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然而专业学位规模扩张的背后其教育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分等观指导下的培养模式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具体表现为定位“同化”、内容“软化”、过程“异化”、评价“矮化”以及条件“弱化”五个方面。以分类观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向是解决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质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基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观的理论透视,形成了专业学位内外部分类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方面要关注外部分类,即在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与学术型
【基金项目】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研究”(15JZD04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然而专业学位规模扩张的背后其教育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分等观指导下的培养模式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具体表现为定位“同化”、内容“软化”、过程“异化”、评价“矮化”以及条件“弱化”五个方面。以分类观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向是解决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质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基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观的理论透视,形成了专业学位内外部分类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方面要关注外部分类,即在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与学术型
其他文献
甘肃农村青壮劳力大量流失,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高素质职业农民供给不足,各类专业人才短缺,为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建议构建激励、服务、培养三大机制,协同外引、内育、重留、善用四大举措,着力加强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和“一懂两爱”人才培养,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内生动力。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深远且重要的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通过面板设定F检验、Breusch-PaganLM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随机效应模型为最优模型,通过新的不同方法验证了最优模型的稳健性。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消费、房价与居民生活水平呈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而物价则与居民生活水平呈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对此,本文提出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数字时代赋予了社区居民数字公民的身份,拓宽了其参与社区治理、与其他主体协同协商的方式。本文通过将数字公民模型(DCM)和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型(CGC)相结合,得到一个对数字时代下的社区共同体更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根据调查所获得的374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加以检验。结果发现,数字公民意识对于社区共同体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为解释居民的社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客观上造成了工作生活地和健康生活体验地的分离。遵循“资源—技术—产业”的逻辑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架构,需要引进和掌握适宜技术。可以考虑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引进、市场购买、服务换取等路径获得适宜技术,培育发展健康产业,在遵循市场机制基础上促进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地域竞争优势。云南省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案例十分典型,该地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健康资源富集,但发展水平较低。而缺乏适宜技术恰恰是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瓶颈,建议云南省构建辅助体系,破解技术难题,成为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救助机制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救助机制主要从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等五个方面采取了防控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兜底保障作用,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研究,总结了社会救助机制在疫情防控中所取得的经验。社会救助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多主体参与,多方聚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对象上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保障水平上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注重效率,
学科专业目录作为一种知识管理的手段,其设立与调整既与知识生产的要求相关,更与其担负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密切关联。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学科专业将呈现出高度互联性,综合化、整体化成为其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基于分化的学科专业设置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其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以学科专业交叉为指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对推进科学研究路径的革命,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学术竞争与职业发展等多种压力源影响之下,博士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群体。基于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博士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且针对性的学业支持体系建设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指导、经济资助以及职业规划等领域的学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博士生的焦虑情绪,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基于博士生行动力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学业支持对博士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舒解效应,需建立在博士生自身积极行动的基础之上方能奏效。鉴于此,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并为博士生提供全面的学
了解“双一流”建设高校准硕士生在“空档期”的表现,能为准硕士生的教育服务及硕士生的培养模式改进提供实证依据。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X大学2020级准硕士生的访谈,发现准硕士生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业准备和素质提升度过“空档期”,其行为选择及结果受到自身需求、认知、学习动能以及反馈效度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研究建议,学校应加强对准硕士生学习准备的引导;导师应积极对准硕士生予以建议和指导;准硕士生应基于自我认知和环境判断做出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