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在。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领域的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和无数的研究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反思和探索,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潘瑞金先生在《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有效性》中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实现途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紧扣课标,整合教材
余文森教授主张依据课标所确定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对历史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途径就是要利用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合理整合教材,删繁就简。高中历史新课程一开始就面临三座大山:繁、难、新。结构是全新的,需要理解和构建;内容繁多,需要加工和选择;知识和观点多有更新,需要学习和拓展。因此,需要教师整合教材。那么整合教材的依据是什么?首先是课程标准。这样做实际改变过去教材是圣经,把教材变为学材,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变为教材的研究者。比如,按课标要求,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只须讲明宗法制和分封制,其他知识可以大胆删或交给学生自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史实,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就能很好解决新课程教材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基础比较差,很多学生初中时没有开设历史课,而新课改的高中历史按专题史、模块来编写教材,学生需有扎实的通史基础,否则高中历史知识对其就像是“雾里看花”。因此整合教材要充分尊重学情,降低难度,深入浅出,以适应生情。
二、情景生疑,教材解惑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作用,而且教师又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是提高有效性的必要手段。通过设置课堂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如果说整合教材是为了解决历史课堂教什么的话,那么情景创设则是针对历史课堂怎么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新课改的理念是“用教材教”,如何做到用教材教,现在我以上学期开设的《美国1787年宪法》一个片段教学为例进行论述。设置情景: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指出文中错误之处。接着同学们依据刚从教材中学到的三权分立、平衡制约的知识点指出文中的错误并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最后把一个学生画的示意图进行实物投影,让其他同学对示意图进行讲评,加强学生对“三权制约”原则的理解。通过学生纠错、画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关系示意图,有利于加深对美国宪法的理解,也使学生学会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兴趣培养,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若语言乏味,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听课,达不到情感共鸣,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善于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受,引起情感共鸣。在讲述“二战后国际关系中冷战”时,笔者借用了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的一段话“我的一边坐着一条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问学生:“为什么俄国熊北美野牛之间不敢直接开火?因为牛看到了熊掌而熊看到了牛角。”诙谐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从“牛角”“熊掌”对等的威慑力感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带来的暂时和平,但又时刻面临发生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从而深刻感受到冷战影响的深刻,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课堂教学也就实现了有效性。
四、更新观念,信任学生
持什么观念去教”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转型的教师还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希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把结论告知给学生,就像往一个瓶子里灌水,只管灌而不考虑溢出来多少,归根到底还是对学生不信任,最终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即“历史知识并不能简单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建构”。信任学生,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言之有物,自圆其说”,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学有所得。
总之,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整合历史教材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根据学生情况,更新教学观念,创设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并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潘瑞金先生在《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有效性》中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实现途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紧扣课标,整合教材
余文森教授主张依据课标所确定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对历史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途径就是要利用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合理整合教材,删繁就简。高中历史新课程一开始就面临三座大山:繁、难、新。结构是全新的,需要理解和构建;内容繁多,需要加工和选择;知识和观点多有更新,需要学习和拓展。因此,需要教师整合教材。那么整合教材的依据是什么?首先是课程标准。这样做实际改变过去教材是圣经,把教材变为学材,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变为教材的研究者。比如,按课标要求,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只须讲明宗法制和分封制,其他知识可以大胆删或交给学生自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史实,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就能很好解决新课程教材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基础比较差,很多学生初中时没有开设历史课,而新课改的高中历史按专题史、模块来编写教材,学生需有扎实的通史基础,否则高中历史知识对其就像是“雾里看花”。因此整合教材要充分尊重学情,降低难度,深入浅出,以适应生情。
二、情景生疑,教材解惑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作用,而且教师又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是提高有效性的必要手段。通过设置课堂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如果说整合教材是为了解决历史课堂教什么的话,那么情景创设则是针对历史课堂怎么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新课改的理念是“用教材教”,如何做到用教材教,现在我以上学期开设的《美国1787年宪法》一个片段教学为例进行论述。设置情景: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指出文中错误之处。接着同学们依据刚从教材中学到的三权分立、平衡制约的知识点指出文中的错误并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最后把一个学生画的示意图进行实物投影,让其他同学对示意图进行讲评,加强学生对“三权制约”原则的理解。通过学生纠错、画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关系示意图,有利于加深对美国宪法的理解,也使学生学会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兴趣培养,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若语言乏味,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听课,达不到情感共鸣,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善于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受,引起情感共鸣。在讲述“二战后国际关系中冷战”时,笔者借用了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的一段话“我的一边坐着一条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问学生:“为什么俄国熊北美野牛之间不敢直接开火?因为牛看到了熊掌而熊看到了牛角。”诙谐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从“牛角”“熊掌”对等的威慑力感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带来的暂时和平,但又时刻面临发生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从而深刻感受到冷战影响的深刻,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课堂教学也就实现了有效性。
四、更新观念,信任学生
持什么观念去教”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转型的教师还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希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把结论告知给学生,就像往一个瓶子里灌水,只管灌而不考虑溢出来多少,归根到底还是对学生不信任,最终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即“历史知识并不能简单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建构”。信任学生,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言之有物,自圆其说”,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学有所得。
总之,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整合历史教材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根据学生情况,更新教学观念,创设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并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