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南北方具有文化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饮食,建筑,语言,习俗等等。本文从南北方幽默感的差异着手,通过田野调查法,对以重庆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与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进行深入地参与式观察,记录并分析南北方幽默感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对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如语言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人际交流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进行深层次剖析。
关键词:文化差异;幽默感
中国幅员辽阔,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北方两大地域版块。这不仅是在自然地理、气候以及经济上进行了划分,而且也是对多元化的文化进行的一个划分。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①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南北方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也描写出南北方人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所培养出的不同性情。南北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众多方面,如饮食,建筑,语言,习俗等。众多学者的文章对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刻地探讨,本文试图分析南北方人日常生活中幽默感的表现以及这种差异表现背后的影响因素。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对北方的文化习俗有着深刻地了解,并且在重庆这个南方城市进行了四年的大学学习,对重庆的人文环境也有较为长时间的观察,因此采用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说到幽默感,小品和相声可以算是幽默感含量最高的大众传播形式了。北方人大多喜欢看小品和相声,而南方鲜有人对此感兴趣。小品和相声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幽默艺术形式,小品被搬上荧屏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相声艺术始于明清,它产生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地区,虽然已经普及于全国以及海内外,但是观众还是以北方人为主。小品和相声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重要部分,但是来自2013年央视-索福瑞的调查,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各地的收视率从北到南逐渐递减,从吉林省的87.7到海南省的1.3。不仅在具体数据上可以看出来对待小品相声表演艺术的南北方差异,而且从生活体验中也可以体会得到。大学室友都是南方人,分别来自重庆和浙江。用春晚小品相声的流行语,比如“不差钱儿”“一睁眼一闭眼就过去了,嚎~”开玩笑,大家都基本上没有反应,问她们看不看春晚,大家一致表示从来不看,而且不喜欢看相声小品类的节目。但是,研究生宿舍室友都是来自北方的,是唐山和沈阳人,大家开玩笑经常直接引用小品相声段子,不必担心没有人捧场,因为演员所使用的语言和表情等符号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处于“共通的意义空间”。虽然南方也有相声小品演员,比如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经常出现大兵赵卫国的相声小品节目,大兵的作品主打湖南的方言,或者是有方言味道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看南方的小品,因为一是觉得理解语言的阻碍,二是理解不了南方小品的笑点。北方人更喜欢看郭德纲的相声,但是南方人相反,他们认为不仅听不懂,也没有笑点可言,无法引起共鸣!一位现居重庆的重庆籍老师,在北京从大学本科读到博士,再加上几年的工作,已经有十六个年头,回到重庆工作以后经常抱怨“水土不服”,她觉得同事没有北京人耍贫的幽默感,而且别人也理解不了她说的笑话,因为她说笑话时同事们没有反应。所以南北方在人际交流中也存在表达幽默感的差异。北京人爱耍贫嘴,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人也经常使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南方人在人际交流中也有幽默的玩笑,但是这些幽默存在差异。南方人对“您”这个称呼理解地比较单一,跟同学说“吆,您可别这么说”,同学很无辜地说“我又没那么老……”,所以在他们的理解中,“您”就是个尊称,是对长辈说的。但是在北方,尤其是北京“您”不仅是个尊称,在特定的话语情景中也表示一种贬义和挖苦。而南方人的幽默不是来自语言文字以及语调本身,南方人也会表达幽默,但是很少,他们更多地是处于一种具体的情景之下,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时的幽默,或者是一些文学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进行幽默的表述。在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中,北方人更喜欢幽默的表述方式,究竟影响南北方人幽默感的差异是什么呢?首先,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心理和行为。语言指引人们感知的道路,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观念与行为模式先验地受到语言的影响。②幽默感是人的一种情绪的表达,幽默感的习得内在地与人的思维、心理和行为相关,而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的影响。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等重要部分组成,使用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组织的语言会使用到不同的思维,便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表达习惯。南北方在语言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和词汇上,接触自身习惯的语言并不需要长时间的反应,但是南方人接触北京话,他们需要时间反应带有“儿”化音的京腔,即使听懂了也不一定懂得里面的文化内涵。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说南方人听不懂北京话的相声小品,也就不能明白里面的幽默含义。北方的语言比较铿锵有力,发音饱满,说话的时候就会使用有力的腔调,先天地为幽默感的培养与表达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但是南方的语言是娓娓道来的,像有韵律地唱歌,为幽默感的培养留下较少的空间。在众多的情景喜剧,如《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中,编剧使用不同的方言增加搞笑幽默的成分,使用的较多的方言是来自东北的、河南的、河北的、山东的、陕西的,较少用到南方口音的方言来创造笑点,所以北方的语言先天具有创造幽默的条件。另外,人际交流影响人们的幽默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别,北方的气候干燥寒冷,植被覆盖面积小,养成北方人豪爽强悍的性格,南方气候则是温暖湿润,山清水秀,养成南方人温婉细腻精明的性格特征。北方人进行交流更加直接不拐弯抹角,表现为直率,不在意互相开玩笑,相比之下南方人温和委婉的性格在互相开玩笑的交流方式上更加谨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北方的生活环境差,人们经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所以要共同与自然力做顽强的斗争,种高粱种大豆种麦子,充分保证粮食供应,才能保证生存,因此人们就更加团结,人际交流就更多,而江南地带粮食供应充足,人们生活更加安逸,人们将精力投在文学创作等自我交流上,因此人际之间交流相对来说更少。最后,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幽默感的感知。作为北方人幽默感的衍生物相声,讲究说学逗唱,需要捧角和逗角相互配合制造笑料,它之所以产生于北方,是北方人生活习惯所创造的一部分,与北方人交流中表现的幽默的性格不断进行相互影响。随着电视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相声已经向南方传播,但是相声小品在南方的收看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因为南方人并没有欣赏相声小品的习惯,相声小品并非南方人文艺生活的一部分。前文中我们讲到南方人不能理解相声小品是因为语言的差别,听不懂卷舌音儿化音重的京腔,其实更重要的是南方人生活中传统上不存在小品和相声这样的艺术形式,再加上南北方的笑点不同,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所以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南北方人同时在看郭德纲的相声,北方人开怀大笑的时候,南方人一脸狐疑无所适从。中国南北方存在较多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幽默感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两个角度对南北方幽默感的差异表现进行整理,并且由微观的语言、中观的人际交流到宏观的文化差异对这些不同表现的影响因素探析。中国是历经历史淬炼并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并且多元文化共存共荣。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误解和矛盾,这就需要我们用互相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从根本上了解互相的文化,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关键词:文化差异;幽默感
中国幅员辽阔,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北方两大地域版块。这不仅是在自然地理、气候以及经济上进行了划分,而且也是对多元化的文化进行的一个划分。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①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南北方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也描写出南北方人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所培养出的不同性情。南北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众多方面,如饮食,建筑,语言,习俗等。众多学者的文章对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刻地探讨,本文试图分析南北方人日常生活中幽默感的表现以及这种差异表现背后的影响因素。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对北方的文化习俗有着深刻地了解,并且在重庆这个南方城市进行了四年的大学学习,对重庆的人文环境也有较为长时间的观察,因此采用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说到幽默感,小品和相声可以算是幽默感含量最高的大众传播形式了。北方人大多喜欢看小品和相声,而南方鲜有人对此感兴趣。小品和相声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幽默艺术形式,小品被搬上荧屏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相声艺术始于明清,它产生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地区,虽然已经普及于全国以及海内外,但是观众还是以北方人为主。小品和相声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重要部分,但是来自2013年央视-索福瑞的调查,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各地的收视率从北到南逐渐递减,从吉林省的87.7到海南省的1.3。不仅在具体数据上可以看出来对待小品相声表演艺术的南北方差异,而且从生活体验中也可以体会得到。大学室友都是南方人,分别来自重庆和浙江。用春晚小品相声的流行语,比如“不差钱儿”“一睁眼一闭眼就过去了,嚎~”开玩笑,大家都基本上没有反应,问她们看不看春晚,大家一致表示从来不看,而且不喜欢看相声小品类的节目。但是,研究生宿舍室友都是来自北方的,是唐山和沈阳人,大家开玩笑经常直接引用小品相声段子,不必担心没有人捧场,因为演员所使用的语言和表情等符号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处于“共通的意义空间”。虽然南方也有相声小品演员,比如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经常出现大兵赵卫国的相声小品节目,大兵的作品主打湖南的方言,或者是有方言味道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看南方的小品,因为一是觉得理解语言的阻碍,二是理解不了南方小品的笑点。北方人更喜欢看郭德纲的相声,但是南方人相反,他们认为不仅听不懂,也没有笑点可言,无法引起共鸣!一位现居重庆的重庆籍老师,在北京从大学本科读到博士,再加上几年的工作,已经有十六个年头,回到重庆工作以后经常抱怨“水土不服”,她觉得同事没有北京人耍贫的幽默感,而且别人也理解不了她说的笑话,因为她说笑话时同事们没有反应。所以南北方在人际交流中也存在表达幽默感的差异。北京人爱耍贫嘴,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人也经常使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南方人在人际交流中也有幽默的玩笑,但是这些幽默存在差异。南方人对“您”这个称呼理解地比较单一,跟同学说“吆,您可别这么说”,同学很无辜地说“我又没那么老……”,所以在他们的理解中,“您”就是个尊称,是对长辈说的。但是在北方,尤其是北京“您”不仅是个尊称,在特定的话语情景中也表示一种贬义和挖苦。而南方人的幽默不是来自语言文字以及语调本身,南方人也会表达幽默,但是很少,他们更多地是处于一种具体的情景之下,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时的幽默,或者是一些文学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进行幽默的表述。在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中,北方人更喜欢幽默的表述方式,究竟影响南北方人幽默感的差异是什么呢?首先,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心理和行为。语言指引人们感知的道路,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观念与行为模式先验地受到语言的影响。②幽默感是人的一种情绪的表达,幽默感的习得内在地与人的思维、心理和行为相关,而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的影响。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等重要部分组成,使用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组织的语言会使用到不同的思维,便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表达习惯。南北方在语言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和词汇上,接触自身习惯的语言并不需要长时间的反应,但是南方人接触北京话,他们需要时间反应带有“儿”化音的京腔,即使听懂了也不一定懂得里面的文化内涵。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说南方人听不懂北京话的相声小品,也就不能明白里面的幽默含义。北方的语言比较铿锵有力,发音饱满,说话的时候就会使用有力的腔调,先天地为幽默感的培养与表达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但是南方的语言是娓娓道来的,像有韵律地唱歌,为幽默感的培养留下较少的空间。在众多的情景喜剧,如《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中,编剧使用不同的方言增加搞笑幽默的成分,使用的较多的方言是来自东北的、河南的、河北的、山东的、陕西的,较少用到南方口音的方言来创造笑点,所以北方的语言先天具有创造幽默的条件。另外,人际交流影响人们的幽默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别,北方的气候干燥寒冷,植被覆盖面积小,养成北方人豪爽强悍的性格,南方气候则是温暖湿润,山清水秀,养成南方人温婉细腻精明的性格特征。北方人进行交流更加直接不拐弯抹角,表现为直率,不在意互相开玩笑,相比之下南方人温和委婉的性格在互相开玩笑的交流方式上更加谨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北方的生活环境差,人们经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所以要共同与自然力做顽强的斗争,种高粱种大豆种麦子,充分保证粮食供应,才能保证生存,因此人们就更加团结,人际交流就更多,而江南地带粮食供应充足,人们生活更加安逸,人们将精力投在文学创作等自我交流上,因此人际之间交流相对来说更少。最后,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幽默感的感知。作为北方人幽默感的衍生物相声,讲究说学逗唱,需要捧角和逗角相互配合制造笑料,它之所以产生于北方,是北方人生活习惯所创造的一部分,与北方人交流中表现的幽默的性格不断进行相互影响。随着电视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相声已经向南方传播,但是相声小品在南方的收看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因为南方人并没有欣赏相声小品的习惯,相声小品并非南方人文艺生活的一部分。前文中我们讲到南方人不能理解相声小品是因为语言的差别,听不懂卷舌音儿化音重的京腔,其实更重要的是南方人生活中传统上不存在小品和相声这样的艺术形式,再加上南北方的笑点不同,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所以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南北方人同时在看郭德纲的相声,北方人开怀大笑的时候,南方人一脸狐疑无所适从。中国南北方存在较多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幽默感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两个角度对南北方幽默感的差异表现进行整理,并且由微观的语言、中观的人际交流到宏观的文化差异对这些不同表现的影响因素探析。中国是历经历史淬炼并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并且多元文化共存共荣。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误解和矛盾,这就需要我们用互相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从根本上了解互相的文化,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