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启蒙,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努力落实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8,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133-0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一年级作为课程的起始年级,同时亦指出科学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学应围绕“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的主题,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在认知上得到增量的同时,还能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自然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新教师”
如果新任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没有进行反思,且不知道如何把握新课标的大概念,并未意识到从教学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切性的加工,没有把握教学黄金时间和认知冲突,也不知道“激活”课本上“静态”的内容,使教材为教师所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也缺乏团队精神,在进行备课、磨课和研讨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与团队进行沟通交流,最终也必定会对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教材没有充分理解,从而也掌握不了有效的教学方法,阻碍学生更好地展开科学课学习。
(二)“新课标”
在2017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后,重新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从目标先行、关注兴趣、科学笔记,以及发展性评价四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从通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有效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促成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等方面作经验介绍,帮助教师在低年段科学课中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科学实验课必须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一见到实验材料,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来,也不听教师的讲解和要求,或者看是在听课,其实注意力全在实验材料上。这样,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就搞不清,接下去的动手操作就是盲目的、无序的,是没有科学意义的。因此,教师给学生定好规矩,在没有弄清实验目标之前,没有教师的允许,不能随意乱动实验材料。在《橡皮泥的沉浮》实验开始时,我让学生进行“猜猜看”的小游戏,教师拿出两个铁球,一个空心,一个实心。让学生猜想这两个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再拿出一块橡皮泥、一个带盖的空瓶子、一块海绵、废纸、石子、木块,让学生猜它们分别放在水中是沉是浮。学生会有不同的预测,老师接着提出:怎样改变橡皮泥和瓶子在水中的沉浮。学生们会七嘴八舌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可以顺利地提出:用你们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利用老师给你们的材料,去验证你们的预测。再用各种办法改变橡皮泥和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看哪一小组想的办法多。在实验开始,利用游戏的娱乐性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而后设符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两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科学课的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引起情感体验。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他们学好科学课。例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学生针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看书学习,与他人合作探讨,终于清楚认识到物体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學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科学道理。
(三)加强新教育方法的创新
根据新课改中的规定,结合小学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完善科学实验课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当中去,根据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对实验中产生的一些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现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在进行课程教育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主动参加科学实验教育,有利于对知识的加深。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不论失败还是成功,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水平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懂得了要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与聪明的头脑来完成。在科学实验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亲自参与进去,使科学实验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科学实验教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中处处有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何福寿,石晓.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OL].学周刊,2019(17):30.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8,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133-0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一年级作为课程的起始年级,同时亦指出科学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学应围绕“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的主题,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在认知上得到增量的同时,还能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自然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新教师”
如果新任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没有进行反思,且不知道如何把握新课标的大概念,并未意识到从教学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切性的加工,没有把握教学黄金时间和认知冲突,也不知道“激活”课本上“静态”的内容,使教材为教师所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也缺乏团队精神,在进行备课、磨课和研讨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与团队进行沟通交流,最终也必定会对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教材没有充分理解,从而也掌握不了有效的教学方法,阻碍学生更好地展开科学课学习。
(二)“新课标”
在2017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后,重新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从目标先行、关注兴趣、科学笔记,以及发展性评价四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从通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有效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促成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等方面作经验介绍,帮助教师在低年段科学课中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科学实验课必须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一见到实验材料,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来,也不听教师的讲解和要求,或者看是在听课,其实注意力全在实验材料上。这样,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就搞不清,接下去的动手操作就是盲目的、无序的,是没有科学意义的。因此,教师给学生定好规矩,在没有弄清实验目标之前,没有教师的允许,不能随意乱动实验材料。在《橡皮泥的沉浮》实验开始时,我让学生进行“猜猜看”的小游戏,教师拿出两个铁球,一个空心,一个实心。让学生猜想这两个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再拿出一块橡皮泥、一个带盖的空瓶子、一块海绵、废纸、石子、木块,让学生猜它们分别放在水中是沉是浮。学生会有不同的预测,老师接着提出:怎样改变橡皮泥和瓶子在水中的沉浮。学生们会七嘴八舌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可以顺利地提出:用你们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利用老师给你们的材料,去验证你们的预测。再用各种办法改变橡皮泥和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看哪一小组想的办法多。在实验开始,利用游戏的娱乐性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而后设符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两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科学课的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引起情感体验。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他们学好科学课。例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学生针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看书学习,与他人合作探讨,终于清楚认识到物体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學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科学道理。
(三)加强新教育方法的创新
根据新课改中的规定,结合小学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完善科学实验课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当中去,根据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对实验中产生的一些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现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在进行课程教育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主动参加科学实验教育,有利于对知识的加深。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不论失败还是成功,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水平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懂得了要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与聪明的头脑来完成。在科学实验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亲自参与进去,使科学实验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科学实验教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中处处有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何福寿,石晓.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OL].学周刊,2019(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