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术型经济学人才。而在现实中,理论经济学硕士往往将取得硕士学历以便就业作为首要目标,由此,突显出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与就业方面的矛盾。因此,通过分析研究与就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出突破矛盾的现实办法,明确我国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方向。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90-03
引言
关于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以及就业问题,国内学者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在解释研究生不注重科研学术,转而关注就业方面,姚乃英等(2009)认为,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用“高消费”来装点门面,而是更需要应用型人才;肖干(2009)认为,研究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整体就业领域已由过去的学术领域转移到实践领域。一些学者则认为,研究生是否注重科研学术与导师有很大的关系。梁传杰(2008)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没有把研究生导师享受的待遇和其门下研究生的表现结合起来,激励措施与工作绩效缺乏关联性,这导致了研究生导师失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尹发跃(2009)认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研究生能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不足40%,相当比例的研究生无课题可做。此外,一些学者从研究生自身因素分析。郑祥江(2008)从研究生读研的动机方面解释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目标,比较盲目,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部分研究生不知道读研目的何在,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避开本科就业压力才选择读研,结果纯粹是为了混文凭;杨小平(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个人理想、性格和个人能力等,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者自费的研究生,希望毕业后找个待遇好的工作,尽快帮助父母还清借款,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就如何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来解决研究与就业的矛盾问题,徐梅(2008)提出,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要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增加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同时,要将奖助学金的评定与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挂钩,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刘映婷(2014)提出扩大“非单一导师制”的比重,建立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考评制度。
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去精英化,硕士研究生学历成为许多单位招聘人才的起点,一个原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有许多硕士研究生竞聘;学术型硕士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就业问题突显,他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为就业做准备,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形成研究与就业的矛盾。目前,研究与就业矛盾已经影响到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吸取现有相关理论成果之后,分析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提出研究与就业兼顾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应对措施。
一、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机制混同
我国为了划分硕士研究生在研究与就业的不同倾向,将硕士研究生区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种不同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机制以明确不同的培养方向。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偏重于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则偏重于实践操作。即使这样,研究与就业的矛盾仍未能得到妥善有效地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机制的混同。在以大学为主的多数硕士培养机构的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来看,除了学制的不同,二者并无太大差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90-03
引言
关于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以及就业问题,国内学者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在解释研究生不注重科研学术,转而关注就业方面,姚乃英等(2009)认为,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用“高消费”来装点门面,而是更需要应用型人才;肖干(2009)认为,研究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整体就业领域已由过去的学术领域转移到实践领域。一些学者则认为,研究生是否注重科研学术与导师有很大的关系。梁传杰(2008)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没有把研究生导师享受的待遇和其门下研究生的表现结合起来,激励措施与工作绩效缺乏关联性,这导致了研究生导师失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尹发跃(2009)认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研究生能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不足40%,相当比例的研究生无课题可做。此外,一些学者从研究生自身因素分析。郑祥江(2008)从研究生读研的动机方面解释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目标,比较盲目,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部分研究生不知道读研目的何在,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避开本科就业压力才选择读研,结果纯粹是为了混文凭;杨小平(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个人理想、性格和个人能力等,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者自费的研究生,希望毕业后找个待遇好的工作,尽快帮助父母还清借款,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就如何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来解决研究与就业的矛盾问题,徐梅(2008)提出,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要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增加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同时,要将奖助学金的评定与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挂钩,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刘映婷(2014)提出扩大“非单一导师制”的比重,建立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考评制度。
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去精英化,硕士研究生学历成为许多单位招聘人才的起点,一个原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有许多硕士研究生竞聘;学术型硕士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就业问题突显,他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为就业做准备,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形成研究与就业的矛盾。目前,研究与就业矛盾已经影响到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吸取现有相关理论成果之后,分析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提出研究与就业兼顾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应对措施。
一、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机制混同
我国为了划分硕士研究生在研究与就业的不同倾向,将硕士研究生区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种不同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机制以明确不同的培养方向。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偏重于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则偏重于实践操作。即使这样,研究与就业的矛盾仍未能得到妥善有效地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机制的混同。在以大学为主的多数硕士培养机构的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来看,除了学制的不同,二者并无太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