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2016年,上海一跃成为全国患者流入最多城市,这说明,上海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都已经具备了明显的优势。近日召开的“首届亚洲医院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上海市卫计委负责人透露,今年上海已启动“腾飞计划”,预计在三年内投入近13亿元,用于临床学科建设;未来城市还将发挥亚洲枢纽功能,促进健康服务业向着更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上海正在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上海在诊治重大疾病上的水平,也是上海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肺癌是中国第一大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占据癌症病种的首位。我国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多为晚期,年龄矫正后的五年生存率仅16.1%。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却有这样一支团队,始终为申城乃至全国百姓战斗在抗击肺癌的第一线。
癌症,“众病之王”,为患者赢得生机,除了需要手术台上的争分夺秒,更离不开诊疗的精准高效。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团队,“跑”出了肺癌诊疗的“中国速度”。
2008年,有一场“赛跑”,日本医生跑了三年,欧洲医生跑了四年,而中国医生只花了11个月就跑到了终点并设下“路标”。从此,当这类肺癌患者的生命走到这个路口,路标就会告诉他和他的医生接下来该怎么走。
这场赛跑,全国有23个研究中心参与协作,是中国医生对世界的贡献,研究的牵头人就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的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这项国际上第一次对比靶向药物与化疗作用于EGFR突变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OPTIMAL研究结果,2011年被登载于国际权威肿瘤杂志《Lancet Oncology》。
“通过OPTIMAL临床研究我们发现,针对EGFR突变的肺癌病人,靶向治疗相较化疗能够明显延长肺癌患者的寿命,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作为发表该研究成果的亚洲第一人,周彩存的名字不仅被世界同行所铭记,同时,也为世人展示了精准医疗为肺癌病患带来的生存价值。“以前很多人都说,治疗肺癌的医生最可怜,他们所结识的患者朋友都活不过1年。可是通过精准医疗,我们能够找到靶点,从而进行靶向治疗,让病人可以多活3至5年,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我们医生也因此不再‘孤单’。”
以临床研究为依托,深入解析肺癌耐药机制和最佳管理路径,也正是周彩存教授团队一直所致力的。肿瘤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肺腺癌中肿瘤基因型异质性和组织学异质性共存,丰富了肿瘤克隆进化理论,并再次体现了精准医学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
基于瘤内基因型异质性的发现,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驱动基因突变丰度可影响患者的治疗选择。通过这些研究成果,肿瘤科团队在国内建立并完善了驱动基因阳性晚期肺癌精准化治疗策略和全程管理路径。
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率先在欧美国家获批,然而当时该策略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因此,BEYOND研究应运而生。该研究同样也是由肺科医院肿瘤科团队牵头的一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它首次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可以使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总生存提高至2年以上,改变了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策略。该研究一经发表,便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并入选“2015年肿瘤学年度十大进展”。同时,基于此项研究,CFDA 批准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精准医疗的出现,让肿瘤科周彩存教授团队看见了肺癌诊疗的黎明曙光。“我们取出病人的肺病变组织做检测,当结果证实确有基因突变时,我们就给病人做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让他们服用靶向药物。那些小小的药片,不仅可以让他们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而且也简化了繁琐的治疗方式,他们甚至可以重回工作岗位,把肺癌当作慢性病来治疗。”
医院引进了亚洲首台磁导航设备,在国内率先开展电磁导航肺活检,完善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微小标本活检技术,目前已积累逾万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检测的数据,为肺癌精准医学诊疗策略的实施与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医疗的推进离不开精准发现。随着胸部CT的广泛应用,临床遇到的肺内小结节越来越多,其病因复杂、病变小,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小结节的诊治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
2017年,肿瘤科团队再次取得突破性成果:基于我国肺癌高发的现状,以上海市肺科医院为牵头单位,全国6家单位共同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合作,完成了國内首次大规模针对中国人群进行肺癌自身抗体分子谱筛查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肺癌七种自身抗体谱对于实性结节、半实性结节与磨玻璃结节都有90%以上高特异性 ,“以肺癌七种自身抗体为主的血液检查手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策略中,进而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早期肺癌,挽救更多肺癌患者生命与家庭!”周彩存教授对此信心满满。肿瘤科团队首次确认肺癌血清七种自身抗体分子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并在502例I期肺癌中再次验证了早期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填补了国内肺癌早期诊断试剂盒的空白。
2017年,肿瘤科团队在英国马斯登皇家医院访学期间,应邀在欧洲癌症协会(ECC)和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官方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其团队历时近十年创建的晚期肺癌精准化诊疗路径。对于晚期肺癌患者而言,节约诊疗环节的每一分钟,就是在有效地延长他们的生命。
肿瘤科团队,通过近十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整合全院资源,在相关科室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临床研究和大样本资源优势,率先在国内建立并完善了肺癌小标本获取方法及驱动基因快速精准检测路径,使初诊患者从入院到初步确立治疗方案的时间窗提升到4个工作日以内,而这个数据,在欧美国家则至少需要14个工作日!
上海正在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上海在诊治重大疾病上的水平,也是上海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肺癌是中国第一大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占据癌症病种的首位。我国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多为晚期,年龄矫正后的五年生存率仅16.1%。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却有这样一支团队,始终为申城乃至全国百姓战斗在抗击肺癌的第一线。
“中国速度”,为患者赢得生命和尊严
癌症,“众病之王”,为患者赢得生机,除了需要手术台上的争分夺秒,更离不开诊疗的精准高效。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团队,“跑”出了肺癌诊疗的“中国速度”。
2008年,有一场“赛跑”,日本医生跑了三年,欧洲医生跑了四年,而中国医生只花了11个月就跑到了终点并设下“路标”。从此,当这类肺癌患者的生命走到这个路口,路标就会告诉他和他的医生接下来该怎么走。
这场赛跑,全国有23个研究中心参与协作,是中国医生对世界的贡献,研究的牵头人就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的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这项国际上第一次对比靶向药物与化疗作用于EGFR突变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OPTIMAL研究结果,2011年被登载于国际权威肿瘤杂志《Lancet Oncology》。
“通过OPTIMAL临床研究我们发现,针对EGFR突变的肺癌病人,靶向治疗相较化疗能够明显延长肺癌患者的寿命,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作为发表该研究成果的亚洲第一人,周彩存的名字不仅被世界同行所铭记,同时,也为世人展示了精准医疗为肺癌病患带来的生存价值。“以前很多人都说,治疗肺癌的医生最可怜,他们所结识的患者朋友都活不过1年。可是通过精准医疗,我们能够找到靶点,从而进行靶向治疗,让病人可以多活3至5年,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我们医生也因此不再‘孤单’。”
以临床研究为依托,深入解析肺癌耐药机制和最佳管理路径,也正是周彩存教授团队一直所致力的。肿瘤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肺腺癌中肿瘤基因型异质性和组织学异质性共存,丰富了肿瘤克隆进化理论,并再次体现了精准医学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
基于瘤内基因型异质性的发现,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驱动基因突变丰度可影响患者的治疗选择。通过这些研究成果,肿瘤科团队在国内建立并完善了驱动基因阳性晚期肺癌精准化治疗策略和全程管理路径。
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率先在欧美国家获批,然而当时该策略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因此,BEYOND研究应运而生。该研究同样也是由肺科医院肿瘤科团队牵头的一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它首次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可以使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总生存提高至2年以上,改变了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策略。该研究一经发表,便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并入选“2015年肿瘤学年度十大进展”。同时,基于此项研究,CFDA 批准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精准医疗的出现,让肿瘤科周彩存教授团队看见了肺癌诊疗的黎明曙光。“我们取出病人的肺病变组织做检测,当结果证实确有基因突变时,我们就给病人做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让他们服用靶向药物。那些小小的药片,不仅可以让他们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而且也简化了繁琐的治疗方式,他们甚至可以重回工作岗位,把肺癌当作慢性病来治疗。”
医院引进了亚洲首台磁导航设备,在国内率先开展电磁导航肺活检,完善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微小标本活检技术,目前已积累逾万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检测的数据,为肺癌精准医学诊疗策略的实施与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医疗的推进离不开精准发现。随着胸部CT的广泛应用,临床遇到的肺内小结节越来越多,其病因复杂、病变小,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小结节的诊治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
2017年,肿瘤科团队再次取得突破性成果:基于我国肺癌高发的现状,以上海市肺科医院为牵头单位,全国6家单位共同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合作,完成了國内首次大规模针对中国人群进行肺癌自身抗体分子谱筛查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肺癌七种自身抗体谱对于实性结节、半实性结节与磨玻璃结节都有90%以上高特异性 ,“以肺癌七种自身抗体为主的血液检查手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策略中,进而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早期肺癌,挽救更多肺癌患者生命与家庭!”周彩存教授对此信心满满。肿瘤科团队首次确认肺癌血清七种自身抗体分子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并在502例I期肺癌中再次验证了早期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填补了国内肺癌早期诊断试剂盒的空白。
2017年,肿瘤科团队在英国马斯登皇家医院访学期间,应邀在欧洲癌症协会(ECC)和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官方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其团队历时近十年创建的晚期肺癌精准化诊疗路径。对于晚期肺癌患者而言,节约诊疗环节的每一分钟,就是在有效地延长他们的生命。
肿瘤科团队,通过近十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整合全院资源,在相关科室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临床研究和大样本资源优势,率先在国内建立并完善了肺癌小标本获取方法及驱动基因快速精准检测路径,使初诊患者从入院到初步确立治疗方案的时间窗提升到4个工作日以内,而这个数据,在欧美国家则至少需要14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