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是浙江省临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过去的2010年,是临海工业经济“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2010年取得的非凡业绩,为临海“十一五”工业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开创临海“十二五”工业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临海工业经济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取得平稳增长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努力克服要素制约,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取得了新的成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经济发展量质并举,扶强扶优成效明显
过去的五年,临海以“1217工程”为载体,加大扶强扶优工作的力度。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实施“1217工程”的扶持政策48条,并出台了4个配套政策,增强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出台了鼓励企业翻建加层的若干政策,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通过开展“三十”企业(家)竞赛、对重点企业实行年度目标管理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家发展思路的转变和发展理念的提升,“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深入人心。《经济日报》专题对临海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台州电视台在《深度20分》中进行了宣传,临海市的厂房翻建及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得到台州市的充分肯定。到2010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底的430.9亿元增长到840.3亿元,年均增长14.3%;规模上企业产值从2005年底的249.7亿元增长到636.4亿元,年均增长20.6%。规模上企业从2005年底的411家增加到676家,净增265家;上亿元企业从2005年底的38家增加到102家,净增64家。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度继续上升。
2、空间布局渐趋合理,平台建设步入轨道
过去的五年,在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机车行业主要集中在大洋、江南一带,休闲用品礼品行业主要集中在大洋、大田、东塍一带,医化行业主要集中在医化园区,船舶制造行业主要集中在灵江两岸,建材行业主要集中在大洋区块。在产业发展趋向集聚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发展的特点,各经济区块不断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初步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和东部区块管理体制的改革,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经济开发区发展区域进一步拓展,江南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大田和邵家渡配套区建设也初见成效。东部区块医化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污水处理中心、固废焚烧中心已基本建成投运,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北洋区块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引进的一大批企业正逐步建成投产;南、北洋涂围垦工程启动并顺利推进,为东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推动小企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临海制定了《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认定暂行办法》,设立了扶持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村集体和私营企业投资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大洋小企业创业基地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市已认定了1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并启动了1个科技孵化器,为小企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工业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有序推进
过去的五年,临海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专门设立了科技创新风险引导基金、创业扶持基金,成立了江苏科大浙江船舶研究院,设立了军民两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引导下,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全市累计工业性投入327亿元,年均增长25%。1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项目计划,华海药业的普利类药物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海技术中心和吉利研究院两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在临海市落户,伟星股份技术中心被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国家检测中心,2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全市新增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省级星火技术服务中心1家;新认定台州市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8家。新认定台州市引进大专院校共建创新载体1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有19家企业参与23个国家标准、35个行业标准的制订,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提高。
4、企业管理有了突破,上市工作走在前列
过去的五年,临海围绕企业管理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已组建股份有限公司12家,上市企业5家、增发1家,上市企业募集资金61.6亿元,上市企业家数及融资额均居台州各县市区首位。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决策随意性大,对总体发展战略、资本运作不重视等问题,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新时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品牌建设取得突破,全市新增7件中国驰名商标,2项中国名牌产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展专门针对企业高管人员的“MBA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已举办了三期,参加学习的企业家及高层管理人员200余人。专门针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家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三期,培训各类经营管理人员上万人次。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科学实施有序用电,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设立了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建立了能源监察体系,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有6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验收,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15家企业被评为台州市绿色企业。
5、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过去的五年,临海的工业扶持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能感受到政策对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在初创企业的起步阶段,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为初创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并对小企业的房租进行补贴,减少创业成本,对创业典型代表进行奖励,使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就感受到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关心;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融资难问题,临海市政府建立了经济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问题,并鼓励民间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设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奖励为中小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引导其规范发展,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当企业形成规模后,重点企业的发展事关整个行业甚至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扶持政策则集中于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行业标准的制定及企业的人才培育。同时,临海还制订了加快经济开发区、东部区块及西部经济发展的三个意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2007年临海开展了“百名科长进企业,创优服务促发展”活动,2009年又与台州学院联合举办了“百名硕博进企业,创新技术促发展”活动。通过“双百双促”活动,加强了政企沟通和校企联合,改善了政府服务和技术对接,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了转型升级。“双百双促”工作得到台州市的肯定并在全台州予以推广。
过去的五年,尽管临海工业经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升级任务重。经济增长与环境容量的矛盾,资源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的矛盾,经济效益与成本上升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弱。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滞后,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不同地域、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很多企业技术人员不足,科研经费缺乏,开发能力较差,产品中低档大众化偏多,跟不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三是装备水平较落后。从总体上看,临海大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工艺技术比较落后。即使是制造技术相对较高的机械行业,同国际先进制造业相比,无论在设计技术、工艺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四是品牌效应不突出。临海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但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少,突出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用自己品牌占领市场的较少,大部分依靠贴牌出口。五是集约效应不明显。除医化行业外,在全市各工业区块中,同行业企业聚集的总量不多,工业区的集约效应未得到有效体现。
二、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临海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动,确保临海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非常时期;是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从全球经济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大幕已悄然拉开。美国有“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有“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日本有“数字日本”计划……这是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从国内市场看:中央提出经济工作“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改革、惠民生”的方针,我国的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货币信贷日趋从紧,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矛盾没有缓解,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成交量萎缩,企业面临的困难与压力还将会增大。从临海市情况看:头门港及临港产业平台建设的全面推进,将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随着头门港对外通航和头门港工业园区的全面开发,大港口与大平台将成为临海最大的发展优势,将促进平台、产业、项目联动,港航、高铁、高速并举的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基于以上判断,“十二五”期间临海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台州市委“四大”战略,围绕“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的总体部署,以头门港工业园和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创业创新,努力实现临海工业发展新跨越。
具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其中规模上工业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1亿元以上企业200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000家;组建股份公司20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工业性投入年均增长8%以上,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
1、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
以头门港工业园和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原则,加快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区块。按照功能区分,综合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因素,对各工业区块合理定位,积极推进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区块向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实现从块状经济转向产业集群。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五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实施以市场营销合作、产品配套协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六大体系建设和强化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组织保障等六大支撑为重点内容的“六六工程”。以提高五大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增强配套能力,实现增量扩张。医化产业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从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向制剂转变;机车产业要不断提高整车生产水平,提升配套能力;休闲产业要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做强建材产业,整合船舶产业。同时培育眼镜、LED、皮革、金属制品等特色产业,积极扶持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选择一批行业内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企业规模和亩均效益处于行业前列的大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将其培育成规模超大、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及国家级品牌“四位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内转型升级的引领力量。
2、积极规范引导,推进机制创新
在充分尊重投资者意愿的前提下,打开封闭的产权结构,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已经转为公司制的企业,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积极引导延续家族制经营的企业,突破自身局限,创新治理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对一些民营企业因历史原因或政策原因造成的模糊产权,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地予以界定。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成为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实施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推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引入战略投资者,嫁接提升民营经济。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与临海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实施新生队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引导创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3、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管理提升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推广精益生产管理、绩效管理、“6S”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主导行业和龙头企业中选择培育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进行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引导企业靠创新谋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品牌创造、品牌创新和品牌管理,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计量检测控制体系,鼓励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知名商号。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构筑群体优势,培育一批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境外注册,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打造证券市场“临海板块”,力争“十二五”末上市企业达10家以上。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充分发挥市经济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的主导作用,规范已经创立的、以民间资金为主体的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行为。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运作,积极扩大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增加新的渠道。运作好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推进企业信息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推进设计、制造过程信息化、产品信息化和企业商务电子化。
4、抓好工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临海投资上亿元的项目不多,特别是上五亿元、十亿元的大项目基本没有,导致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扩建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特别是上五亿元、十亿元的工业项目对经济指标的贡献尤为重要。要处理好“节能降耗”与“促建促产”的关系,确保项目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同时建立工业项目快速协调机制,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碰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工,顺利投产,并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要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充分利用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和提升工作,突出项目建设,加强与部、省各类计划的对接,争取更多重大项目列入各级各类科技支撑计划及科技专项。以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机构,推进工业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工作。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和公平原则,以行业重点企业为依托,设立若干区域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鼓励企业对新开发的技术或产业申请专利保护,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
5、加大监管力度,做好节能降耗
严把高能耗企业准入关,新上项目能评关口前移。把增加值能耗目标值作为企业准入的一项必备条件。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强化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发展贡献大、能耗低的产业快速发展,来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完成。对已出台的《临海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临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等政策,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加大了节能技改,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各种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把企业能耗监管作为一项正常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能源监察大队的职能,生产单位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情节严重、经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没有达到治理要求的,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6、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1217”政策作为临海扶持工业发展的系统性政策,为工业经济打造主导行业、推进创业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投资、开拓市场、上市融资等方面提供财政支持,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国家扶持项目提供配套资金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效用。在新的宏观形势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完善的政策体系来保障,如在建立开放式的产权结构过程中,除对上市融资进行政策扶持外,对于非上市企业的股权流动,应探索建立规范的产权流转平台,出台产权合理流动的扶持政策,降低产权流转过程中的税费负担;如推进产业聚群发展方面,在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及协作加工企业,建设行业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等方面,要研究新的引导和扶持政策,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继续深化“直通服务”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特别是对行政审批上的条条框框,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建立一个无障碍的创业环境。
(作者何宝珍系浙江省临海市工业经济局局长)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临海工业经济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取得平稳增长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努力克服要素制约,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取得了新的成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经济发展量质并举,扶强扶优成效明显
过去的五年,临海以“1217工程”为载体,加大扶强扶优工作的力度。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实施“1217工程”的扶持政策48条,并出台了4个配套政策,增强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出台了鼓励企业翻建加层的若干政策,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通过开展“三十”企业(家)竞赛、对重点企业实行年度目标管理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家发展思路的转变和发展理念的提升,“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深入人心。《经济日报》专题对临海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台州电视台在《深度20分》中进行了宣传,临海市的厂房翻建及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得到台州市的充分肯定。到2010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底的430.9亿元增长到840.3亿元,年均增长14.3%;规模上企业产值从2005年底的249.7亿元增长到636.4亿元,年均增长20.6%。规模上企业从2005年底的411家增加到676家,净增265家;上亿元企业从2005年底的38家增加到102家,净增64家。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度继续上升。
2、空间布局渐趋合理,平台建设步入轨道
过去的五年,在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机车行业主要集中在大洋、江南一带,休闲用品礼品行业主要集中在大洋、大田、东塍一带,医化行业主要集中在医化园区,船舶制造行业主要集中在灵江两岸,建材行业主要集中在大洋区块。在产业发展趋向集聚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发展的特点,各经济区块不断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初步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和东部区块管理体制的改革,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经济开发区发展区域进一步拓展,江南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大田和邵家渡配套区建设也初见成效。东部区块医化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污水处理中心、固废焚烧中心已基本建成投运,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北洋区块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引进的一大批企业正逐步建成投产;南、北洋涂围垦工程启动并顺利推进,为东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推动小企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临海制定了《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认定暂行办法》,设立了扶持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村集体和私营企业投资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大洋小企业创业基地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市已认定了1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并启动了1个科技孵化器,为小企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工业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有序推进
过去的五年,临海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专门设立了科技创新风险引导基金、创业扶持基金,成立了江苏科大浙江船舶研究院,设立了军民两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引导下,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全市累计工业性投入327亿元,年均增长25%。1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项目计划,华海药业的普利类药物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海技术中心和吉利研究院两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在临海市落户,伟星股份技术中心被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国家检测中心,2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全市新增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省级星火技术服务中心1家;新认定台州市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8家。新认定台州市引进大专院校共建创新载体1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有19家企业参与23个国家标准、35个行业标准的制订,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提高。
4、企业管理有了突破,上市工作走在前列
过去的五年,临海围绕企业管理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已组建股份有限公司12家,上市企业5家、增发1家,上市企业募集资金61.6亿元,上市企业家数及融资额均居台州各县市区首位。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决策随意性大,对总体发展战略、资本运作不重视等问题,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新时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品牌建设取得突破,全市新增7件中国驰名商标,2项中国名牌产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展专门针对企业高管人员的“MBA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已举办了三期,参加学习的企业家及高层管理人员200余人。专门针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家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三期,培训各类经营管理人员上万人次。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科学实施有序用电,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设立了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建立了能源监察体系,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有6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验收,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15家企业被评为台州市绿色企业。
5、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过去的五年,临海的工业扶持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能感受到政策对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在初创企业的起步阶段,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为初创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并对小企业的房租进行补贴,减少创业成本,对创业典型代表进行奖励,使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就感受到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关心;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融资难问题,临海市政府建立了经济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问题,并鼓励民间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设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奖励为中小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引导其规范发展,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当企业形成规模后,重点企业的发展事关整个行业甚至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扶持政策则集中于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行业标准的制定及企业的人才培育。同时,临海还制订了加快经济开发区、东部区块及西部经济发展的三个意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2007年临海开展了“百名科长进企业,创优服务促发展”活动,2009年又与台州学院联合举办了“百名硕博进企业,创新技术促发展”活动。通过“双百双促”活动,加强了政企沟通和校企联合,改善了政府服务和技术对接,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了转型升级。“双百双促”工作得到台州市的肯定并在全台州予以推广。
过去的五年,尽管临海工业经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升级任务重。经济增长与环境容量的矛盾,资源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的矛盾,经济效益与成本上升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弱。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滞后,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不同地域、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很多企业技术人员不足,科研经费缺乏,开发能力较差,产品中低档大众化偏多,跟不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三是装备水平较落后。从总体上看,临海大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工艺技术比较落后。即使是制造技术相对较高的机械行业,同国际先进制造业相比,无论在设计技术、工艺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四是品牌效应不突出。临海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但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少,突出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用自己品牌占领市场的较少,大部分依靠贴牌出口。五是集约效应不明显。除医化行业外,在全市各工业区块中,同行业企业聚集的总量不多,工业区的集约效应未得到有效体现。
二、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临海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动,确保临海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非常时期;是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从全球经济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大幕已悄然拉开。美国有“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有“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日本有“数字日本”计划……这是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从国内市场看:中央提出经济工作“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改革、惠民生”的方针,我国的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货币信贷日趋从紧,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矛盾没有缓解,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成交量萎缩,企业面临的困难与压力还将会增大。从临海市情况看:头门港及临港产业平台建设的全面推进,将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随着头门港对外通航和头门港工业园区的全面开发,大港口与大平台将成为临海最大的发展优势,将促进平台、产业、项目联动,港航、高铁、高速并举的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基于以上判断,“十二五”期间临海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台州市委“四大”战略,围绕“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的总体部署,以头门港工业园和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创业创新,努力实现临海工业发展新跨越。
具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其中规模上工业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1亿元以上企业200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000家;组建股份公司20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工业性投入年均增长8%以上,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
1、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
以头门港工业园和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原则,加快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区块。按照功能区分,综合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因素,对各工业区块合理定位,积极推进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区块向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实现从块状经济转向产业集群。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五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实施以市场营销合作、产品配套协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六大体系建设和强化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组织保障等六大支撑为重点内容的“六六工程”。以提高五大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增强配套能力,实现增量扩张。医化产业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从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向制剂转变;机车产业要不断提高整车生产水平,提升配套能力;休闲产业要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做强建材产业,整合船舶产业。同时培育眼镜、LED、皮革、金属制品等特色产业,积极扶持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选择一批行业内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企业规模和亩均效益处于行业前列的大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将其培育成规模超大、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及国家级品牌“四位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内转型升级的引领力量。
2、积极规范引导,推进机制创新
在充分尊重投资者意愿的前提下,打开封闭的产权结构,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已经转为公司制的企业,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积极引导延续家族制经营的企业,突破自身局限,创新治理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对一些民营企业因历史原因或政策原因造成的模糊产权,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地予以界定。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成为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实施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推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引入战略投资者,嫁接提升民营经济。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与临海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实施新生队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引导创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3、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管理提升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推广精益生产管理、绩效管理、“6S”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主导行业和龙头企业中选择培育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进行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引导企业靠创新谋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品牌创造、品牌创新和品牌管理,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计量检测控制体系,鼓励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知名商号。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构筑群体优势,培育一批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境外注册,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打造证券市场“临海板块”,力争“十二五”末上市企业达10家以上。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充分发挥市经济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的主导作用,规范已经创立的、以民间资金为主体的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行为。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运作,积极扩大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增加新的渠道。运作好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推进企业信息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推进设计、制造过程信息化、产品信息化和企业商务电子化。
4、抓好工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临海投资上亿元的项目不多,特别是上五亿元、十亿元的大项目基本没有,导致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扩建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特别是上五亿元、十亿元的工业项目对经济指标的贡献尤为重要。要处理好“节能降耗”与“促建促产”的关系,确保项目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同时建立工业项目快速协调机制,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碰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工,顺利投产,并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要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充分利用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和提升工作,突出项目建设,加强与部、省各类计划的对接,争取更多重大项目列入各级各类科技支撑计划及科技专项。以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机构,推进工业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工作。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和公平原则,以行业重点企业为依托,设立若干区域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鼓励企业对新开发的技术或产业申请专利保护,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
5、加大监管力度,做好节能降耗
严把高能耗企业准入关,新上项目能评关口前移。把增加值能耗目标值作为企业准入的一项必备条件。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强化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发展贡献大、能耗低的产业快速发展,来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完成。对已出台的《临海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临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等政策,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加大了节能技改,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各种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把企业能耗监管作为一项正常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能源监察大队的职能,生产单位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情节严重、经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没有达到治理要求的,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6、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1217”政策作为临海扶持工业发展的系统性政策,为工业经济打造主导行业、推进创业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投资、开拓市场、上市融资等方面提供财政支持,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国家扶持项目提供配套资金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效用。在新的宏观形势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完善的政策体系来保障,如在建立开放式的产权结构过程中,除对上市融资进行政策扶持外,对于非上市企业的股权流动,应探索建立规范的产权流转平台,出台产权合理流动的扶持政策,降低产权流转过程中的税费负担;如推进产业聚群发展方面,在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及协作加工企业,建设行业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等方面,要研究新的引导和扶持政策,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继续深化“直通服务”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特别是对行政审批上的条条框框,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建立一个无障碍的创业环境。
(作者何宝珍系浙江省临海市工业经济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