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培养方案的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国开设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共有15所,以现有的9所学校(河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实物分析法:以现有的9所高校的培养方案为基础,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毕业论文及学位的授予进行分析比较。访谈法:对部分开设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校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专家对于目前制定的培养方案的看法。问卷调查法:对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目前制定的培养方案的看法及培养方案各环节的实际实施情况。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培养方案、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等方面的资料,以及国家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文件,作为本文写作的理论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得知,研究生认为学校设置的培养目标非常科学的占9.1%,比较科学的占45.45%,不太科学的占45.45%,这显示出学生对于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认可度不高。另外,对各试点院校培养方案的对比发现,各院校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基本是照搬教育部“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没有经过修改,这一方面说明各院校坚决按照教育部的方针培养学生,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各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不够缜密,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学校的特色教育,没有将培养具有自己学校或地域风格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纳入培养目标之中。专家也认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要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实际,要注重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实践能力等,还要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弥补基础教育者科研能力的不足;另外还可以根据区域性、地方性及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等特点,开展特色研究生教育,培养特色研究生。
  (二)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的课程与基础教育关系的调查显示,认为“有一定联系,一部分可以运用到基础教育中”的占36.36%,认为“联系不大,较难运用到基础教育中”的占18.18%,认为“根本无法运用到基础教育中”的占18.18%;并且专家也指出,目前各院校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所设置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结合不是十分紧密。各院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分为学位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但各部分的侧重都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1学位基础课
  各院校所设置的学位课程基本相同(外语、政治理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开课的学分总数都是12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都在30%左右;学时从173~634学时不等,占总学时量的26.54%~68.42%,这显示出各院校对于学位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2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学习可以全面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保障。据调查显示,有36.36%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升帮助较大,而72.7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对比各院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发现,各高校的课程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根据各自的情况在课时和学分上略有差异,但是由于各院校的学分总数和学时总数相差较大,造成学时和学分的比例的跨度也较大,学分比例相差在4.17%~9.38%之间,而学时比例相差在3.4%~11.54%之间。但是,具体来说每门课程只有32~54学时,这对于熟练掌握一项技术和全面学习一门知识所需要的课时是不够的,需要适当增加课时数量。以每学期16周来计算,每周可以安排一次课(4学时)或两次课(各2学时)进行教学,每学期共64学时,并且在此期间安排1/4的时间(16学时)进行实践操作课,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既能给教师全面系统的授课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保障,也给学生留有“消化吸收”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也体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注重实际操作的特点。
  3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各院校培养方案的对比发现,在选修课学时和学分的比例上,各院校基本上都达到了30%,有的甚至超过了45%,但是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少且涉及面不够宽泛,能够反映体育教育学科发展最新动态、最前沿知识的课程和跨专业、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课程较少。而且据调查显示,45.45%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开设的选修课科目太少、太单调,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求增开选修课的科目,并且专家也认为各院校应该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一些前沿性、创新性课程以及区域性、地方性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实践教学
  全日制教育硕士以培养从事基层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而其招收的绝大部分是没有实际教学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各院校培养方案的对比发现,各院校都安排有一年的教育实践,而且实践内容基本上涉及了体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内容上,显得比较含糊,没有突出重点,缺乏针对性。另外,对于教学实践的标准、考核、评定等也都鲜有说明。另外,据对学生的调查显示,81.82%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教学实践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帮助最大,而且45.4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对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加强,以提升自己实际教学能力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并且专家也建议各学校应适当增加教学实践部分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比重,进一步明确教学实践各部分的具体安排,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合理、完善。这说明,为了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及实际操作能力,从学生到专家都要求增加教学实践的比重。
  (三)培养方式分析
  通过对各院校培养方案的对比发现,在培养方式上各院校具有一致性。在课程教学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重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点采用课堂讲授、小组研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合作学习、模拟训练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化。在导师指导方面,采用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的形式,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负责研究生的全面指导;校外导师由经验丰富的中小学高级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指导。在教学实践方面,定期组织研究生深入中小学实践基地开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课例分析等活动。
  (四)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分析
  关于学位论文各院校的要求大同小异,论文内容都要求 取材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以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论文的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字数一般在2万字左右。
  关于学位授予的条件,一般是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即可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有的院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要求公开发表文章,否则不授予学位证。
  (五)培养方案的实际执行情况及原因
  1执行情况
  


  通过表l可以看出,研究生对于学校管理的总体评价不是很好,认为“措施得当,效果很好”的仅占9.09%,说明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学校的管理措施不是很得力,效果不是很理想;并且还有部分研究生反映,由于目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较少,所以在学校的管理中不被重视,几乎被忽略。
  通过表2可以看出,学校对于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执行情况总体还是可行的,但是在课程教学、课程考核、课题参与环节的执行情况不够理想。首先,对于课程教学的执行“不太严格”和“很不严格”的分别占9.09%和18.18%,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有27.27%的课程教学既没有给学生提供教科书也没有提供参考资料,既提供教科书又提供参考资料的课程仅有18.18%;还有学生反映某些课程面临有学生无老师的情况,使课程的设置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其次,关于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有27.27%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的执行情况非常不严格,而参与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是真正参与课题研究的只占36.36%,仍有63.64%的研究生未参与过课题研究。
  另外,研究生对于学校教学实习组织与考核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也以“一般”为主,并且据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导师反映,高校安排研究生在中小学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短,而且研究生到了中小学之后,实际进行教学的机会比较少,根本无法实现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培养目标,所以研究生对于实习地点的选择和实习计划的落实有意见,并一致强烈要求学校加强教育实习环节的实际质量保障。因此,高校应该与中小学商讨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增加研究生实际课堂教学的机会,使培养计划上的各项安排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关于学位论文的写作、评审、答辩以及学位授予各院校具有一致性,要求都比较严格。
  2原因
  关于培养计划各环节执行不严格的原因,专家认为:首先是学校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学校如果重视那么就会排除各种困难,严格执行培养方案的每一步骤,严格完成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其次是学校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缺乏经验,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影响很大,并且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实施;再者就是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较少,比较零散,学校管理不便;另外,中小学校面对研究生实习,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以种种原因敷衍了事,没有充分尽到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应尽的责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l各院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过于笼统,没有突出各院校自己的办学特色或区域性优势。
  2各院校设置的学位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大同小异,部分难过的课程的课时应有所增加;开设选修课普遍较少,覆盖面较窄;各院校都安排有一年的教学实践时间,但是教学实践各部分的具体安排不够明确,针对性不是很明显,并且专家和学生都要求强化教学实践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分量。
  3在培养方式、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方面,各院校显示出了一致性;在对待非本专业的生源上,各院校的做法也基本相同。
  4各院校对于培养方案各环节的实际操作与原计划存在偏差,存在着执行不严格的问题。
  (二)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要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培养新一代的教育人才。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把转变、更新教育理念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各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正确把握教育硕士的内涵,科学定位,明确目标,突出办学特色,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2在课程设置上下大工夫
  首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特点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因此课程本身的质量就会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其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出“宽”、“新”、“实”的特点。“宽”就是课程的知识面宽泛,课程基础宽厚。“新”就是要求课程的内容要反映出当前本学科知识、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新成就、前沿动态以及发展趋势等新颖的东西。“实”就是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因此,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所设置的课程,应以培养具有本学科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宽泛的其它学科知识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的需求和新课程标准,充分反映当前国内、外基层教育以及科研的新理论与方法,加强课程的实用性,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其次,对于课程学时的设置,各院校应该综合课程内容及特点、基层教育的要求、研究生的需求以及师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更加合理地安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再者,对于教学实践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实践内容上,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并制定出考核、评定办法,明确教学实习的标准。
  3加强培养方案各环节的落实
  首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给予重视,不能因为人数少而放松管理或不去管理,这样容易造成负面连锁反应,对于高校、研究生、基层教育、社会等各方面都不利。其次,学校应主动探索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比如灵活变更上课方式,某些课程因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少不便为其单独上课,可以安排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一起上课;再者,可以借鉴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经验,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落实提供经验参考。此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各单位应积极主动地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秉乘着对各方面都负责的态度,为培养过硬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把好自己的关口。
  
  参考文献
  [1]孙永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研究[M].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一基于教师专
  业发展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彩霞.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工科硕士生课程设置探讨[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王秀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研究[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秦丽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J].科技信息,2009(31):399-400.
  [6]秦丽丽.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比较[J].科技信息,2010(19):19-20.
  [7]朱新根.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及其建设[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4):113-11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27].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0903/20090327/20184603.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2009-05-20].
  http://yz.chsi.com.cn/kvzx/zvss/200905/20090520/94572569.html
其他文献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如何提高青年人的生活素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高校应当千方百计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促使他们的生活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大学生生活素质的现状  生活素质,是指人们在消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中,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活
一学校知识文化“价值规限”的可能  根据韦伯斯特词典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总和。从知识发生论分析,它具有主体性,即说明人的意志可以渗透进去。相反,如果知识没有主体性,那么知识本身就只是客观实在,可以脱离人具有存在性,很明显,这个论题不证自伪。既然知识具有可切人性,那么这个切入口容纳的又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统治阶级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美丽乡村建设因为涉及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以及文化等各个形态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也成为我国乡土文化传承和发扬最重要的手段
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作为我国特殊国情----“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其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父母被称为“失独”父母,他们不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