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老子以“道”为线索,系统的阐释了他的社会观、政治观和人生。在提倡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老子思想必将为中国特色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老子;哲学;社会主义文化
一、老子简介
老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一书。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特征,他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其学说对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关于老子的生平,朱晓鹏先生认为,“根据《史记》及各种史料的记载及迄今为止的考证研究表明的老子生平事迹,简要地说应该是这样的:老子,又称老聃,约生于公元前571年,约与孔子同时而年长。老子大概出生于史官世家,其家族至老子时已为没落贵族。也可能老子就出身于平民,是当时随传统的世袭社会的解体而崛起并入仕的士阶层中的一位杰出代表”。[2]
二、老子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重点体现在他的“为道观”当中。为道,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做。老子“为道观”的总的原则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个总的框架之下,老子规定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行为准则。概括地说,这些行为准则共计有七条,分别是清静无为;质朴;少欲知足;不争;守柔处下;知止;慈而不害。
第一,清静无为。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清静无为的,然而在后来的生活中却为物欲所染,以至于本性被遮蔽不显。人们如果想要复归本性的话,就必须要克服后天的智巧奸诈,回归宁静与无为。具体方法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如果能够做到以无为处事,就能收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第二,质朴。真正的得道之人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看起来可能会有些迂腐,但这也正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得道之人死守善道,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在红尘俗世里随波逐流。如果有所追求的话,他们也只是向往简单真诚的生活,“为腹不为目”。在他们看来,只有最朴素的东西才是最接近大道的,也最能让人自在快活。
第三,少欲知足。在老子看来,人类的一切的行为,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却被严重扭曲。因此,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为了避免人们被欲望所奴役,老子提出了少欲知足的生存理念。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不会被欲望带进危险的深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满足最本质的需求即可,而不应有其他附加的华而不实的追求。
第四,不争。老子认为在诸多的欲望之中,贪欲是最为严重的,其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也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老子提出了其“不争”的命题。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老子认为在众多的事物之中,只有水的德性最接近于道。它总是处在最低,最脏,人们最厌恶的地方。它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更不会争名夺利。所以做人要有如水一般的德性。正是因为没有要争的心态,天下所有的人才都不能与其相争,所有的事也都能“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七十三章)。
第五,守柔处下。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复赞扬水德。水的特点是柔弱处下,它的功能却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水的至柔与处下反而成就了它的至强与至上。
第六,知止。老子一直都是用相对的态度来看问题,所以他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为所当为,但更重要的是要适可而止。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十五章)。“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坏的会变好,好的也会变坏。惟有知时、“知止”的人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不造作、不妄为,发挥出生命无限的潜能。
第七,慈而不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老子看来,只有不因私欲而减损道德,且能怀一颗善心利益天下的人,才能最终行有所成。
三、老子思想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依据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该《决定》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时说:“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而老子思想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也必将在新的时代做出更多适应于当今时代的有益贡献。
四、老子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老子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许多学派也曾吸收过老子的思想,稷下道家更是直接肇端于老子。此后的魏晋玄学,以及后来佛学的中国化,无不是吸收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才得以形成。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慈,即为人民服务的仁政;俭,即“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伦理原则;不敢为天下先,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老子思想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认为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质的满足,还要不伤害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无为”思想前提下的具体政治主张。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面对新形势,我们一方面要善于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前人的经验中发掘优良的理论学说。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家学派的理论无疑是最富含生态环保理念的一种学说。老子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老子认为国家的治理与经济的发展,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啬”。“啬”即要求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爱惜精神和财物,不要无休止地过度开发资源,这是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老子还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强调在发展的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限度,不能过度利用资源,更不能拿子孙后代的资源来换取今天的经济发展。
老子思想蕴含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政治哲学,有着生生不息的持久的生命活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新的时期,新的使命,老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借着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本土先进思想高度重视的驱动力,做一个更加适合当代国情的阐发,从而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更好的贡献。(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7,P380
[2]老子哲学研究/朱晓鹏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P12
关键词:老子;哲学;社会主义文化
一、老子简介
老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一书。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特征,他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其学说对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关于老子的生平,朱晓鹏先生认为,“根据《史记》及各种史料的记载及迄今为止的考证研究表明的老子生平事迹,简要地说应该是这样的:老子,又称老聃,约生于公元前571年,约与孔子同时而年长。老子大概出生于史官世家,其家族至老子时已为没落贵族。也可能老子就出身于平民,是当时随传统的世袭社会的解体而崛起并入仕的士阶层中的一位杰出代表”。[2]
二、老子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重点体现在他的“为道观”当中。为道,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做。老子“为道观”的总的原则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个总的框架之下,老子规定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行为准则。概括地说,这些行为准则共计有七条,分别是清静无为;质朴;少欲知足;不争;守柔处下;知止;慈而不害。
第一,清静无为。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清静无为的,然而在后来的生活中却为物欲所染,以至于本性被遮蔽不显。人们如果想要复归本性的话,就必须要克服后天的智巧奸诈,回归宁静与无为。具体方法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如果能够做到以无为处事,就能收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第二,质朴。真正的得道之人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看起来可能会有些迂腐,但这也正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得道之人死守善道,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在红尘俗世里随波逐流。如果有所追求的话,他们也只是向往简单真诚的生活,“为腹不为目”。在他们看来,只有最朴素的东西才是最接近大道的,也最能让人自在快活。
第三,少欲知足。在老子看来,人类的一切的行为,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却被严重扭曲。因此,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为了避免人们被欲望所奴役,老子提出了少欲知足的生存理念。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不会被欲望带进危险的深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满足最本质的需求即可,而不应有其他附加的华而不实的追求。
第四,不争。老子认为在诸多的欲望之中,贪欲是最为严重的,其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也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老子提出了其“不争”的命题。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老子认为在众多的事物之中,只有水的德性最接近于道。它总是处在最低,最脏,人们最厌恶的地方。它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更不会争名夺利。所以做人要有如水一般的德性。正是因为没有要争的心态,天下所有的人才都不能与其相争,所有的事也都能“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七十三章)。
第五,守柔处下。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复赞扬水德。水的特点是柔弱处下,它的功能却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水的至柔与处下反而成就了它的至强与至上。
第六,知止。老子一直都是用相对的态度来看问题,所以他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为所当为,但更重要的是要适可而止。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十五章)。“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坏的会变好,好的也会变坏。惟有知时、“知止”的人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不造作、不妄为,发挥出生命无限的潜能。
第七,慈而不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老子看来,只有不因私欲而减损道德,且能怀一颗善心利益天下的人,才能最终行有所成。
三、老子思想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依据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该《决定》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时说:“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而老子思想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也必将在新的时代做出更多适应于当今时代的有益贡献。
四、老子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老子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许多学派也曾吸收过老子的思想,稷下道家更是直接肇端于老子。此后的魏晋玄学,以及后来佛学的中国化,无不是吸收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才得以形成。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慈,即为人民服务的仁政;俭,即“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伦理原则;不敢为天下先,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老子思想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认为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质的满足,还要不伤害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无为”思想前提下的具体政治主张。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面对新形势,我们一方面要善于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前人的经验中发掘优良的理论学说。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家学派的理论无疑是最富含生态环保理念的一种学说。老子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老子认为国家的治理与经济的发展,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啬”。“啬”即要求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爱惜精神和财物,不要无休止地过度开发资源,这是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老子还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强调在发展的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限度,不能过度利用资源,更不能拿子孙后代的资源来换取今天的经济发展。
老子思想蕴含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政治哲学,有着生生不息的持久的生命活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新的时期,新的使命,老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借着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本土先进思想高度重视的驱动力,做一个更加适合当代国情的阐发,从而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更好的贡献。(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7,P380
[2]老子哲学研究/朱晓鹏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