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
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朱永新教授反复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2.营造书香校园是适应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为重要特征的。有兴趣才会有特长。小学生的兴趣是十分广泛的,爱好各不相同。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有利于老师和家长发现了解孩子的兴趣,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这种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为确定和发展学生的特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营造书香校园是适应课题研究深化和延伸的需求。“十五”期间,我校抓住校情特点,开展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学生人文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引发了学生阅读环境、阅读生活、阅读课外书籍的热情。因势利导,适时开展丰富课外读书生活,让学生把读书与环境、生活、校园文化、做人等紧密联系起来,在与各种书籍的对话中增长知识,明白事理,提高修养,充实思想,陶冶情操,无疑有利于学校文化的积淀,是原有课题研究的深化和延伸。
二、实验的思路
1.营造书香的环境
(1)静态的书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因此,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和图画,站立的每一块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挺拔的每一棵小草、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木,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
(2)跳动的书香
美术、音乐、体育、科学、自然等这些特殊的学科都充满着书香和生命的流动,充盈着活力。现代社会需要“百香”齐放,它们在人的发展中担负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在校园中要尽可能多地发挥这些学科的作用。要在学生的专业教室中配备相关的书籍,让学生随时可以查找到感兴趣的资料;在校园中搭建课间的爱好音乐同学的活动、交流的平台,让音乐赋予更多学生的灵感;在课间开展科学制作或者游戏比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智慧;让喜欢摄影的学生用手中的照相机捕捉到校园中的真、善、美……
2.构造书香的生成跑道
(1)教师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因此,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认真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要让教师勤读书、爱读书,和学生共读一本书,学会思考、记录。重视加强对“新教育实验”的学习,帮助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形成与“新教育实验”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坚持个人学习和集中辅导相结合,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参观观摩、交流汇报相促进。开展好读书论坛,结合教育教学交流读书感受,记录教育随笔以及案例、随笔征选等活动。
(2)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一样,一个人只有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把书读好。而要对读书有兴趣,就必须先读书;只有在读书的活动中才能产生兴趣,并不是先有兴趣而后读书。我们要用有效的方式推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读书的目的。只有认识了读书目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更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在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时,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第二,让学生读自己能读懂的书。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所读之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之间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
第三,让学生把读书心得表现出来。读书心得是一种满足、表现出读书心得将会对读书时寻求心得的兴趣有利。有很多表现读书心得的方式,例如,让学生参与大家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是一种方式;与人在信中谈论学问是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提出或者回答问题是一种方式;在报纸杂志上投稿发表作品也是一种方式。
(3)家长
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号召家长参与我们的亲子共读活动,如举行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亲子交流活动,介绍我家的阅读生活,请爸爸、妈妈讲自己读书成长的故事,让家长参与建立家庭、学校图书馆。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让学生最亲近和熟悉的榜样来影响和感染他们,让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三、实验的重点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读书兴趣
1.从读书的动机入手启发引导,让孩子愿意读书。
动机是激发和维护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在启蒙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对书的感情,使孩子喜爱读书呢?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动机很重要。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读书基础,通过介绍“神奇的童话”、“科学的梦幻”、“古今中外博览群书的名人”,经常对学生进行诱导,让孩子初步懂得书中有真情,书中有真趣,书中有整个宇宙、社会和人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书交朋友,与书中的人对话其乐无穷。并帮助学生安排好课外读书的时间和内容,制订好计划。计划可分月计划、周计划,内容贴近学科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目标浅显,逐步分层提升。由此不断培养和巩固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从创设学生课外读书的氛围入手,让孩子乐意读书。
教师和家长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畅心益智、悦情怡神的课外读书环境,能使孩子以最佳的情趣状态投入到课外读书之中,把读书看作为享受。指导策略如下:
a.充实书源:列出必读书目,不断推荐好书;充分发挥校图书馆的作用,建设校园图书城,每个教室配有开放式书架;鼓励家长为子女设置小书橱,并添置一定数量的好书;鼓励学生节省开支,简朴生活,多买好书;约请图书发行单位定期到学校开设书市。
b.保证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读书时间,在校不少于1小时,回家不少于0.5—1小时。在学生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教师与家长可以采用陪读、导读、一起读等方式排除孩子读书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孩子读书的自信心,提高课外读书的效率。在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教师及家长对孩子应适时鼓励,增强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真正使孩子课外读书由“死读”变为“活读”,由“厌读”变为“乐读”。
(二)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读书中逐步掌握正确的方法,是课题实验的目的所在;学会了读书,才能读更多的书,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为了“丰富课外读书生活”,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1.教会学生思维。
思维发展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映了运用思维方法的水平。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用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联想法等进行思考,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学不问,哪来学问。只有善于学、善于问,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持久。课外读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入“角色”,想入非非,大胆质疑问难,谈看法,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的大门。
3.帮助学生认识记忆规律,加强记忆。
知识的掌握是孩子对知识理解、記忆、消化、运用的复杂过程。记忆在认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教育学生认清记忆规律,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读书。例如“局部——整体,整体——局部”的记忆,要点、梗概的记忆,细节、描述的记忆,温故而知新等等。
4.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广泛的课外读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要、评论、心得体会等均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寓教于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形式如何安排,教师可灵活选择,比如:1、故事大王:讲故事;2、新闻广角;3、科普问答;4、品味堂:文学作品美读;5、书籍沙龙:书友谈读书心得;6、新书窗:推荐新书;7、网上行:搜寻网上资料;8、座右铭:名人名言大观;9、自办读书报;10、童话表演;11、与书中人对话;12、与作者通讯……
四、实验的步骤、时间安排与任务
第一步:准备阶段(2007年3月)
1.搞好课题论证研讨。
2.组建、培训、落实实验人员,建立实验队伍。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第二步: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8年12月)
1.参与总课题组相关的专题活动。
2.发现、培养典型,召开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
3.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展示实践成果,促进整体水平提高。
4.请有关专家、领导给予指导。
第三步: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
1.完成阶段课题成果总结及实验报告任务。
2.请有关领导、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
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朱永新教授反复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2.营造书香校园是适应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为重要特征的。有兴趣才会有特长。小学生的兴趣是十分广泛的,爱好各不相同。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有利于老师和家长发现了解孩子的兴趣,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这种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为确定和发展学生的特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营造书香校园是适应课题研究深化和延伸的需求。“十五”期间,我校抓住校情特点,开展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学生人文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引发了学生阅读环境、阅读生活、阅读课外书籍的热情。因势利导,适时开展丰富课外读书生活,让学生把读书与环境、生活、校园文化、做人等紧密联系起来,在与各种书籍的对话中增长知识,明白事理,提高修养,充实思想,陶冶情操,无疑有利于学校文化的积淀,是原有课题研究的深化和延伸。
二、实验的思路
1.营造书香的环境
(1)静态的书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因此,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和图画,站立的每一块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挺拔的每一棵小草、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木,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
(2)跳动的书香
美术、音乐、体育、科学、自然等这些特殊的学科都充满着书香和生命的流动,充盈着活力。现代社会需要“百香”齐放,它们在人的发展中担负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在校园中要尽可能多地发挥这些学科的作用。要在学生的专业教室中配备相关的书籍,让学生随时可以查找到感兴趣的资料;在校园中搭建课间的爱好音乐同学的活动、交流的平台,让音乐赋予更多学生的灵感;在课间开展科学制作或者游戏比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智慧;让喜欢摄影的学生用手中的照相机捕捉到校园中的真、善、美……
2.构造书香的生成跑道
(1)教师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因此,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认真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要让教师勤读书、爱读书,和学生共读一本书,学会思考、记录。重视加强对“新教育实验”的学习,帮助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形成与“新教育实验”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坚持个人学习和集中辅导相结合,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参观观摩、交流汇报相促进。开展好读书论坛,结合教育教学交流读书感受,记录教育随笔以及案例、随笔征选等活动。
(2)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一样,一个人只有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把书读好。而要对读书有兴趣,就必须先读书;只有在读书的活动中才能产生兴趣,并不是先有兴趣而后读书。我们要用有效的方式推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读书的目的。只有认识了读书目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更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在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时,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第二,让学生读自己能读懂的书。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所读之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之间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
第三,让学生把读书心得表现出来。读书心得是一种满足、表现出读书心得将会对读书时寻求心得的兴趣有利。有很多表现读书心得的方式,例如,让学生参与大家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是一种方式;与人在信中谈论学问是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提出或者回答问题是一种方式;在报纸杂志上投稿发表作品也是一种方式。
(3)家长
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号召家长参与我们的亲子共读活动,如举行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亲子交流活动,介绍我家的阅读生活,请爸爸、妈妈讲自己读书成长的故事,让家长参与建立家庭、学校图书馆。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让学生最亲近和熟悉的榜样来影响和感染他们,让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三、实验的重点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读书兴趣
1.从读书的动机入手启发引导,让孩子愿意读书。
动机是激发和维护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在启蒙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对书的感情,使孩子喜爱读书呢?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动机很重要。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读书基础,通过介绍“神奇的童话”、“科学的梦幻”、“古今中外博览群书的名人”,经常对学生进行诱导,让孩子初步懂得书中有真情,书中有真趣,书中有整个宇宙、社会和人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书交朋友,与书中的人对话其乐无穷。并帮助学生安排好课外读书的时间和内容,制订好计划。计划可分月计划、周计划,内容贴近学科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目标浅显,逐步分层提升。由此不断培养和巩固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从创设学生课外读书的氛围入手,让孩子乐意读书。
教师和家长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畅心益智、悦情怡神的课外读书环境,能使孩子以最佳的情趣状态投入到课外读书之中,把读书看作为享受。指导策略如下:
a.充实书源:列出必读书目,不断推荐好书;充分发挥校图书馆的作用,建设校园图书城,每个教室配有开放式书架;鼓励家长为子女设置小书橱,并添置一定数量的好书;鼓励学生节省开支,简朴生活,多买好书;约请图书发行单位定期到学校开设书市。
b.保证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读书时间,在校不少于1小时,回家不少于0.5—1小时。在学生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教师与家长可以采用陪读、导读、一起读等方式排除孩子读书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孩子读书的自信心,提高课外读书的效率。在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教师及家长对孩子应适时鼓励,增强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真正使孩子课外读书由“死读”变为“活读”,由“厌读”变为“乐读”。
(二)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读书中逐步掌握正确的方法,是课题实验的目的所在;学会了读书,才能读更多的书,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为了“丰富课外读书生活”,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1.教会学生思维。
思维发展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映了运用思维方法的水平。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用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联想法等进行思考,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学不问,哪来学问。只有善于学、善于问,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持久。课外读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入“角色”,想入非非,大胆质疑问难,谈看法,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的大门。
3.帮助学生认识记忆规律,加强记忆。
知识的掌握是孩子对知识理解、記忆、消化、运用的复杂过程。记忆在认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教育学生认清记忆规律,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读书。例如“局部——整体,整体——局部”的记忆,要点、梗概的记忆,细节、描述的记忆,温故而知新等等。
4.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广泛的课外读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要、评论、心得体会等均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寓教于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形式如何安排,教师可灵活选择,比如:1、故事大王:讲故事;2、新闻广角;3、科普问答;4、品味堂:文学作品美读;5、书籍沙龙:书友谈读书心得;6、新书窗:推荐新书;7、网上行:搜寻网上资料;8、座右铭:名人名言大观;9、自办读书报;10、童话表演;11、与书中人对话;12、与作者通讯……
四、实验的步骤、时间安排与任务
第一步:准备阶段(2007年3月)
1.搞好课题论证研讨。
2.组建、培训、落实实验人员,建立实验队伍。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第二步: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8年12月)
1.参与总课题组相关的专题活动。
2.发现、培养典型,召开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
3.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展示实践成果,促进整体水平提高。
4.请有关专家、领导给予指导。
第三步: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
1.完成阶段课题成果总结及实验报告任务。
2.请有关领导、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