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教育理念机制落后、教育模式单一、学科体系不完善、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研究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认识程度不深入。其中有部分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适合全部同学参与学习,只适用于少数能力强、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有部分观点把创业等同于创办公司,也有的误认为学生的勤工助学就是创业[2]。由于高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很多学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没必要单独开设一门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一门创新创业课程,也只是初步的课堂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明显欠缺。
高校和政府部门的沟通缺少有效性,使得高校的创业政策的宣传会滞后,对创业政策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这样会导致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政策,错失了很多的良机,也使得很多创业的同学未获得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扶持。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机制落后、教育模式单一、学科体系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机制多数比较陈旧、教育模式单一,基本多以课堂教学和讲座为主。特别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很多“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和制度,难免会造成授课教师成为中心,成为主体,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客体的局面。这种模式难免使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而应付学习,会限制很多同学的发散思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同时,也有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到正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零乱,授课教师各自为政的情况。
(三)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能力、专业水平、家庭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创新创业活动缺少积极性,仅仅是由于学校的学分规定而被迫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的创新创业大赛,覆盖面太窄,能参与其中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理解,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四)高校缺少一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不健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由于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很多授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临时抽调过来的,多数是理论型的教师,真正有过创业经历的教师为数不多。使得学生无法从课堂上获取创新创业的最真实的感受和实战管理经验。
(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把理论转化为应用的最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但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因为高校和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互动的合作模式,社会支持不足,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2)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课时少,时间短,安排也不规范,很多同学在实践中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为主,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际操作中。(3)很多高校有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但多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比赛的成果应用于实际。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校要理顺领导机制、统筹安排、明确分工与职责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和创业政策扶持等工作的有条不紊的开展。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与合作,力争获得人才支持、实习岗位和资金的帮助。同时,高校也应加大理论研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调研会,互相学习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推广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二)高校应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急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校制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应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应围绕以下三个层次建立:(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通识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开设的课程可以包括创新思维和方法、创业学原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2)针对有较强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同学开设专门课程,其中包括创新创业技术和方法、市场营销、法律法规、沟通管理能力等。(3)针对有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的同学开设的各类实践课程,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进行指导教学。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团队组建于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实训指导等课程。 (二)高校要努力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是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应坚持“专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高校要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进行教师的培训和交流,达到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采取校内创业基地、校外示范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来确保大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即掌握了创新创业的知识又能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校内基地的建设主要依托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学研究相结合。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训时,可以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引入“创业导师”,引入“孵化器”。在校外要依靠政府和产业界的支持,高校应积极加入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和社会的商业活动中。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国创业精神,提升国家及地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能否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2]屠火明,刘吕高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48-51.
[3]刘丰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14.
[4]唐根丽,王艳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6):76-78.
[5]曹剑辉,周合兵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6-197.
[6]韩孟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107-108.
[7]郭莉,王菡等. 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研究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认识程度不深入。其中有部分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适合全部同学参与学习,只适用于少数能力强、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有部分观点把创业等同于创办公司,也有的误认为学生的勤工助学就是创业[2]。由于高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很多学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没必要单独开设一门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一门创新创业课程,也只是初步的课堂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明显欠缺。
高校和政府部门的沟通缺少有效性,使得高校的创业政策的宣传会滞后,对创业政策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这样会导致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政策,错失了很多的良机,也使得很多创业的同学未获得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扶持。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机制落后、教育模式单一、学科体系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机制多数比较陈旧、教育模式单一,基本多以课堂教学和讲座为主。特别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很多“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和制度,难免会造成授课教师成为中心,成为主体,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客体的局面。这种模式难免使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而应付学习,会限制很多同学的发散思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同时,也有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到正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零乱,授课教师各自为政的情况。
(三)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能力、专业水平、家庭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创新创业活动缺少积极性,仅仅是由于学校的学分规定而被迫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的创新创业大赛,覆盖面太窄,能参与其中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理解,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四)高校缺少一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不健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由于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很多授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临时抽调过来的,多数是理论型的教师,真正有过创业经历的教师为数不多。使得学生无法从课堂上获取创新创业的最真实的感受和实战管理经验。
(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把理论转化为应用的最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但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因为高校和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互动的合作模式,社会支持不足,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2)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课时少,时间短,安排也不规范,很多同学在实践中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为主,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际操作中。(3)很多高校有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但多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比赛的成果应用于实际。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校要理顺领导机制、统筹安排、明确分工与职责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和创业政策扶持等工作的有条不紊的开展。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与合作,力争获得人才支持、实习岗位和资金的帮助。同时,高校也应加大理论研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调研会,互相学习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推广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二)高校应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急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校制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应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应围绕以下三个层次建立:(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通识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开设的课程可以包括创新思维和方法、创业学原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2)针对有较强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同学开设专门课程,其中包括创新创业技术和方法、市场营销、法律法规、沟通管理能力等。(3)针对有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的同学开设的各类实践课程,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进行指导教学。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团队组建于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实训指导等课程。 (二)高校要努力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是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应坚持“专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高校要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进行教师的培训和交流,达到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采取校内创业基地、校外示范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来确保大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即掌握了创新创业的知识又能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校内基地的建设主要依托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学研究相结合。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训时,可以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引入“创业导师”,引入“孵化器”。在校外要依靠政府和产业界的支持,高校应积极加入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和社会的商业活动中。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国创业精神,提升国家及地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能否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训活动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2]屠火明,刘吕高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48-51.
[3]刘丰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14.
[4]唐根丽,王艳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6):76-78.
[5]曹剑辉,周合兵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6-197.
[6]韩孟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107-108.
[7]郭莉,王菡等. 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