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齐鲁文化既是一种杂糅的传统文化,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冯德英置身于齐鲁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他的创作代表了山东作家群的一般特点:热衷于描写故土,笔下的主人公充满人性关怀,彰显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创作观念上,他能摆脱外部环境束缚而自我省察,并遵从自己内心的判断,追求思想和理性。他也努力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不因循守旧,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富有时代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杂糅 传统 创新
冯德英是新中国成立初崛起的一位胶东作家,他的创作实践也被打上了鲜明的齐鲁文化烙印,他的小说大多以他的故乡胶东昆嵛山为背景展开叙事。他的著名小说“三花”系列《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以及《染血的土地》和《晴朗的天空》,反映了昆嵛山人民的革命和斗争生活。
冯德英的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土和人民的热爱,他的故土情结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就作家的创作而言,他的小说里喜欢大面积描写家乡风土景色,甚至不惜用家乡方言来表达。《迎春花》开篇展现的是对三面环海的胶东半岛开春万物复苏的风光;《苦菜花》开篇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昆嵛山一年四季美不胜收的风景。其次是就作品笔下的人物形象而言,冯德英在小说中也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爱,他笔下的农民可以为获取土地而勇敢地与地主做斗争,也可以在解放军的带领下拿到了地契而开心得老泪纵横,激动不已。
冯德英在小说中塑造的正面人物大都是符合齐鲁文化传统道德形象的。“儒家强调以情生理,情理合一的伦理道德,成为齐鲁文化精神传统的显现特征。”①《苦菜花》中的母亲坚忍善良、勤劳慈爱、任劳任怨,同时又具备英勇反抗敌人压迫、积极配合并支持党展开抵抗斗争的坚定自觉性;赵兴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怒斥敌人,慷慨就义。《迎春花》中的山河村指导员曹振德是一位忠党爱民的基层干部,他心系胶东地区的父老乡亲;江水山是一名受过重伤并复员的军人,他坚决履行自己的职责,遵从党的决定,他身残志坚,在农村用自己的一只手担负起全部的农业劳动。《山菊花》中于世章被反动派严刑拷打依然不屈不挠,最后被活活烧死。这些人物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怀有最单纯而又最真挚的热爱,他们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在敌人的刀枪下妥协而苟且偷生。在今天看来,冯德英的红色经典小说仍具有现实意义,读者穿梭在文字之海里,将自己置身于革命先辈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虽隔岸观火,总不免荡涤心扉。
冯德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客观、深刻的,他的小说创作保持了一种难得的清醒和冷静。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了《染血的土地》和《晴朗的天空》两部小说。“在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在现实与政治形势的要求这二者之间的尖锐冲突中,他只好对‘特殊的历史’保持沉默,绝不违心地去为其唱赞歌。多少年之后,当政治气氛和社会环境宽松之时,他充满感情地诉说出自己当时的困惑和思考:‘是的,一支笔’有时是可以保持沉默的,可是一颗心在现实面前却是无法冷静的……”②这两部小说可以看成是他写的一部长篇的上下卷,小说在表现人们过上安定生活、满怀憧憬,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儿建设国家的同时,也描写了人们在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迷惑。小说《苦菜花》中对男女之情就有一种很大胆的超越:“开明”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姐杏莉和贫民子弟德强之间朦胧而单纯的好感;小学校长、汪伪政权间谍王柬芝的老婆和王长工之间的爱恋和结合。这种打破出身界限的感情既显示了作者冯德英对人性、人情的洞察,也体现了作者一种可贵的写作立场和姿态。
“山东作家,向来以写农村、写农民而见长,以写战争、写战士而著称……人们惯常认为山东作家是偏于‘保守’的,这种观点似不够公允和确切,如果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较深这个意义上说,则是不无道理的……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不少山东作家观念的嬗变,他们的新思维在创作中开始萌生,增强着对傳统文化的批判,呼唤着生命意识和健康感情,寻找重铸民族灵魂的途径。”③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验,冯德英出名的小说作品都集中在写农村和战斗领域。但冯德英也把写作的触角伸向其他领域,写出了反映时代的一些作品。可惜这些短篇相比长篇创作而言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不过,他的这些新实践以及对他人改编自己的作品所持的肯定姿态,有人概括为一句话:花开到今当随时尚。
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和潜移默化的,冯德英受到齐鲁文化的沾溉和滋养,自20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于23岁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苦菜花》,之后笔耕不辍,勤奋写作,显示了冯德英文学创作的才华。他的创作为后来的文学工作者树立了典范,后来者继续追随他的脚步在文学之路上不懈探索和追求。
注释:
①陈玉华、王世涛:《论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胡卫蘅、杨政:《论冯德英创作的文化意识》,《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
③冯德英:《山东作家小说集?前言》,华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作者简介:孙硕,男,山东临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七班学生,研究方向:现代文学)(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关键词:杂糅 传统 创新
冯德英是新中国成立初崛起的一位胶东作家,他的创作实践也被打上了鲜明的齐鲁文化烙印,他的小说大多以他的故乡胶东昆嵛山为背景展开叙事。他的著名小说“三花”系列《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以及《染血的土地》和《晴朗的天空》,反映了昆嵛山人民的革命和斗争生活。
冯德英的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土和人民的热爱,他的故土情结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就作家的创作而言,他的小说里喜欢大面积描写家乡风土景色,甚至不惜用家乡方言来表达。《迎春花》开篇展现的是对三面环海的胶东半岛开春万物复苏的风光;《苦菜花》开篇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昆嵛山一年四季美不胜收的风景。其次是就作品笔下的人物形象而言,冯德英在小说中也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爱,他笔下的农民可以为获取土地而勇敢地与地主做斗争,也可以在解放军的带领下拿到了地契而开心得老泪纵横,激动不已。
冯德英在小说中塑造的正面人物大都是符合齐鲁文化传统道德形象的。“儒家强调以情生理,情理合一的伦理道德,成为齐鲁文化精神传统的显现特征。”①《苦菜花》中的母亲坚忍善良、勤劳慈爱、任劳任怨,同时又具备英勇反抗敌人压迫、积极配合并支持党展开抵抗斗争的坚定自觉性;赵兴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怒斥敌人,慷慨就义。《迎春花》中的山河村指导员曹振德是一位忠党爱民的基层干部,他心系胶东地区的父老乡亲;江水山是一名受过重伤并复员的军人,他坚决履行自己的职责,遵从党的决定,他身残志坚,在农村用自己的一只手担负起全部的农业劳动。《山菊花》中于世章被反动派严刑拷打依然不屈不挠,最后被活活烧死。这些人物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怀有最单纯而又最真挚的热爱,他们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在敌人的刀枪下妥协而苟且偷生。在今天看来,冯德英的红色经典小说仍具有现实意义,读者穿梭在文字之海里,将自己置身于革命先辈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虽隔岸观火,总不免荡涤心扉。
冯德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客观、深刻的,他的小说创作保持了一种难得的清醒和冷静。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了《染血的土地》和《晴朗的天空》两部小说。“在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在现实与政治形势的要求这二者之间的尖锐冲突中,他只好对‘特殊的历史’保持沉默,绝不违心地去为其唱赞歌。多少年之后,当政治气氛和社会环境宽松之时,他充满感情地诉说出自己当时的困惑和思考:‘是的,一支笔’有时是可以保持沉默的,可是一颗心在现实面前却是无法冷静的……”②这两部小说可以看成是他写的一部长篇的上下卷,小说在表现人们过上安定生活、满怀憧憬,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儿建设国家的同时,也描写了人们在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迷惑。小说《苦菜花》中对男女之情就有一种很大胆的超越:“开明”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姐杏莉和贫民子弟德强之间朦胧而单纯的好感;小学校长、汪伪政权间谍王柬芝的老婆和王长工之间的爱恋和结合。这种打破出身界限的感情既显示了作者冯德英对人性、人情的洞察,也体现了作者一种可贵的写作立场和姿态。
“山东作家,向来以写农村、写农民而见长,以写战争、写战士而著称……人们惯常认为山东作家是偏于‘保守’的,这种观点似不够公允和确切,如果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较深这个意义上说,则是不无道理的……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不少山东作家观念的嬗变,他们的新思维在创作中开始萌生,增强着对傳统文化的批判,呼唤着生命意识和健康感情,寻找重铸民族灵魂的途径。”③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验,冯德英出名的小说作品都集中在写农村和战斗领域。但冯德英也把写作的触角伸向其他领域,写出了反映时代的一些作品。可惜这些短篇相比长篇创作而言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不过,他的这些新实践以及对他人改编自己的作品所持的肯定姿态,有人概括为一句话:花开到今当随时尚。
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和潜移默化的,冯德英受到齐鲁文化的沾溉和滋养,自20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于23岁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苦菜花》,之后笔耕不辍,勤奋写作,显示了冯德英文学创作的才华。他的创作为后来的文学工作者树立了典范,后来者继续追随他的脚步在文学之路上不懈探索和追求。
注释:
①陈玉华、王世涛:《论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胡卫蘅、杨政:《论冯德英创作的文化意识》,《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
③冯德英:《山东作家小说集?前言》,华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作者简介:孙硕,男,山东临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七班学生,研究方向:现代文学)(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