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繁多,情绪变得复杂,心理压力倍增。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情绪易波动,易滋生心理问题,轻者容易出现厌学、抑郁、情绪失控,重者甚至会杀人、投毒、自杀等。所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十分重要。
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概述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并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小成就。
以王滔为代表的学者,在2007年研究了2005年之前的10年间发表的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检索了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的相关文献。范围为“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 510篇文章。经过研读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总体特点:第一,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年至2005年。这与2002 年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密切关联,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大背景下,学者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急剧提升。第二,2006年至2015年,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从这段期间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不一,没有形成共识”,这一定会影响到心理素质概念和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三,1996年至2005年期间的研究,理论多,实证少。2006年之后,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学界对心理素质的界定不同,有关心理素质概念的定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阐述有很多。张大均指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它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构成。”冉武红认为:“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自我感知、自我意识、自我想象、自我意志、兴趣、爱好、形象气质、性格好坏等心理品质上的性质和特点。”王极盛将心理素质定义为“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许燕则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通过以上有关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心理素质的界定虽不太一样,但其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却是相同的。即:心理素质是一种品质,一种持久稳定的品质;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淀,一种需要长时间反复取舍,最终留下来的积淀;心理素质是一种转化,一种由外在的法律规则、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等内化成自我的为人原则、办事风格等的转化;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体,一个表现在主体较为稳定的性格气质、人格品质、兴趣爱好等的综合体。本文认为,所谓的心理素质,就是指人们在心理方面通过长期学习实践,把外在的法律规则、伦理道德等内化为自我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要素。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受到其自身因素影响:思想积极向上、有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理想目标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反之,则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经历坎坷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反之,心理抗压受挫能力相对欠缺;性格开朗、理智果断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好,相反,优柔寡断、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则易产生心理问题;体质好的大学生比体质弱的心理素质更强。随着年级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会呈现一个动态的变化,原来没有的现在有了,比如就业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长会呈现递增趋势。
从外部因素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一,大一学生入学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段称作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现实中的大学不同于理想中的,再加上学习生活模式不一样,都容易对大学生心理带来冲击。其二,大学生交往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增长,加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大学生任性自我、缺乏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难免在交际方面出现偏差行为,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其三,家庭环境往往是促使家庭成员心理品质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因素。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和违法犯罪行为、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结构缺失、父母溺爱和过于严厉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都会有负面影响。此外,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教职工的懈怠应付、评优评先的不公平、同学消费上的攀比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互联网毒副作用也很大,比如聊天成瘾、虚假信息泛滥、色情暴力等给他们带来心理挑战;就业市场不景气,“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上大学还不如学个技术”等说法甚嚣尘上,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端正,视爱情如儿戏,没有担当;选择恋爱对象心理不正确,有的“好高骛远”无人搭理,有的设置“高门槛”别人进不来,有的一厢情愿地单相思。以上情况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抑郁、孤寂甚至绝望等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是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要前提。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奉行适可而止的娱乐精神,恰当的恋爱心理,若养成了这样的心理素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投入进去。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卫生学校)
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概述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并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小成就。
以王滔为代表的学者,在2007年研究了2005年之前的10年间发表的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检索了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的相关文献。范围为“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 510篇文章。经过研读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总体特点:第一,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年至2005年。这与2002 年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密切关联,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大背景下,学者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急剧提升。第二,2006年至2015年,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从这段期间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不一,没有形成共识”,这一定会影响到心理素质概念和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三,1996年至2005年期间的研究,理论多,实证少。2006年之后,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学界对心理素质的界定不同,有关心理素质概念的定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阐述有很多。张大均指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它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构成。”冉武红认为:“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自我感知、自我意识、自我想象、自我意志、兴趣、爱好、形象气质、性格好坏等心理品质上的性质和特点。”王极盛将心理素质定义为“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许燕则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通过以上有关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心理素质的界定虽不太一样,但其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却是相同的。即:心理素质是一种品质,一种持久稳定的品质;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淀,一种需要长时间反复取舍,最终留下来的积淀;心理素质是一种转化,一种由外在的法律规则、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等内化成自我的为人原则、办事风格等的转化;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体,一个表现在主体较为稳定的性格气质、人格品质、兴趣爱好等的综合体。本文认为,所谓的心理素质,就是指人们在心理方面通过长期学习实践,把外在的法律规则、伦理道德等内化为自我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要素。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受到其自身因素影响:思想积极向上、有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理想目标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反之,则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经历坎坷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反之,心理抗压受挫能力相对欠缺;性格开朗、理智果断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好,相反,优柔寡断、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则易产生心理问题;体质好的大学生比体质弱的心理素质更强。随着年级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会呈现一个动态的变化,原来没有的现在有了,比如就业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长会呈现递增趋势。
从外部因素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一,大一学生入学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段称作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现实中的大学不同于理想中的,再加上学习生活模式不一样,都容易对大学生心理带来冲击。其二,大学生交往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增长,加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大学生任性自我、缺乏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难免在交际方面出现偏差行为,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其三,家庭环境往往是促使家庭成员心理品质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因素。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和违法犯罪行为、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结构缺失、父母溺爱和过于严厉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都会有负面影响。此外,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教职工的懈怠应付、评优评先的不公平、同学消费上的攀比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互联网毒副作用也很大,比如聊天成瘾、虚假信息泛滥、色情暴力等给他们带来心理挑战;就业市场不景气,“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上大学还不如学个技术”等说法甚嚣尘上,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端正,视爱情如儿戏,没有担当;选择恋爱对象心理不正确,有的“好高骛远”无人搭理,有的设置“高门槛”别人进不来,有的一厢情愿地单相思。以上情况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抑郁、孤寂甚至绝望等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是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要前提。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奉行适可而止的娱乐精神,恰当的恋爱心理,若养成了这样的心理素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投入进去。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