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全球问题”之一,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列出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成为了中国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生态问题研究的先驱,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他们就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理应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对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经济发展;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产生前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当时生态环境日渐受到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威胁,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诞生的标志是《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深入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自然于社会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主张社会半革与生态革命相结合,“红色”政治与了“绿色”文明相结合;强调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解放的重要前提。于此同时,恩格斯利用在英国经商的便利条件,于1882年11月至1844年8月,深入到英国产业革命的“摇篮”和工业化城市的样板——曼彻斯特,对当时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和工人生存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这次调查活动的结晶就是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例如,他在文中指出:“在曼彻斯特的郊区,总是把一切工厂的煤烟都吹到这方面来(而这种煤烟确实是不少的!),光让工人去吸这些煤烟!”① “在曼彻斯特牛津路西南的小爱尔兰工人贫民窟中,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业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在这样难以想象的肮脏恶臭的环境中,在这种似乎是被毒化了的空气中,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②恩格斯也注意到,在曼彻斯特周围的工业城市和工人生活区,“高高地堆积在这些死水洼之间的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散发出臭味来污染四周的空气。”③还认识到工厂生产的有机废物也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导致污水没有妥善处理是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等等问题。可见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恩格斯已经开始关注人生存的自然环境问题。恩格斯具体分析和论述了当时英国环境污染发生的状态、危害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研究可以说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们丰富的理论是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工业化的过程,到深刻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都丰富了生态思想,并创建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之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地建构和发展时期的观点主要是对黑格尔唯心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上建立的,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表现在1840年前后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和伊壁坞鲁自然哲学的差异》及马克思与恩格斯通信中地讨论。在《德漠克利特和伊壁坞鲁自然哲学的差异》中,首次提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即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文中马克思十分行赏伊壁鸠鲁哲学中强调的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能动性及坚定地无神论思想。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信件中说,他在研究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并且评述细胞理论和能量转化规律,指出黑格尔唯心理论错误。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件中叶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总体来说,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自然观的核心就是:自然充满偶然性。人对自然是能动的,但又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初步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本确立,主要观点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里初次系统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劳动是人的本质”等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确立,但是有点人本主义的色彩,故为人本主义自然观;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是实践的自然观。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实践的观念,也标志着自然观的成熟;第四个阶段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新世界观作了全面论述,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不可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生产,必须联合起来,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即为生产关系。就是说,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就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由此看出,深化阶段的自然观是从社会历史实践出发,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及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进而论证了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五阶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完善时期,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入手,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异化的深层原因,从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吃人制度的控诉。在批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制度的同时,提出来合理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间物质交换应遵循的原则,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开始创作《自然辩证法》。他指出撰写该著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承认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可以把包罗万象的发展过程、把自然界的所有领域,它们的全部现象贯穿和有机地联合起来。《自然辨证法》确立了自然观研究的基本内容,也体现了辩证法是科学自然观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养料。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经济永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1.它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活水源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在这样的意义上,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睿智的、成熟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新的生态理论体系,为人类关乎生存发展指明方向。
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④马克思把“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理想的必经途径。马克思并没有把人与自然的矛盾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矛盾,而是一个普遍矛盾存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是以实践为中介从孕育自己的自然中获取衣食住行基本生活自理。人类史就是一部以各种具体劳动为中介与自然发生代谢关系的自然史,只要劳动存在,就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高的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影响不大,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急剧提高,人逐渐成为自然的征服者,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恩格斯提出了资本主义时代所面临的“两大”和解,“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也认为需要“和解”来理解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这两大变革的根本措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瓦解一切私人利益。正如他在《资本论》中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例,指出个别对土地的私有权,就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是一样荒谬的。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必须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为可持续性发展创造基本条件。这也说明,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直接的关系:“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他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⑤在马克思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自然与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不同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要克服这两种矛盾,必须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生产者联合起来的公有制社会,首先实现社会的“和解”,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因此,马克思把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和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⑥
2.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倡导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乏对社会经济循环发展和自然环境再生产相结合的论述,这些思想中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着重从人类社会的某一特定形态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但重点研究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社会条件;恩格斯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从自然的历史出发,利用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从而描述无机界向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自然时,都有着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思想萌芽。
马克思在强调合理利用资源对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重要性时指出,要达到持续发展,就必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合理开发自然,深化自我生态意识,善待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论证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要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忽视自然规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使发展不可持续。由此看出,今天我们要把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控制在可再生率之下,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类可持续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同时看到:科技进步一方面使得人们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潜力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大量工业废弃物的产生。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得依靠是科学技术的提高。
3.它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会议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⑦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专题列出来加以论述,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战略调整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同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高度,表明了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心声。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论证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引发人的不平等,带来人的异化与自然的灾难。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目标: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自然和生产资料共同所有、统筹经济、民主治理、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也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才能在实现对世界的胜利的社会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朱慧芸.和谐社会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0(5).
[4]李东松,李京文.马克思生态思想基本特征及其指导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3~3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0页.
⑦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薛 君(1969-),男,甘肅会宁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经济发展;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产生前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当时生态环境日渐受到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威胁,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诞生的标志是《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深入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自然于社会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主张社会半革与生态革命相结合,“红色”政治与了“绿色”文明相结合;强调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解放的重要前提。于此同时,恩格斯利用在英国经商的便利条件,于1882年11月至1844年8月,深入到英国产业革命的“摇篮”和工业化城市的样板——曼彻斯特,对当时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和工人生存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这次调查活动的结晶就是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例如,他在文中指出:“在曼彻斯特的郊区,总是把一切工厂的煤烟都吹到这方面来(而这种煤烟确实是不少的!),光让工人去吸这些煤烟!”① “在曼彻斯特牛津路西南的小爱尔兰工人贫民窟中,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业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在这样难以想象的肮脏恶臭的环境中,在这种似乎是被毒化了的空气中,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②恩格斯也注意到,在曼彻斯特周围的工业城市和工人生活区,“高高地堆积在这些死水洼之间的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散发出臭味来污染四周的空气。”③还认识到工厂生产的有机废物也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导致污水没有妥善处理是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等等问题。可见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恩格斯已经开始关注人生存的自然环境问题。恩格斯具体分析和论述了当时英国环境污染发生的状态、危害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研究可以说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们丰富的理论是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工业化的过程,到深刻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都丰富了生态思想,并创建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之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地建构和发展时期的观点主要是对黑格尔唯心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上建立的,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表现在1840年前后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和伊壁坞鲁自然哲学的差异》及马克思与恩格斯通信中地讨论。在《德漠克利特和伊壁坞鲁自然哲学的差异》中,首次提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即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文中马克思十分行赏伊壁鸠鲁哲学中强调的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能动性及坚定地无神论思想。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信件中说,他在研究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并且评述细胞理论和能量转化规律,指出黑格尔唯心理论错误。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件中叶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总体来说,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自然观的核心就是:自然充满偶然性。人对自然是能动的,但又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初步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本确立,主要观点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里初次系统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劳动是人的本质”等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确立,但是有点人本主义的色彩,故为人本主义自然观;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是实践的自然观。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实践的观念,也标志着自然观的成熟;第四个阶段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新世界观作了全面论述,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不可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生产,必须联合起来,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即为生产关系。就是说,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就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由此看出,深化阶段的自然观是从社会历史实践出发,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及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进而论证了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五阶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完善时期,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入手,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异化的深层原因,从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吃人制度的控诉。在批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制度的同时,提出来合理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间物质交换应遵循的原则,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开始创作《自然辩证法》。他指出撰写该著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承认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可以把包罗万象的发展过程、把自然界的所有领域,它们的全部现象贯穿和有机地联合起来。《自然辨证法》确立了自然观研究的基本内容,也体现了辩证法是科学自然观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养料。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经济永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1.它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活水源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在这样的意义上,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睿智的、成熟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新的生态理论体系,为人类关乎生存发展指明方向。
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④马克思把“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理想的必经途径。马克思并没有把人与自然的矛盾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矛盾,而是一个普遍矛盾存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是以实践为中介从孕育自己的自然中获取衣食住行基本生活自理。人类史就是一部以各种具体劳动为中介与自然发生代谢关系的自然史,只要劳动存在,就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高的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影响不大,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急剧提高,人逐渐成为自然的征服者,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恩格斯提出了资本主义时代所面临的“两大”和解,“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也认为需要“和解”来理解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这两大变革的根本措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瓦解一切私人利益。正如他在《资本论》中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例,指出个别对土地的私有权,就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是一样荒谬的。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必须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为可持续性发展创造基本条件。这也说明,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直接的关系:“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他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⑤在马克思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自然与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不同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要克服这两种矛盾,必须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生产者联合起来的公有制社会,首先实现社会的“和解”,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因此,马克思把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和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⑥
2.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倡导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乏对社会经济循环发展和自然环境再生产相结合的论述,这些思想中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着重从人类社会的某一特定形态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但重点研究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社会条件;恩格斯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从自然的历史出发,利用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从而描述无机界向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自然时,都有着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思想萌芽。
马克思在强调合理利用资源对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重要性时指出,要达到持续发展,就必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合理开发自然,深化自我生态意识,善待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论证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要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忽视自然规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使发展不可持续。由此看出,今天我们要把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控制在可再生率之下,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类可持续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同时看到:科技进步一方面使得人们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潜力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大量工业废弃物的产生。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得依靠是科学技术的提高。
3.它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会议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⑦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专题列出来加以论述,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战略调整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同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高度,表明了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心声。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论证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引发人的不平等,带来人的异化与自然的灾难。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目标: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自然和生产资料共同所有、统筹经济、民主治理、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也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才能在实现对世界的胜利的社会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朱慧芸.和谐社会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0(5).
[4]李东松,李京文.马克思生态思想基本特征及其指导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3~3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0页.
⑦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薛 君(1969-),男,甘肅会宁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