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法乎上,专注勤勉
陈钝之的艺术之路大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是忘我,第二段是无我。
2007年,陈钝之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毕业。其实考学之初,他学的是装潢设计,然而这种所谓的“商业美术”最终未能留住陈钝之的心。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喜欢书法的种子,打小就种在了他的内心深处。他遵循了自己的初心,全身心的转投到了书法艺术的学习和钻研中。
自此,陈钝之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进入如痴如狂、舍身忘我之阶段。
本科毕业后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陈钝之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练习状态。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拿起毛笔,经常忘了刷牙洗脸,甚至忘了吃饭。他最高记录曾连续书写17个小时,一天写完一刀纸、几瓶墨更是家常便饭。
那几年也是陈钝之“出圈”的时期。从2006年开始,他开始参加业界各项赛事和展览,拿奖拿到手软。“全国信德杯书法展最高奖”“山东省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精品展一等奖”“山东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山东省首届小品展精品奖”等一个又一个高质量奖项被他收入囊中。此外,他还参加“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八零点将录书法大展”“八零榜样”双年展等一个又一个高水平展览。从2006年到2020年,他一共参加了43场展出。他本人在2012年获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济南市文学艺术类最高奖——“泉城文艺奖”,被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评为首批“泉城文化英才”,2013年获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文学艺术类最高奖——“泰山文艺奖”。
陈钝之的刻苦,其硕、博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杨涛先生这样写道:“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创作上,他都孜孜以求,专注勤勉。钝之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一直秉持着取法乎上,识源达本的态度,倾心于经典的广研深究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历代经典作品方方面面的体悟和把控——无论流派风貌还是技法特征,这是‘笨功夫’,我想一个年轻人不受机巧名利熏染,甘心沉寂,乐于这种‘笨功夫’的反复,执着于经典宝藏的发掘深入,实在难能可贵!”
陈钝之有两个习惯,一个是写日记,一个是写札记。他曾在砚边札记中记录他练字的思考:“篆书与草书近,多圆转,势通畅;隶书与楷书近,多分解笔画。书法由‘隶变’而将线条化为分解的点画。”“己亥冬月临《鸭头丸帖》,得见笔画皆有阴阳虚实之变化,如‘丸’字的撇,左实右虚。‘故’字笔锋的中侧转换;‘鸭’‘头’‘佳’三字点画的叠加等等,极尽用笔之势。”
2013年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全日制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此时的陈钝之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追求书写技法,他开始探索书法的学术研究。
抱朴守拙,汲古为新
在西子湖畔求学的4年,细腻温婉的江南风韵浸润了陈钝之的书艺风格,也让他产生了長此以往会囿于“温婉”的紧张感。因此在攻读硕士时,他选择了北上,来到了大气厚重的北京城。“北京拥有最好的东西。”陈钝之言中的好东西是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重要文博艺术场馆。他已经让自己的心走出来了,不再是拘于一方地域、一个流派、一种技法。他更多的是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汲古为新。
这是陈钝之艺术之路的第二段,抱朴守拙,我空真如。
他选择的硕士主攻方向是敦煌文化,来到西北戈壁滩,沉浸在汉代、魏晋和唐代的简牍、碑刻、摩崖石刻中。相较于各朝各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名作,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碑刻,庞大笨重的古人物雕塑,代代流传仍栩栩如生的石狮、石虎,更让陈钝之为之震撼。那看上去拙笨、朴素、甚至毫无美感的作品,却让他大加赞赏。在洋洋大观的碑碣石雕上,他看到的不仅是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瑰丽精彩的线性建构,更多的是在这苍苍茫茫、斑斑驳驳的历史风霜中,看到了博大、辉煌且质朴的中华民族精神内质。“这些作品中透露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自信,值得我们用心去感悟、学习。”
陈钝之在探索书法的学术之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2018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中国书法创作研究博士研究生,他再将目光瞄准吐鲁番,探索这座“一带一路”上最具魅力城市的独特文化,探究中原文化对西北产生的巨大影响。
2020年,是陈钝之博士毕业前最忙的一年。是年7月,《书写经典——陈钝之书法展》在济南举办,“此次展览是一个阶段的小结,尚未能脱离古人藩篱,我当以此为起点,在拓宽眼界的同时,锁定主攻的研究方向和定位,去做更深入的探索。”陈钝之在前言中如是写到。
同年10月,他又再次来到西北考察,历经21天,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金塔县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地,写下了15000字的考察日记,这也成为了他博士毕业论文的重要素材来源。
今年,陈钝之闭关数月,潜心创作,瘦掉了15斤,成功躲过了延期毕业的“魔咒”,顺利拿到了博士毕业证书。而导师写来的寄语或许能让我们看到顺利背面的艰辛与坚守:“作为一名艺术家最可贵的是有独立的思想、判断和审美,我欣喜于他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收获。创作实践上一如既往的高古审美并伴随着时代精神的注入,学术研究上延续硕士方向,条理清晰而又日趋深邃,如此让钝之成为他那个年龄段的佼佼者。人生面对诱惑的东西太多,守住根本,找到自我,由此出发,便是智者”。
一艺之成,良工心苦。身处书法这一大匠之门,陈钝之颖于悟、敏于思又勤于行,在古代经典中求索,入古出新,纵情于笔墨丹青之间。
笔情墨趣见性情
陈钝之原名陈锋,借鉴韩愈取字“退之”的深意,为自己冠字以“钝之”。他的工作室由其导师赠名,为大朴堂。大朴不雕,是为原始质朴之大道。这般取名与其字“钝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抽烟、喝酒、烫头,广受群众调侃的“于谦三件套”,也是陈钝之拿来形容自己的玩笑之语。然而,陈钝之最钟情的还是饮酒会友。他笑称,喝酒可以令我放松,甚至“放肆”。
陈钝之是个很率真的人。喝起酒来很豪迈,交起友来很真诚。
某次与友相聚于泰山脚下友人寓所,言欢酒醉,陈钝之难抑亢奋之情,提笔取墨,逮着一面白墙肆意挥毫,须臾,一幅《望岳》豁然墙上,酣畅淋漓,偶然成就了一幅难以复制的佳作。
另又见其日记记录,在敦煌闲逛夜市,偶遇石室书轩,选书结账时见店主有篆刻印章,遂问之详情,得知店主家属是原敦煌研究院退休老职工,爱书法,好篆刻,喜吟诗,尤爱喝酒,感叹性情相近,遂相邀夜饮,聊及敦煌研究院种种往事至凌晨三点方才散去。
陈钝之是个很认真的人。习作执着,授业精细。
陈钝之的书作功底深厚、浑朴天然,能篆隸草行楷多种书体,而以隶书和章草见长。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等,都是陈钝之最为喜爱的书法家。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论和技法要求很苛刻。“就以笔法最为随意夸张的草书来说,却是一点一横都错不得的,看似相同的两个字,仅一点之差,字意便相去千里。写书法和写毛笔字是不同的概念”。
他编著了《历代名家碑帖经典》31卷,《历代名家尺牍精选系列》17卷,《一课一练》五年级(下),发表作品及文章8篇,出版作品集7部,其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山东美术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洛阳等地收藏。
习作之余,他还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北京人文大学、河北美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成为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委员。博士毕业后,他在山东美术馆开展线上授课,当然,他更希望能够进入一所高校,为更多喜爱书法的学者铺就一条探索艺术之路。
我手写我心。对书法艺术而言,呈于纸上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点画都承载着书者的底蕴、审美和个人修养。从青葱少年到年将不惑,陈钝之的书法作品中有放浪形骸、有潇洒不羁、有温婉圆润、有沉稳大气,但那份质朴却始终未消。书法之道无边界,“需要用一辈子去修行”。(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被访者提供)
Chen Dunzhi’s calligraphy has gone through two periods, from losing his autonomous selfhood to putting aside his own well-being.
Chen Dunzhi is a graduate in calligraphy from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2007, having chosen that subject, he says, because it was more refined and pure than decoration design, an art that is created to commercial constraints. Exposed to as much art and culture as possible in childhood, he is fond of calligraphy by upbringing. Following his original aspiration, Chen has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art of calligraphy.
Out of this frenzy of interest, Chen Dunzhi put away turmoil and doubt and was committed to artistic pursuit.
While taking a gentle approach during his four years of study on the shore of West Lake, he remained nonetheless a sense of disquiet over the stylistic indulgence. He later earned a master’s degree in Beijing, where has an unparalleled wealth of discovery to delight and intrigue artists. Generous in passing on his skills, he reinforced past strengths to explore something new through observing, thinking and researching.
Till then Chen Dunzhi pioneered the second period of returning to essence.
Unsaddled by worldly expectations, Chen Dunzhi writes as he pleases with aesthetic sense and tenacious will. Diversified calligraphy styles all lead to unselfconscious charm. Making calligraphy transcend categories is a lifelong pursuit of 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