的质量追求近乎偏執,其产品也与一般工人有着质的区别。精益求精是对产品质量更高追求、对自身工艺不断改善,对检测标准的严格执行,是在经过千锤百炼的技能了解、熟知、应用之后仍能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现今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人们对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也愈加严格,工匠精神对产品品质的执着追求精神与市场需求不谋而合,这也就意味着把握产品质量才能占有市场。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社会更需具有精益求精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匠人来实现质量“飞跃”的目标。
耐心严苛,具有对工作细致、专注、耐心的态度
工匠制造与一般工人制造过程存在本质区别,按照技术规范和生产要求对某制品进行批量重复和模仿生产的过程是一般工人的制造过程,工匠进行制造时会始终坚持严苛的审美和技术标准,他们会使每一件产品都能具备独特的生命力。匠人之所以更能获得人们的掌声,能将产品做到被大众认可,离不开耐心严苛的精神品质。耐心严苛是作为国之巨匠所必备的工作态度,细心、专注意味着心无旁骛,其在本质上能助力匠人个人优势的累积。“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质是对产品或服务的再升华,面对现在主流的“快餐”市场,人们忽略了产品的本质灵魂,耐心严苛的工作态度更能在长期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
对自己工作具有责任感、荣誉感与使命感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其本质与爱岗敬业一致。“工匠精神”讲究实现人生价值,把对产品或服务的更高追求视为享受,不强调个人物质的所得。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荣誉感是对本身工作的认同态度,使命感是基于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的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尽职尽责、职业崇拜的精神状态。“工匠精神”不仅在于描述匠人的技能和本事,而在于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并传达的对于职业的敬畏与忘我精神,匠人对于职业的敬畏与忘我更能促进其终生专注个人事业发展与传承,是中国步入“制造强国”之路的重要推进力量。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承“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精神与文化的传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大力突出“工匠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由外在环境影响下内化为学生价值观和职业追求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职业院校校园基础设施与公共宣传栏要客观反映“工匠精神”内涵,利用官网、运营号、校报等手段大力倡导校内“匠心”模范或国家“匠心”模范爱岗敬业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通过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坚定学生细致耐心、精益求精与奉献个人的精神意志。另外还需通过大力弘扬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的典型“匠心”事迹来推动学生努力向上、追求完美并形成向善向美的不竭动力,通过加强学校校歌、学风、教风、精神、发展目标等各种理念的对于“工匠精神”的解读,避免错误性自由解读,助力职高院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工匠精神”发展特色。
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首先须有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就实际情况而言,现国内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整体有待提高,并且高职院校的教师是研究型人才,本身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还停留在文化认知水平上,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给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平台,让教师充分接触与了解企业一线的专业知识,及时向学生传授生产一线的信息,最后让教师在日常课程多融入和渗透“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另外,鼓励高职院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然后通过对比企业对比企业的用人要求与标准,并且聘请合作企业认可的匠人或大师级技师参与高职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计划中,让匠人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教授、期末考核等项目,使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潜移默化的进行。
构建科学精神渗透课程体系
“工匠精神”理念主要是默会知识,无法真正用书本完全呈现出来,所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要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自行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精髓。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本着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结合“工匠精神”内涵精髓,开创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等途径综合提升职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思政教育课课引入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这部纪录片展开课程,通过了解分析大国工匠,让学生更能深刻体悟和思考“工匠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等方式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熏陶,将专业技能与“精益求精、专注耐心、爱岗敬业”等理念切实融人活动设计中去,让学生切身体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结语
总之,“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才能适应社会、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改革现今教育方式,努力以“工匠精神”来塑造自身发展特色,从而保证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的优质性。若高职院校培养出大量能工巧匠,便能转变现今国内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更能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常潇允.学生管理中工匠精神的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4).
[2]丁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匠”精神及培养途径研究[D].吉首大学,2018.
基金项目: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一般课题“高职殡葬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SGYYB2019-32),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重点课题“基于生命文化理念的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SGYZD2019-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