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教观念;家教方式;心理健康
“爸,把我的袜子拿给我。” “爸,我的钥匙又不见了。”“爸,我的红T恤呢。”在儿子心中,我比他的妈妈好使唤,俨然就是一个“管家婆”。尽管我一百个不高兴,儿子的指令还是要执行。因为儿子是一个学习紧张、刻苦的重点高中学生,我不能让家里有丁点不和谐,影响到他的情绪而耽误学习。然而,我真的对吗?细思极恐,我好像正在培养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跌倒油瓶不扶”,学习能力五颗星,自理能力零颗星的“高分低能儿”。我深刻反思,决心改变。
一、修正“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片面家教观念
我与其他家长交流发现,我家的情况并不是特例,绝大多数孩子在家里都是专事学习,其他一切事务均由家长包办。究其原因,整个教育大环境都充斥着追求学业成功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裹挟着家庭教育不得不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业成功,而忽视品德、社会性、个性发展。家长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总会在孩子言及学习之外的话题或出现学习无关的行为时,立即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予以制止和提醒。其中也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管理。久而久之,孩子不再关心学习之外的事,“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孩子惟一的成长目标。学习也成了孩子推脱参与生活管理的绝佳借口。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确立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家庭教育观念。尤其在心理健康层面,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吃苦精神、利他精神、责任意识等诸多方面,应该与智力培养同步进行,切不可厚此薄彼。心理学专家对上海、北京等城市孩子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任性、懒惰、自私、独立性差”已经成为当前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值得警醒。家庭教育绝不能因为父母的错误观念,而培养出自私自利、拈轻怕重、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学业出色、精神残疾的“伪优生”。
二、摒弃“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错误家教方式
我被儿子当成“管家婆”,是长期陪伴他长大过程中形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儿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不曾缺席,越是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养当中,越是发现家庭教育的不易,也越是怕孩子受半点委屈。与我有相同心态的家长不在少数,家长们都不承认对孩子溺爱,因为我们也没有少给孩子提出方方面面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严格要求。然而,只要好好学习,其他各种要求百分百满足,事实上就是典型的“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溺爱心态。事实证明,对孩子在吃、穿、玩等方面的要求无条件满足,过度关注,包办一切,是家长不折不扣的“好心办坏事”。
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曲连坤教授指出:“家庭教育中,有三种爱必须改变,愚蠢的爱是包办代替,害人的爱是没有底线,残忍的爱是过分呵护。”捧在手心的家庭教育方式,几乎占全了这三种“爱”。此种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娇生惯养”的孩子在类似温水煮青蛙的长期、缓慢的伤害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变得自私、任性、暴躁、脆弱,过于依赖父母,最后逐渐丧失心理能量,成为人生无意义、无价值、无能力的“三无生”。
再次听到儿子的指令,“爸,把我的袜子拿给我”,我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拿给他,二是让他自己拿。不管是我拿给他,还是儿子自己拿,都是举手之劳。然而,我现在坚定地选择后者。我知道,我以前错了,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为借口,以不能耽误儿子学习为借口,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的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我要做一个适时“偷懒”的父亲,从现在开始,懂得对儿子说“不”,学会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多给他创造参与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管理的機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扬州,2258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爸,把我的袜子拿给我。” “爸,我的钥匙又不见了。”“爸,我的红T恤呢。”在儿子心中,我比他的妈妈好使唤,俨然就是一个“管家婆”。尽管我一百个不高兴,儿子的指令还是要执行。因为儿子是一个学习紧张、刻苦的重点高中学生,我不能让家里有丁点不和谐,影响到他的情绪而耽误学习。然而,我真的对吗?细思极恐,我好像正在培养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跌倒油瓶不扶”,学习能力五颗星,自理能力零颗星的“高分低能儿”。我深刻反思,决心改变。
一、修正“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片面家教观念
我与其他家长交流发现,我家的情况并不是特例,绝大多数孩子在家里都是专事学习,其他一切事务均由家长包办。究其原因,整个教育大环境都充斥着追求学业成功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裹挟着家庭教育不得不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业成功,而忽视品德、社会性、个性发展。家长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总会在孩子言及学习之外的话题或出现学习无关的行为时,立即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予以制止和提醒。其中也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管理。久而久之,孩子不再关心学习之外的事,“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孩子惟一的成长目标。学习也成了孩子推脱参与生活管理的绝佳借口。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确立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家庭教育观念。尤其在心理健康层面,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吃苦精神、利他精神、责任意识等诸多方面,应该与智力培养同步进行,切不可厚此薄彼。心理学专家对上海、北京等城市孩子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任性、懒惰、自私、独立性差”已经成为当前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值得警醒。家庭教育绝不能因为父母的错误观念,而培养出自私自利、拈轻怕重、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学业出色、精神残疾的“伪优生”。
二、摒弃“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错误家教方式
我被儿子当成“管家婆”,是长期陪伴他长大过程中形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儿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不曾缺席,越是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养当中,越是发现家庭教育的不易,也越是怕孩子受半点委屈。与我有相同心态的家长不在少数,家长们都不承认对孩子溺爱,因为我们也没有少给孩子提出方方面面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严格要求。然而,只要好好学习,其他各种要求百分百满足,事实上就是典型的“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溺爱心态。事实证明,对孩子在吃、穿、玩等方面的要求无条件满足,过度关注,包办一切,是家长不折不扣的“好心办坏事”。
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曲连坤教授指出:“家庭教育中,有三种爱必须改变,愚蠢的爱是包办代替,害人的爱是没有底线,残忍的爱是过分呵护。”捧在手心的家庭教育方式,几乎占全了这三种“爱”。此种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娇生惯养”的孩子在类似温水煮青蛙的长期、缓慢的伤害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变得自私、任性、暴躁、脆弱,过于依赖父母,最后逐渐丧失心理能量,成为人生无意义、无价值、无能力的“三无生”。
再次听到儿子的指令,“爸,把我的袜子拿给我”,我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拿给他,二是让他自己拿。不管是我拿给他,还是儿子自己拿,都是举手之劳。然而,我现在坚定地选择后者。我知道,我以前错了,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为借口,以不能耽误儿子学习为借口,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的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我要做一个适时“偷懒”的父亲,从现在开始,懂得对儿子说“不”,学会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多给他创造参与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管理的機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扬州,2258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