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出新知”。新课改精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只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主题的确立来源于对朋太琴老师一堂青年教师赛课后的思考。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教学实践,引发问题
朋太琴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教学方法,都表现不错。她为这堂研修课做了精心的准备。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以“对称现象”为主线,充分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总结等活动。利用“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一结合点,组织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探讨研究,达成三维目标教学,落实“四段六步”双主共学,让课堂走向卓越。
就这堂课朋老师进行了2次试教,在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对称现象”掌握得很好,但整堂课的教学气氛过于活跃,老师期待的高潮此起彼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缕缕有很多的思维碰撞。虽然第二次试教比第一次试教效果较好,但在两次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很高,但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得很辛苦。
(二)观察分析,集体反思
为什么这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教师教得很辛苦?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开展了多次集体研讨,讨论过程中本年级组老师和上课老师各抒己见。开始时有的老师认为这并不是教学设计上的问题,而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问题;有的老师则发现,这堂课上所出现的问题正是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碰到过的困扰。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备课组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讨论,甚至教师对一个问题的提法,对小组讨论的说明,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随着讨论的深入,问题开始集中、开始显现:
1.教学主线设计不够明确,教师对课堂教学没有整体把握,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比较拘束,放不开。
2.教学中教师扶得多,放得少,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练习设计没有挑战性,无法激起学生持久的兴趣。
4.没有体现分层教学,缺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造成关注学生的面不够广。
5. 对小组活动要求讲解不到位,给出时间较仓促,合作学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生思维不够不活跃。
随着讨论的深入,老师们的反思已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堂课上,而是针对自己以往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家总结了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或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虽然能兼顾到学生兴趣,但教师考虑较多的还是如何去教,如何推进教学进程,却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和实际能力出发,设计他们所需要的、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三)制定策略,组织实践
该如何来完成课堂角色的真正转换?带着这个困惑,我们备课组再一次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一切的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材、活动设计、技术应用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围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原则,进行再次备课。
大致环节:1、开始的“玩”对称。
2、谈话激趣初步的“识”对称、体悟特征。
3、引导学生“做”对称、深化体。
4、最后的“赏”对称、提升认识。
四个环节可谓步步紧扣,悬念叠起。
实录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一开始满怀期待来上课,但一走进会场,却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担心,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
(学生纷纷猜测老师的担心是什么)
师:我担心你们会不会玩!(还有这等事!有的学生傻愣着,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随即拿出一张纸,问学生)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也会折飞机,很好!
生2:我會折青蛙,再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你真调皮可爱。
生3:我会剪开一小块,折成一个心形,许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生4:我会折一个窗花。
师:真不错!(接着,老师进行了示范,先把纸对折,再从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哗哗哗,一会儿就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树,老师利落的撕纸表演让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老师趁机问学生)想玩吗?
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
(学生开始了折纸活动,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解读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新课导入,老师抓住学生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欲擒故纵,先给学生一个不会玩的“界定”,再撕纸出示轴对称图形,从直观上来引发学生的美感,继而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玩中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产生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
《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出新知”。新课改精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只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主题的确立来源于对朋太琴老师一堂青年教师赛课后的思考。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教学实践,引发问题
朋太琴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教学方法,都表现不错。她为这堂研修课做了精心的准备。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以“对称现象”为主线,充分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总结等活动。利用“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一结合点,组织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探讨研究,达成三维目标教学,落实“四段六步”双主共学,让课堂走向卓越。
就这堂课朋老师进行了2次试教,在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对称现象”掌握得很好,但整堂课的教学气氛过于活跃,老师期待的高潮此起彼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缕缕有很多的思维碰撞。虽然第二次试教比第一次试教效果较好,但在两次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很高,但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得很辛苦。
(二)观察分析,集体反思
为什么这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教师教得很辛苦?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开展了多次集体研讨,讨论过程中本年级组老师和上课老师各抒己见。开始时有的老师认为这并不是教学设计上的问题,而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问题;有的老师则发现,这堂课上所出现的问题正是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碰到过的困扰。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备课组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讨论,甚至教师对一个问题的提法,对小组讨论的说明,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随着讨论的深入,问题开始集中、开始显现:
1.教学主线设计不够明确,教师对课堂教学没有整体把握,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比较拘束,放不开。
2.教学中教师扶得多,放得少,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练习设计没有挑战性,无法激起学生持久的兴趣。
4.没有体现分层教学,缺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造成关注学生的面不够广。
5. 对小组活动要求讲解不到位,给出时间较仓促,合作学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生思维不够不活跃。
随着讨论的深入,老师们的反思已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堂课上,而是针对自己以往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家总结了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或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虽然能兼顾到学生兴趣,但教师考虑较多的还是如何去教,如何推进教学进程,却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和实际能力出发,设计他们所需要的、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三)制定策略,组织实践
该如何来完成课堂角色的真正转换?带着这个困惑,我们备课组再一次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一切的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材、活动设计、技术应用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围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原则,进行再次备课。
大致环节:1、开始的“玩”对称。
2、谈话激趣初步的“识”对称、体悟特征。
3、引导学生“做”对称、深化体。
4、最后的“赏”对称、提升认识。
四个环节可谓步步紧扣,悬念叠起。
实录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一开始满怀期待来上课,但一走进会场,却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担心,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
(学生纷纷猜测老师的担心是什么)
师:我担心你们会不会玩!(还有这等事!有的学生傻愣着,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随即拿出一张纸,问学生)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也会折飞机,很好!
生2:我會折青蛙,再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你真调皮可爱。
生3:我会剪开一小块,折成一个心形,许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生4:我会折一个窗花。
师:真不错!(接着,老师进行了示范,先把纸对折,再从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哗哗哗,一会儿就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树,老师利落的撕纸表演让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老师趁机问学生)想玩吗?
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
(学生开始了折纸活动,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解读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新课导入,老师抓住学生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欲擒故纵,先给学生一个不会玩的“界定”,再撕纸出示轴对称图形,从直观上来引发学生的美感,继而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玩中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产生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