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条时空隧道,让世人去比较,去缅怀。
跨越时空搜索,我们生怕挂一漏万。或许经历、了解那些宝贵的历史后。才让我们懂得城市曾经或正在发生的點点滴滴,日后都是沧桑巨变。
延安,革命的圣火燎原天路,珠穆朗玛的高度点燃了奥林匹克的热情,“北京欢迎你”唱响神州大地。延安变绿了,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拉萨通火车了,牦牛下了高原;北京奥运成功了,如今全世界的人都在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80年代有个地方叫深圳,落败的中英街成就了“深圳奇迹”,小渔村一跃成了世界瞩目的大都市;90年代还有个地方叫浦东,对岸灯火辉煌,此岸杂草丛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浦东有了今天中国金融龙头老大的地位;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空客A380。落户天津。新的工业区即将在中国北方崛起……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在海峡的那边。大陆在海峡的对岸,曾经翘首期盼,如今两地三通,台湾内地骨肉亲情割不断;来自北京的黎明在电影《甜蜜蜜》中把一个黎小军刻画的入木三分,香港曾承载太多内地人的梦想;对于澳门,也许有些陌生,但通过两地少年间的书信。让我们懂得离别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华情谊。
本期策划,我们特意选出九座有代表性的城市。展示风华正茂的祖国。当然还有那永不褪色的记忆。
翠绿延安
关键词:由“黄”到“绿”。
抵达延安时,恰巧纷纷扬扬地飘着小雨。
从大巴车窗观望一座红色之城——立交桥、高层百货大楼、量贩式KTV……延安城市建设已初具模样。
这座在2008年接待游客7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几乎占到全市生产总值20%的城市,城市环境与人们印象中的旅游城市——三亚、桂林、昆明……还是存在差距。
傍晚,年过六句的孙大爷搬了个小板凳。坐在街边的药店门口,纳凉看风景。“哪里有风景?”。孙大爷一拍大腿。站起来。往对面指去。“巍巍宝塔山,多少树?”往后转身,“凤凰山,绿不?…好着呢,清凉山上的树,还有我种的好几棵。”
土生土长在延安的孙大爷,对现在的延安城市很满足。“七八年前,下雨刮风,空中都是山上的黄沙。现在,山上都是树。难免地上落下一些泥沙。好多了哩。”
在延安的各大街道广告栏上,仍旧能看到“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的大幅宣传。
响应号召。住在清凉山脚下的孙大爷说,他在自家不远处种了5棵刺槐树。在宝塔山。义务讲解员——四年级小学生万格妤。指着山腰上一大片常青树,说其中有她种的一小棵。截止到2008年,延安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2.9%提高到57.9%。
路过露着黄色河床的延河时,接送我们的司机满怀欣喜地说:“水位线又下降了”。水位下降。证明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截止到2008年,延安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7%。而年降雨量却由“十五”期间的492毫米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500毫米以上。
实质上,当今的延安。与当年“一场老黄风,从春刮到冬”、“山连山来峁连峁。三山五岭不见苗”的描述完全不一样了。满是泥泞的街道,细看其实只有雨后留下的泥浆,却没有空瓶、废纸等垃圾。
延安,正经历着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笔者对延安的印象,也在实现着由“黄”到“绿”的转身。
夜晚,延安市又迎来了一场风雨。住在背靠凤凰山的“延安宾馆”,同屋的中青报记者突然感慨地说:“这里风吹过。还能听到树叶拥挤的沙沙声。”
奥运的日子
关键词:变化不止于奥运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8:30,T3航站楼入港口将近一个小时的焦急等待。终于,我的服务对象Larry Romany先生大腹便便地走来。“我迷路了。我的天,这里实在太大了!”大多数初见T3航站楼的外国人都会晕头转向。这就像一个多世纪以前。当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路斯从欧洲到达美国纽约港。走下蒸汽轮船时啧啧称奇的感觉。正如《纽约时报》描述的那样:“他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航站楼所展现出的恢宏气势。更有一种无法忽视的强烈感觉,那就是:跨过这个门户,他们将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迅猛发展变化的崭新中国……”
这天下午,在菖蒲河的红墙下。Larry的医生朋友、曾留学北京的DougIas先生以“老北京”的姿态说起了他灰褐色的眼眸中30年前的北京,说起他在这里的第一辆叫“飞鸽”的自行车,说起他和同学们朝八晚五地加入“全民自行车公路赛”的热流之中,兴奋地追逐偶尔擦肩而过的面包状公共汽车。长安街在他的记忆里是每日上学的必经之路。是举世闻名的“红色一条街”。
如今长安街在国人心中不仅是一系列前卫时尚、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符号,是政治、经济、文化簇拥下的“神州第一街”,更是一条衔接中国发展片段的路,是见证我们科技崛起、观念变迁、牵手世界的发展动脉。而她不只是北京的,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当然也属于像DougIas那样的“老北京”。
从天坛由靛蓝色勾勒的方圆里出发,邂逅前门口的老北京炸酱面馆,环顾天安门广场上的昨天与今天。在紫禁城巍峨的阴影下细数错落、绚丽的琉璃瓦,划过太液池上漂浮的绿树红墙的倒影……再次打量这条被我重新规划因而并不那么规矩的“中轴”时。古都千年的记忆正缓缓延伸,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成为中轴线新的端点: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最大的城市绿化景观、最长的地下交通环廊、世界最开阔的步行广场,这些铿锵的“之最”使传统的中轴线从一条承载民族智慧的历史纵深之路延展为一条寻梦、圆梦的奥运之路、一条现代化的城市之路。
奥运正走远,我们留下的不只是水波环绕的“巨蛋”形国家大剧院、倾斜交错的中央电视台新址、钢架盘曲的“鸟巢”、膜结构包裹的“水立方”……这些新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流淌在北京骨髓里的改变,是历经数十年发展、近千年传承后对未来最殷切的期盼。
北京在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为奥运,也不会止于奥运。
青藏线上“探戈拉萨”
关键词:阳光下的时尚
西藏一离天最近。拉萨——圣洁天梯。2007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天路不再遥远。
没有去过拉萨的人。总认为它很原始,很落后;到过拉萨的人都说,其实拉萨很时尚。对于我来说,曾经很固执地以为拉萨的世界只有雪山的白色。后来我看到一段描写拉萨最美的文字:“拉萨最不少的就是大把的时间和阳光,因此经常可以看见穿着阔腿麻布裤子,一脸无邪的姑娘靠在大昭寺前的墙角下晒太阳,一晒就是一下午,这群人称之为‘拉萨晒一族’。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拉萨,带来了外面时髦的东西,比如洋快餐,比如布达拉宫前举行的‘世界精英模特大 赛中国区决赛’。拉萨街头,野性十足的‘丰田4500’一辆接着一辆;头缠‘英雄结’、戴着‘雷朋’眼镜的康巴汉子从你身边走过;画着大烟熏妆的藏族女孩风情万种。但是这些还远远不能构成拉萨这座城市的魅力。拉萨是这样一座城市,时尚但不媚俗,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们踩着石板路走街串巷,绘制着各自心中的时尚地图: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现实与神秘,带点理想主义的混搭。拉萨的时尚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你很难说清楚,却一直被它吸引。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来到这里,只因为这里是拉萨!”
拉萨的漂亮是许多内地人都难以想象的。
其实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拉萨仍然没有形成城市的雏形,城镇建设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民主改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城镇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4年,在布达拉宫前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广场。取名“布达拉广场”。城内笔直的大道宽阔而美丽,到处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萨的漂亮与现代,绝不亚于内地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除了这些漂亮的现代建筑外,拉萨人的生活也绝不输于内地。据说,拉萨人均手机拥有量是全国第一,而且款式绝对时尚新颖。由于拉萨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比内地要高,人们又都有追求时尚的天性。因此每一款新手机上市,拉萨人基本上很快就会握在手中了。拉萨街头的轿车大多也是高档豪华的,西藏人对此的普遍解释是:西藏的路况极差,而且空气中的含氧量低,只能用高档豪华、排气量大的车才能与之相适应。
拉萨除了有喧嚣的一面。也有宁静、神秘的一面。如果我们撇开城市的浮躁,静下心来,认真看看矗立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罗布林卡以及拉萨城周围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再随手持转经筒的信众们逛逛八廓街。体味一下那些叩着等身头长来拉萨朝圣的虔诚信徒们的心境,嗅一嗅大昭寺前煨桑的香炉冒出的袅袅青烟,看一看长明的酥油灯,你就会发现拉萨的另一面,而这一面。才是拉萨乃至全西藏之所以撩人心扉的关键所在。
后时代中英街
关键词:衰败与崛起
沙头角的中英街,曾是深圳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后,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
1979年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紧挨香港的中英街很快以其免税的价格优势成为全国闻名的“购物天堂”。当时流传着“不到中英街,枉到深圳游”的说法。这条250米长的小街时常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
一位在中英街做服装生意的店主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们就举家进驻中英街,当时正是中英街最为辉煌的时候,以前每天的游客从街头排到街尾,整条街密密麻麻都是。当时,到他商铺购买商品的游客还要分批进店,游客购买欲很强,很少有人讨价还价。可现在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每个月连商铺租金都赚不回。当问到他是否会离开中英街时。朱先生说,他把家都安在了中英街,小孩也在中英街读书。想离开也不是一件易事。
内地与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光怪陆离的多彩世界也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不断展现在了国人的视野之中。这条蕴含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辉煌商业记忆的小街,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容颜;曾经是小渔村的深圳也建起了如香港、澳门一样的高楼大厦。成为了全国时尚潮流的领军者,香港的概念逐渐淡化,内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以商业中心来定位的中英街慢慢被淡忘,现在“中英街”已经从以商业功能为主过渡到了人文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
中英街作为商业街的功能已经衰败,但是深圳却从一个不到2万人口的边陲小镇,成长为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大都市,人均GDP位居中国内地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这个并不为世人熟悉的地方成为吸引亿万中国人目光的热土。“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国有土地拍卖……一个个惊世骇俗的大胆尝试,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掀起更加汹涌澎湃的波涛,也使深圳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吃螃蟹者”。
仅仅30年的时间,深圳创造了无数奇迹。蛇口的开山炮声似乎依旧在耳边轰鸣;缔造深圳“速度”的誓言犹在;总设计师构筑的宏伟蓝图和谈笑风生的情景依旧被每个人刻骨铭记。深圳的历史。就是改革开放一部浓缩的编年史。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大门”的开启,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不平坦但又光辉灿烂的大道,中国社会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巨大的变化,深圳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城市。
就像易中天说的那样:“当你站在深南中路蔡屋围人行天桥上,一面是高耸的地王大厦。一面是大幅的小平画像,你也会真切地感到自己是在深圳。”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是榜样和骄傲,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的崛起,祖国的腾飞。
21世纪的华尔街
关键词:东方华尔街
浦东陆家嘴,现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和改革开放的象征。
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当时的陆家嘴在浦西看来是乡下地方,上海有句老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便是最真实的写照。那时陆家嘴有许多棚户区,靠近黄浦江的一侧是码头和杂七杂八的临时居所,另一侧就是农田和坟地。
1990年,中共中央和國务院决策开发浦东,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标志着浦东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领头羊。浦东新区不仅是上海的经济发达区域。更成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窗口和形象。现在的浦东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13"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100多年前。黄浦江西岸的上海外滩。外资和中资金融机构林立。被称为“远东华尔街”。100年后。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正在接替外滩100年前的角色。凭借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央行上海总部落户、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深化、中外金融机构业务重心向浦东转移、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有利因素,陆家嘴正在打造与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 港中环对话的中央商务区,蜕变成为21世纪新的“东方华尔街”。
这片新崛起的热土。吸引着众多志向远大的商业精英们。他们西装革履,步伐匆匆。往来于高档酒店和写字楼,各国语言都应对自如,谈论的都是能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性话题。不管走到哪里都流露出成功人士的优雅气质。普通人来到陆家嘴,置身世界最顶级的区域内,都会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气息,会发现世界就在自己面前展开,没有什么不可能。这个时候,老婆孩子热炕头已然不再是幸福生活的标准,而坐在东方明珠那450米高的旋转餐厅内,品味红酒。谈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这才是适合陆家嘴的生活。
众多经典的建筑形态丰富了陆家嘴的景观,滨江大道和世纪大道彰显出一个国际化城市所特有的雍容、大气:黄浦江畔大尺度的几何形体的建筑,改变了沿江岸线低矮绵延、建筑破陋的形象,共同构成黄浦江东岸独特的天际线轮廓。让整个陆家嘴地区的建筑群体环境更趋完整,更象征着欣欣向荣的浦东——新兴的亚洲经济、金融中心,正在不断迈向发展巅峰。
上海陆家嘴的发展是中国整个90年代经济发展的缩影。与深圳一样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一个共产党诞生的地方,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走在了最前列。上海就像祖国的众多孩子中出国留学的那一个,身上流着中国传统的红色血液,却洋派十足。气质出众,这是祖国母亲最为引以为傲的。
空客到津
关键词:空客落户天津卫
2000年,美國波音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合资成立的波海航空复合材料部件有限公司落户天津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波海公司于2002年开始运营,是由美国波音公司、美国赫氏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各出资三分之一组建的,总投资为5200万美元。这是美国波音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公司。
2008年7月,波音公司又宣布增持了波海航空复合材料部件有限公司的所有权。波音还将资助这家专门从事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与内饰部件生产的合资公司扩大规模。公司随后将波海航空复合材料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天津波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新公司的成立是波音加强与中国航空工业合作并继续扩大在华业务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2006年,空客A320中国总装线项目也选址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物流加工区。天津在4个候选城市中胜出,拥有了空客在欧洲以外的唯一一条飞机总装线。
中国民航客机市场原来是波音公司的天下,空客公司则是后起之秀。在过去的10年间,空客在中国的飞机数量增长了10倍。目前,空客公司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份额为39%。空容总装厂项目落户中国。被看作是空客通过“以技术换市场”策略,与波音展开的新一轮竞争。
两家公司都选址天津滨海新区,将竞争集中在这样一个华北地区的港口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到底有什么优势,让两家世界级的公司在此地一争高下?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湾的中心和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国家在“十一五”规划启动之时,提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意在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解决全国经济发展南高北低的问题。中国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这也为波音公司与空客总装厂在天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砝码。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天津从直辖市中的二线城市一跃成为了沿海经济发展的主力。天津滨海新区区内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的企业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成为天津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在经济建设中,天津实行了“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这“三层联动”的发展思路。天津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进着。滨海新区的发展也大力带动着环渤海经济区的繁荣。同时,勤劳的天津人也正在把天津逐渐建设成一个美丽而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从“阿灿”到“港灿”
关键词:阿灿,港灿。阿灿米
如果说有一种标准,可以让我们站在香港,看出内地的巨大时代变迁,那最直接的方式可能就是语言的变化。
1979年,一部名为《网中人》的电视剧在香港热播,剧中廖伟雄饰演一名从大陆到香港谋生的男青年,名字叫“阿灿”。随着《网中人》在香港的热播,“阿灿”成为那个年代香港人称呼内地人的代名词,用来形容那些憨厚、封闭、没见过大世面的内地人。那个时候,香港人还用“表叔”、“大陆仔”、“大圈仔”来称呼内地人。
如果您对《网中人》不熟悉。那么黎明、张曼玉主演的电影《甜蜜蜜》,可以带我们走进那个年代。黎明主演的黎小军一脸茫然的从无锡踏进香港,当他犹豫地敲开亲戚的大门,说了一句普通话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原来是北方来的”。黎小军写给女朋友的信里说:“这里有很多外国人,叽里咕噜的,其实就算是中国人,我也听不懂,何况是外国人?”那个时候,不会讲粤语在香港很难混,所以。他的老板要他这个“阿灿”赶快学广东话。
八十年代,内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而香港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内地要发展,要借助港资、港商。内地人要看港片、追港星,背后有经济实力支撑的粤语火到发烧,以至于到后来,很多主持人以一口“港台腔”为荣,好像不“港台”不足以证明他的时髦,逼得国家广电总局要下文规范才行。
现在,如果你也像黎小军一样,一脚踏进香港,你一点都不用担心沟通上的问题。当你挤进铜锣湾、尖沙咀、旺角的大小商铺购物,那里的售货员都能用熟练的普通话跟你讲话,即使你跑到诸如上水、大埔等稍微偏僻的地方。依然不用担心不会粤语会有麻烦。
普通话的强势,是内地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表现。现在很多香港人到深圳、广州。到上海、北京,不仅北上消费。也北上工作、定居,就好像当年“阿灿”到香港一样。看到内地许多方面比香港更先进、更气派,竟也让见过大世面的香港人有了“乡下人进城”的感觉,加上很多香港人的普通话不灵光。回想过去,看看现在,香港人五味杂陈。竟发明出“港灿”这个词来自嘲一下。
有人说,从“阿灿”到“港灿”,是“风水轮流转”,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不这样看,这几十年来,香港和内地一直是并肩前进,内地借助香港改革开放,而当香港经济出现困难,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和“非典”来袭时,内地展现强大经济实力,让香港有惊无险度过难关。我想,人们之所以会有“风水轮流转”的错觉,只不过是内地发展更为迅速,内地与香港的差距越来越小,才让人有此一叹。
值得一提的是,《网中人》中因饰演内地青年“阿灿”而走红的 港星廖伟雄。在离开演艺圈后。竟摇身一变。到广州种起环保“阿灿米”。有人开玩笑的说:“他真的变了‘阿灿’,不过,是一位在内地工作的‘港灿’!”其实,不管是“阿灿”还是“港灿”,早就没了原先略带嘲讽或自嘲的意思,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大的祖国内地,以及“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香港。
澳门来信
关键词:10年一家亲
大约是十年前。那时“澳门回归”这个词在我眼中,还仅仅停留在电视与报纸上反复提及的语句里。我完全不了解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有着怎样的历史。只是依稀知道那个地方距离香港很近。直到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开展跟澳门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写信给他们,可以跟他们做朋友。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于是拿起笔,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似乎是介绍了一下我跟我生活的城市,又表达了想跟他们做朋友的愿望。没想到在半个月之后,我竟然收到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来自一位澳门小姑娘,与我同龄,信里用稚嫩的繁体宇介绍着她自己,她喜爱文科,讨厌数学,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也想要了解我生活的地方。于是我们成为了笔友。
虽然我在北方她在南方,我写简体字她写繁体字,但是我们依然用书信畅通无阻地交流着。在信里她跟我说澳门有个大三巴牌坊,本来是一间宏伟的教堂。后来发生了大火灾,现在只剩下孤孤单单的一个三角形的头;求神拜佛要去观音庙、妈阁庙、莲峰庙,还有天主教的主教山等等。她还告诉我,在他们使用的繁体字系统里,写专有名词的时候下面都要划上下划线。例如:中国、美国、王小明、李小红,以表现这个词的重要性,称之为“尊名号”。当然我们也聊到过当时喜欢的明星。那个时候随着《流星花园》的播出,大街小巷都刮起过一阵F4风潮,我们俩有共同的偶像仔仔。她给我寄过仔仔的贴纸。我们也在信里讨论过F4那支新拍的广告。有的时候很怀念那段日子,我们毫无保留地聊着自己喜欢的、讨厌的事,仿佛我们之间并没有相隔那么遥远,就像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单纯地讲述着自己或喜或悲的故事。
再次翻看那些信时。偶然间看到一段文字:“真希望我们能就这样一直通信下去,一直做好朋友到高中、到大学,以后我会努力考到内地的大学,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在一起玩了!”可惜那个时候美好的愿望终究没能成真。我们从1999年末开始通信。一直到2003年非典爆发,我们的信件可能是因为控制疫情的需要所以没能顺利送达,就这样渐渐失去了联络。记得她给我的最后一封信里还关切地询问了我们这里的疫情状况,她说澳门暂时还没有病例,不过香港闹得很厉害,希望我能保护好自己,不要被非典侵袭。之后便再也没有收到过她的来信了。这不到4年的通信时间,我们的信件也积攒了厚厚一叠。一晃10年过去了,我们都在各自生活的地方慢慢长大,我偶尔会想念她,却因为懒惰没再提笔给她写过信,只是在心里默默祝愿她一切安好。偶尔想起远方还有这样一个朋友,心里也会暖暖的。不知她现在怎么样,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见到她,我会告诉她其实我一直很珍惜我们之间这段最美好最纯真的友谊。
两座城一个家
关键词:隔海相望长相思
两座城,一南一北。台北,一座岛屿里的全部梦想,降落的跑道才够宽;北京。整片人海中的点滴往事,细数的足迹才夠长。
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每每有人问:“你怎么会到大陆来?”让人听起来。好像台湾人到大陆生活,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我反而觉得这个问题怪怪的。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早把自己当成了北京人,毕竟,北京人本身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无非是生活在这里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所谓“外地人”,若干年之后,或几代之后,就是道地的“北京人”了。
记得前几年大陆某杂志有一期关于城市的调查。结果是香港位列大陆人心目中最向往的城市,台北是大陆人心目中最神秘的城市。我想这或许是两岸分开的太久而生发出来的神秘感。或许对一个城市的喜爱更多的是因为把自己的愿望、心境、记忆和情感都融入了那个城市,城市便是特殊的记忆。就像台北和北京之于我。一个出生地,一个成长地。
台北、北京都有我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地方。从人的态度、城市的发展、四季的天气。以至到常看的电视新闻。但无论如何,无法否认,在北京生活的人们早已进入全球化大都会的感觉,这与生活在台湾的台北人在感觉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距离与差距。若说台北与北京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鲜明的核心价值与生活方式的差异,但却没有影响两个城市追求一致的生活方式。
记得去年北京奥运会时,很多在台湾的好朋友赶来北京看奥运,当时一个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1949年,两岸隔绝前夕某晚,一艘从上海开往台湾基隆的客船“太平号”,因严重超载又违规夜航,没有开航行灯的“太平号”在舟山群岛撞上了从基隆出发载着煤和木材的“建元轮”。当时“太平号”上搭乘着近10∞名旅客。最终只救起30多人,其他的人和物都随着“太平号”沉入海底。那时正值国民党退居台湾,“太平号”成为上海、基隆间最后的船班,船上的旅客不乏党政要员、富商名流,他们携老扶幼,带着全副家当,却命丧海底,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60年后的今天。两岸空运直航、通邮、海上直航都已经实现。北京飞到台北不过3个多小时,而这3个多小时的航程却走了60年。想想60年对历史来说不过沧海一粟,而对人来说则是一生的等待,所幸60年隔海相望不相通,终成记忆。这60年的轨迹风雨苍黄。也留下更多使人沉吟的注记。记得曾任国务院台湾办公室的陈云林先生讲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如今这月照在走过大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人身上,更显得格外温馨。对两岸亦是如此。
跨越时空搜索,我们生怕挂一漏万。或许经历、了解那些宝贵的历史后。才让我们懂得城市曾经或正在发生的點点滴滴,日后都是沧桑巨变。
延安,革命的圣火燎原天路,珠穆朗玛的高度点燃了奥林匹克的热情,“北京欢迎你”唱响神州大地。延安变绿了,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拉萨通火车了,牦牛下了高原;北京奥运成功了,如今全世界的人都在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80年代有个地方叫深圳,落败的中英街成就了“深圳奇迹”,小渔村一跃成了世界瞩目的大都市;90年代还有个地方叫浦东,对岸灯火辉煌,此岸杂草丛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浦东有了今天中国金融龙头老大的地位;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空客A380。落户天津。新的工业区即将在中国北方崛起……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在海峡的那边。大陆在海峡的对岸,曾经翘首期盼,如今两地三通,台湾内地骨肉亲情割不断;来自北京的黎明在电影《甜蜜蜜》中把一个黎小军刻画的入木三分,香港曾承载太多内地人的梦想;对于澳门,也许有些陌生,但通过两地少年间的书信。让我们懂得离别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华情谊。
本期策划,我们特意选出九座有代表性的城市。展示风华正茂的祖国。当然还有那永不褪色的记忆。
翠绿延安
关键词:由“黄”到“绿”。
抵达延安时,恰巧纷纷扬扬地飘着小雨。
从大巴车窗观望一座红色之城——立交桥、高层百货大楼、量贩式KTV……延安城市建设已初具模样。
这座在2008年接待游客7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几乎占到全市生产总值20%的城市,城市环境与人们印象中的旅游城市——三亚、桂林、昆明……还是存在差距。
傍晚,年过六句的孙大爷搬了个小板凳。坐在街边的药店门口,纳凉看风景。“哪里有风景?”。孙大爷一拍大腿。站起来。往对面指去。“巍巍宝塔山,多少树?”往后转身,“凤凰山,绿不?…好着呢,清凉山上的树,还有我种的好几棵。”
土生土长在延安的孙大爷,对现在的延安城市很满足。“七八年前,下雨刮风,空中都是山上的黄沙。现在,山上都是树。难免地上落下一些泥沙。好多了哩。”
在延安的各大街道广告栏上,仍旧能看到“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的大幅宣传。
响应号召。住在清凉山脚下的孙大爷说,他在自家不远处种了5棵刺槐树。在宝塔山。义务讲解员——四年级小学生万格妤。指着山腰上一大片常青树,说其中有她种的一小棵。截止到2008年,延安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2.9%提高到57.9%。
路过露着黄色河床的延河时,接送我们的司机满怀欣喜地说:“水位线又下降了”。水位下降。证明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截止到2008年,延安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7%。而年降雨量却由“十五”期间的492毫米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500毫米以上。
实质上,当今的延安。与当年“一场老黄风,从春刮到冬”、“山连山来峁连峁。三山五岭不见苗”的描述完全不一样了。满是泥泞的街道,细看其实只有雨后留下的泥浆,却没有空瓶、废纸等垃圾。
延安,正经历着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笔者对延安的印象,也在实现着由“黄”到“绿”的转身。
夜晚,延安市又迎来了一场风雨。住在背靠凤凰山的“延安宾馆”,同屋的中青报记者突然感慨地说:“这里风吹过。还能听到树叶拥挤的沙沙声。”
奥运的日子
关键词:变化不止于奥运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8:30,T3航站楼入港口将近一个小时的焦急等待。终于,我的服务对象Larry Romany先生大腹便便地走来。“我迷路了。我的天,这里实在太大了!”大多数初见T3航站楼的外国人都会晕头转向。这就像一个多世纪以前。当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路斯从欧洲到达美国纽约港。走下蒸汽轮船时啧啧称奇的感觉。正如《纽约时报》描述的那样:“他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航站楼所展现出的恢宏气势。更有一种无法忽视的强烈感觉,那就是:跨过这个门户,他们将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迅猛发展变化的崭新中国……”
这天下午,在菖蒲河的红墙下。Larry的医生朋友、曾留学北京的DougIas先生以“老北京”的姿态说起了他灰褐色的眼眸中30年前的北京,说起他在这里的第一辆叫“飞鸽”的自行车,说起他和同学们朝八晚五地加入“全民自行车公路赛”的热流之中,兴奋地追逐偶尔擦肩而过的面包状公共汽车。长安街在他的记忆里是每日上学的必经之路。是举世闻名的“红色一条街”。
如今长安街在国人心中不仅是一系列前卫时尚、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符号,是政治、经济、文化簇拥下的“神州第一街”,更是一条衔接中国发展片段的路,是见证我们科技崛起、观念变迁、牵手世界的发展动脉。而她不只是北京的,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当然也属于像DougIas那样的“老北京”。
从天坛由靛蓝色勾勒的方圆里出发,邂逅前门口的老北京炸酱面馆,环顾天安门广场上的昨天与今天。在紫禁城巍峨的阴影下细数错落、绚丽的琉璃瓦,划过太液池上漂浮的绿树红墙的倒影……再次打量这条被我重新规划因而并不那么规矩的“中轴”时。古都千年的记忆正缓缓延伸,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成为中轴线新的端点: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最大的城市绿化景观、最长的地下交通环廊、世界最开阔的步行广场,这些铿锵的“之最”使传统的中轴线从一条承载民族智慧的历史纵深之路延展为一条寻梦、圆梦的奥运之路、一条现代化的城市之路。
奥运正走远,我们留下的不只是水波环绕的“巨蛋”形国家大剧院、倾斜交错的中央电视台新址、钢架盘曲的“鸟巢”、膜结构包裹的“水立方”……这些新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流淌在北京骨髓里的改变,是历经数十年发展、近千年传承后对未来最殷切的期盼。
北京在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为奥运,也不会止于奥运。
青藏线上“探戈拉萨”
关键词:阳光下的时尚
西藏一离天最近。拉萨——圣洁天梯。2007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天路不再遥远。
没有去过拉萨的人。总认为它很原始,很落后;到过拉萨的人都说,其实拉萨很时尚。对于我来说,曾经很固执地以为拉萨的世界只有雪山的白色。后来我看到一段描写拉萨最美的文字:“拉萨最不少的就是大把的时间和阳光,因此经常可以看见穿着阔腿麻布裤子,一脸无邪的姑娘靠在大昭寺前的墙角下晒太阳,一晒就是一下午,这群人称之为‘拉萨晒一族’。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拉萨,带来了外面时髦的东西,比如洋快餐,比如布达拉宫前举行的‘世界精英模特大 赛中国区决赛’。拉萨街头,野性十足的‘丰田4500’一辆接着一辆;头缠‘英雄结’、戴着‘雷朋’眼镜的康巴汉子从你身边走过;画着大烟熏妆的藏族女孩风情万种。但是这些还远远不能构成拉萨这座城市的魅力。拉萨是这样一座城市,时尚但不媚俗,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们踩着石板路走街串巷,绘制着各自心中的时尚地图: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现实与神秘,带点理想主义的混搭。拉萨的时尚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你很难说清楚,却一直被它吸引。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来到这里,只因为这里是拉萨!”
拉萨的漂亮是许多内地人都难以想象的。
其实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拉萨仍然没有形成城市的雏形,城镇建设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民主改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城镇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4年,在布达拉宫前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广场。取名“布达拉广场”。城内笔直的大道宽阔而美丽,到处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萨的漂亮与现代,绝不亚于内地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除了这些漂亮的现代建筑外,拉萨人的生活也绝不输于内地。据说,拉萨人均手机拥有量是全国第一,而且款式绝对时尚新颖。由于拉萨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比内地要高,人们又都有追求时尚的天性。因此每一款新手机上市,拉萨人基本上很快就会握在手中了。拉萨街头的轿车大多也是高档豪华的,西藏人对此的普遍解释是:西藏的路况极差,而且空气中的含氧量低,只能用高档豪华、排气量大的车才能与之相适应。
拉萨除了有喧嚣的一面。也有宁静、神秘的一面。如果我们撇开城市的浮躁,静下心来,认真看看矗立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罗布林卡以及拉萨城周围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再随手持转经筒的信众们逛逛八廓街。体味一下那些叩着等身头长来拉萨朝圣的虔诚信徒们的心境,嗅一嗅大昭寺前煨桑的香炉冒出的袅袅青烟,看一看长明的酥油灯,你就会发现拉萨的另一面,而这一面。才是拉萨乃至全西藏之所以撩人心扉的关键所在。
后时代中英街
关键词:衰败与崛起
沙头角的中英街,曾是深圳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后,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
1979年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紧挨香港的中英街很快以其免税的价格优势成为全国闻名的“购物天堂”。当时流传着“不到中英街,枉到深圳游”的说法。这条250米长的小街时常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
一位在中英街做服装生意的店主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们就举家进驻中英街,当时正是中英街最为辉煌的时候,以前每天的游客从街头排到街尾,整条街密密麻麻都是。当时,到他商铺购买商品的游客还要分批进店,游客购买欲很强,很少有人讨价还价。可现在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每个月连商铺租金都赚不回。当问到他是否会离开中英街时。朱先生说,他把家都安在了中英街,小孩也在中英街读书。想离开也不是一件易事。
内地与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光怪陆离的多彩世界也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不断展现在了国人的视野之中。这条蕴含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辉煌商业记忆的小街,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容颜;曾经是小渔村的深圳也建起了如香港、澳门一样的高楼大厦。成为了全国时尚潮流的领军者,香港的概念逐渐淡化,内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以商业中心来定位的中英街慢慢被淡忘,现在“中英街”已经从以商业功能为主过渡到了人文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
中英街作为商业街的功能已经衰败,但是深圳却从一个不到2万人口的边陲小镇,成长为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大都市,人均GDP位居中国内地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这个并不为世人熟悉的地方成为吸引亿万中国人目光的热土。“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国有土地拍卖……一个个惊世骇俗的大胆尝试,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掀起更加汹涌澎湃的波涛,也使深圳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吃螃蟹者”。
仅仅30年的时间,深圳创造了无数奇迹。蛇口的开山炮声似乎依旧在耳边轰鸣;缔造深圳“速度”的誓言犹在;总设计师构筑的宏伟蓝图和谈笑风生的情景依旧被每个人刻骨铭记。深圳的历史。就是改革开放一部浓缩的编年史。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大门”的开启,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不平坦但又光辉灿烂的大道,中国社会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巨大的变化,深圳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城市。
就像易中天说的那样:“当你站在深南中路蔡屋围人行天桥上,一面是高耸的地王大厦。一面是大幅的小平画像,你也会真切地感到自己是在深圳。”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是榜样和骄傲,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的崛起,祖国的腾飞。
21世纪的华尔街
关键词:东方华尔街
浦东陆家嘴,现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和改革开放的象征。
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当时的陆家嘴在浦西看来是乡下地方,上海有句老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便是最真实的写照。那时陆家嘴有许多棚户区,靠近黄浦江的一侧是码头和杂七杂八的临时居所,另一侧就是农田和坟地。
1990年,中共中央和國务院决策开发浦东,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标志着浦东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领头羊。浦东新区不仅是上海的经济发达区域。更成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窗口和形象。现在的浦东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13"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100多年前。黄浦江西岸的上海外滩。外资和中资金融机构林立。被称为“远东华尔街”。100年后。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正在接替外滩100年前的角色。凭借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央行上海总部落户、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深化、中外金融机构业务重心向浦东转移、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有利因素,陆家嘴正在打造与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 港中环对话的中央商务区,蜕变成为21世纪新的“东方华尔街”。
这片新崛起的热土。吸引着众多志向远大的商业精英们。他们西装革履,步伐匆匆。往来于高档酒店和写字楼,各国语言都应对自如,谈论的都是能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性话题。不管走到哪里都流露出成功人士的优雅气质。普通人来到陆家嘴,置身世界最顶级的区域内,都会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气息,会发现世界就在自己面前展开,没有什么不可能。这个时候,老婆孩子热炕头已然不再是幸福生活的标准,而坐在东方明珠那450米高的旋转餐厅内,品味红酒。谈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这才是适合陆家嘴的生活。
众多经典的建筑形态丰富了陆家嘴的景观,滨江大道和世纪大道彰显出一个国际化城市所特有的雍容、大气:黄浦江畔大尺度的几何形体的建筑,改变了沿江岸线低矮绵延、建筑破陋的形象,共同构成黄浦江东岸独特的天际线轮廓。让整个陆家嘴地区的建筑群体环境更趋完整,更象征着欣欣向荣的浦东——新兴的亚洲经济、金融中心,正在不断迈向发展巅峰。
上海陆家嘴的发展是中国整个90年代经济发展的缩影。与深圳一样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一个共产党诞生的地方,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走在了最前列。上海就像祖国的众多孩子中出国留学的那一个,身上流着中国传统的红色血液,却洋派十足。气质出众,这是祖国母亲最为引以为傲的。
空客到津
关键词:空客落户天津卫
2000年,美國波音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合资成立的波海航空复合材料部件有限公司落户天津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波海公司于2002年开始运营,是由美国波音公司、美国赫氏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各出资三分之一组建的,总投资为5200万美元。这是美国波音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公司。
2008年7月,波音公司又宣布增持了波海航空复合材料部件有限公司的所有权。波音还将资助这家专门从事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与内饰部件生产的合资公司扩大规模。公司随后将波海航空复合材料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天津波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新公司的成立是波音加强与中国航空工业合作并继续扩大在华业务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2006年,空客A320中国总装线项目也选址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物流加工区。天津在4个候选城市中胜出,拥有了空客在欧洲以外的唯一一条飞机总装线。
中国民航客机市场原来是波音公司的天下,空客公司则是后起之秀。在过去的10年间,空客在中国的飞机数量增长了10倍。目前,空客公司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份额为39%。空容总装厂项目落户中国。被看作是空客通过“以技术换市场”策略,与波音展开的新一轮竞争。
两家公司都选址天津滨海新区,将竞争集中在这样一个华北地区的港口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到底有什么优势,让两家世界级的公司在此地一争高下?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湾的中心和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国家在“十一五”规划启动之时,提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意在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解决全国经济发展南高北低的问题。中国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这也为波音公司与空客总装厂在天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砝码。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天津从直辖市中的二线城市一跃成为了沿海经济发展的主力。天津滨海新区区内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的企业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成为天津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在经济建设中,天津实行了“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这“三层联动”的发展思路。天津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进着。滨海新区的发展也大力带动着环渤海经济区的繁荣。同时,勤劳的天津人也正在把天津逐渐建设成一个美丽而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从“阿灿”到“港灿”
关键词:阿灿,港灿。阿灿米
如果说有一种标准,可以让我们站在香港,看出内地的巨大时代变迁,那最直接的方式可能就是语言的变化。
1979年,一部名为《网中人》的电视剧在香港热播,剧中廖伟雄饰演一名从大陆到香港谋生的男青年,名字叫“阿灿”。随着《网中人》在香港的热播,“阿灿”成为那个年代香港人称呼内地人的代名词,用来形容那些憨厚、封闭、没见过大世面的内地人。那个时候,香港人还用“表叔”、“大陆仔”、“大圈仔”来称呼内地人。
如果您对《网中人》不熟悉。那么黎明、张曼玉主演的电影《甜蜜蜜》,可以带我们走进那个年代。黎明主演的黎小军一脸茫然的从无锡踏进香港,当他犹豫地敲开亲戚的大门,说了一句普通话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原来是北方来的”。黎小军写给女朋友的信里说:“这里有很多外国人,叽里咕噜的,其实就算是中国人,我也听不懂,何况是外国人?”那个时候,不会讲粤语在香港很难混,所以。他的老板要他这个“阿灿”赶快学广东话。
八十年代,内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而香港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内地要发展,要借助港资、港商。内地人要看港片、追港星,背后有经济实力支撑的粤语火到发烧,以至于到后来,很多主持人以一口“港台腔”为荣,好像不“港台”不足以证明他的时髦,逼得国家广电总局要下文规范才行。
现在,如果你也像黎小军一样,一脚踏进香港,你一点都不用担心沟通上的问题。当你挤进铜锣湾、尖沙咀、旺角的大小商铺购物,那里的售货员都能用熟练的普通话跟你讲话,即使你跑到诸如上水、大埔等稍微偏僻的地方。依然不用担心不会粤语会有麻烦。
普通话的强势,是内地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表现。现在很多香港人到深圳、广州。到上海、北京,不仅北上消费。也北上工作、定居,就好像当年“阿灿”到香港一样。看到内地许多方面比香港更先进、更气派,竟也让见过大世面的香港人有了“乡下人进城”的感觉,加上很多香港人的普通话不灵光。回想过去,看看现在,香港人五味杂陈。竟发明出“港灿”这个词来自嘲一下。
有人说,从“阿灿”到“港灿”,是“风水轮流转”,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不这样看,这几十年来,香港和内地一直是并肩前进,内地借助香港改革开放,而当香港经济出现困难,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和“非典”来袭时,内地展现强大经济实力,让香港有惊无险度过难关。我想,人们之所以会有“风水轮流转”的错觉,只不过是内地发展更为迅速,内地与香港的差距越来越小,才让人有此一叹。
值得一提的是,《网中人》中因饰演内地青年“阿灿”而走红的 港星廖伟雄。在离开演艺圈后。竟摇身一变。到广州种起环保“阿灿米”。有人开玩笑的说:“他真的变了‘阿灿’,不过,是一位在内地工作的‘港灿’!”其实,不管是“阿灿”还是“港灿”,早就没了原先略带嘲讽或自嘲的意思,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大的祖国内地,以及“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香港。
澳门来信
关键词:10年一家亲
大约是十年前。那时“澳门回归”这个词在我眼中,还仅仅停留在电视与报纸上反复提及的语句里。我完全不了解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有着怎样的历史。只是依稀知道那个地方距离香港很近。直到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开展跟澳门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写信给他们,可以跟他们做朋友。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于是拿起笔,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似乎是介绍了一下我跟我生活的城市,又表达了想跟他们做朋友的愿望。没想到在半个月之后,我竟然收到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来自一位澳门小姑娘,与我同龄,信里用稚嫩的繁体宇介绍着她自己,她喜爱文科,讨厌数学,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也想要了解我生活的地方。于是我们成为了笔友。
虽然我在北方她在南方,我写简体字她写繁体字,但是我们依然用书信畅通无阻地交流着。在信里她跟我说澳门有个大三巴牌坊,本来是一间宏伟的教堂。后来发生了大火灾,现在只剩下孤孤单单的一个三角形的头;求神拜佛要去观音庙、妈阁庙、莲峰庙,还有天主教的主教山等等。她还告诉我,在他们使用的繁体字系统里,写专有名词的时候下面都要划上下划线。例如:中国、美国、王小明、李小红,以表现这个词的重要性,称之为“尊名号”。当然我们也聊到过当时喜欢的明星。那个时候随着《流星花园》的播出,大街小巷都刮起过一阵F4风潮,我们俩有共同的偶像仔仔。她给我寄过仔仔的贴纸。我们也在信里讨论过F4那支新拍的广告。有的时候很怀念那段日子,我们毫无保留地聊着自己喜欢的、讨厌的事,仿佛我们之间并没有相隔那么遥远,就像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单纯地讲述着自己或喜或悲的故事。
再次翻看那些信时。偶然间看到一段文字:“真希望我们能就这样一直通信下去,一直做好朋友到高中、到大学,以后我会努力考到内地的大学,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在一起玩了!”可惜那个时候美好的愿望终究没能成真。我们从1999年末开始通信。一直到2003年非典爆发,我们的信件可能是因为控制疫情的需要所以没能顺利送达,就这样渐渐失去了联络。记得她给我的最后一封信里还关切地询问了我们这里的疫情状况,她说澳门暂时还没有病例,不过香港闹得很厉害,希望我能保护好自己,不要被非典侵袭。之后便再也没有收到过她的来信了。这不到4年的通信时间,我们的信件也积攒了厚厚一叠。一晃10年过去了,我们都在各自生活的地方慢慢长大,我偶尔会想念她,却因为懒惰没再提笔给她写过信,只是在心里默默祝愿她一切安好。偶尔想起远方还有这样一个朋友,心里也会暖暖的。不知她现在怎么样,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见到她,我会告诉她其实我一直很珍惜我们之间这段最美好最纯真的友谊。
两座城一个家
关键词:隔海相望长相思
两座城,一南一北。台北,一座岛屿里的全部梦想,降落的跑道才够宽;北京。整片人海中的点滴往事,细数的足迹才夠长。
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每每有人问:“你怎么会到大陆来?”让人听起来。好像台湾人到大陆生活,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我反而觉得这个问题怪怪的。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早把自己当成了北京人,毕竟,北京人本身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无非是生活在这里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所谓“外地人”,若干年之后,或几代之后,就是道地的“北京人”了。
记得前几年大陆某杂志有一期关于城市的调查。结果是香港位列大陆人心目中最向往的城市,台北是大陆人心目中最神秘的城市。我想这或许是两岸分开的太久而生发出来的神秘感。或许对一个城市的喜爱更多的是因为把自己的愿望、心境、记忆和情感都融入了那个城市,城市便是特殊的记忆。就像台北和北京之于我。一个出生地,一个成长地。
台北、北京都有我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地方。从人的态度、城市的发展、四季的天气。以至到常看的电视新闻。但无论如何,无法否认,在北京生活的人们早已进入全球化大都会的感觉,这与生活在台湾的台北人在感觉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距离与差距。若说台北与北京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鲜明的核心价值与生活方式的差异,但却没有影响两个城市追求一致的生活方式。
记得去年北京奥运会时,很多在台湾的好朋友赶来北京看奥运,当时一个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1949年,两岸隔绝前夕某晚,一艘从上海开往台湾基隆的客船“太平号”,因严重超载又违规夜航,没有开航行灯的“太平号”在舟山群岛撞上了从基隆出发载着煤和木材的“建元轮”。当时“太平号”上搭乘着近10∞名旅客。最终只救起30多人,其他的人和物都随着“太平号”沉入海底。那时正值国民党退居台湾,“太平号”成为上海、基隆间最后的船班,船上的旅客不乏党政要员、富商名流,他们携老扶幼,带着全副家当,却命丧海底,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60年后的今天。两岸空运直航、通邮、海上直航都已经实现。北京飞到台北不过3个多小时,而这3个多小时的航程却走了60年。想想60年对历史来说不过沧海一粟,而对人来说则是一生的等待,所幸60年隔海相望不相通,终成记忆。这60年的轨迹风雨苍黄。也留下更多使人沉吟的注记。记得曾任国务院台湾办公室的陈云林先生讲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如今这月照在走过大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人身上,更显得格外温馨。对两岸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