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乐逍遥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814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已成历史,然而其思想至今熠熠生辉。如若细加品读,我们定然可以从《庄子》那些虽然偏激消极却诗意盎然、恢诡谲奇、汪洋恣肆而又哲理宏博的篇章中,感受到他那特殊的人生智慧。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我们当代人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反对人为物所役,对生死名利要有豁达情怀,以超功利的自由境界为人生理想。其实,这是庄子十分重视个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的一种表现。因此,庄子希望人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抛弃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等一切物欲和意欲,即要抛弃一切实用功利性的考虑,抛弃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物我两忘,达到“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最终成为“至人”“神人”“圣人”。显然,庄子的这种思想不利于个人或是社会的发展,但是庄子这种辩证地看待生与死、物与我之间关系的做法,打破了认知的局限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庄子的自由精神和超脱思想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也是调节人们心理压力的一个绝好药方。这种精神的自由超脱也给人提供了一条缓解生活压力、保持心理平衡、获得平和心态的绝好途径,可以让人们获得心灵的淡泊与宁静,增强人们生活的信念和勇气,从而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从当世的角度看,庄子这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最终导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然而,在庄子的这一思想中,要恢复人性之自然,就必须破除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观点,却是偏激的,不科学的。他认为原始社会是最接近自然的,也就是最高的社会境界,这其实是将自然状态理想化了,是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不能因为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影响就否定人类的文明,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怎样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来发展人类文明。
  庄子也讲求全身、养生,讲求善于回避矛盾,“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逍遥游》强调的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歌颂了生命自我的超脱飞越;而《庄子·齐物论》则强调了平等,肯定了物我之间的融合。庄子这种自由与平等的观念表现为反对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这些观念也正是我们讲求人文关怀、建立和平世界所需要所提倡的。
  另外,庄子那旷达超远的处世原则和遗世独立的思想,也可以让我们对现实社会既保持清醒的认识又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抛弃虚名浮利,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当濒临困境的时候,他指引我们寻找一条解脱之路,即以超然世外的精神状态和了无牵挂、无欲无求的平静心态处之。这种看似消极的思想,如果利用得当,必然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变不利为有利,改变己之处境,达到处世游刃有余之境。
  其实,庄子的生存智慧只是智慧的弱者在无可奈何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其逍遥也只是心灵的一种虚幻的超越罢了。表面上看来,它可以化解现世对自己的伤害,实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痹的避世思想。然而,當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也许会发现,庄子思想其实是一剂自我疏导自我释放的良药,它能开阔我们的胸襟,平和我们的心态,让我们在纷扰的俗世中建构超脱的心境,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虚静恬淡,乐观地面对生存困境,诗意地感受生活,从而实现自由逍遥的人生追求。
  人无完人,任何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庄子哲学亦如此,关键是看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吸收”利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
其他文献
一、文言教学:从字词文句走向文学文本  多年以来,老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把优美蕴藉的文言文教得味同嚼蜡,课堂里全是“扎实”却枯燥的实词解释、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机械训练,忽略了文本本身,没有带领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没有引导学生去赏析作者的写作匠心,更没有启发学生去思考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把古文课上成了外语课,把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变成了识字断句、死记硬背,只有句读,没有文章,更没有传道解惑、质疑
期刊
1.每人准备好《三国演义》,并找出关于曹操的情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准备几张活页纸,其中一张形成考核量表(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堂考核、自我考核等项目)。  3.同学们分4个小组,内容分别为曹操之“奸”“雄”“暴”“文学”,根据自选材料选择组别。  4.每组设小组长1名为“小导”,全班选熟知《三国演义》的同学1名为“临导”,课代表为“副导”,教师为“主导”。  临导:胡适先生说过“历
期刊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会用灯光来驱逐黑暗。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电灯是什么样子?或许,家里的台灯、吊灯的造型你已经习以为常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见识一些风格独特、绚丽多姿的电灯吧!    小常识:  1879年10月22日,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花瓣吊灯  发现地:挪威  当开关闭合时,它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倒立在那里;只要一按开关,它就会慢
期刊
一  伴随着书籍的出现,阅读成了人类有文字以来一直存在的精神活动。《论语》和《孟子》里都直接出现了“读书”或“读其书”的字样。[1]但阅读的境界大有不同。古人读书,是“代圣贤立言”,以“述而不作”为最高境界,今天读书却不能食古不化,阅读被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一本没有经过阅读(即缺少传播过程)的书,还不能被认定为真正意义上完成的作品。正因为读者主体的重要性,阅读本身便引起了
期刊
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中间,有一个绵延的主题,这就是“家园情结”或称“乡愁”。古诗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柳宗元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刘禹锡的“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等,都是
期刊
1.关注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说出本文“咬文嚼字”的具体含义,概括观点与材料的依存关系。  2.以文学欣赏的角度细读文本,涵泳玩味文章中的语言实例,总结朱光潜先生论述类写作的特点。  3.结合平日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和写作实践,基本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合作探究如何“唯陈言之务去”,得出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4.在重读《汉乐府·江南》中,进一步提炼并借鉴本文的观点与分析方法,将其用于阅读实践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7期刊登了周旭东老师的《对话,从标点开始——谈〈鸿门宴〉中标点的运用》一文,笔者认真研读学习之后,认为其中关于“项羽大怒曰”“沛公大惊曰”两句标点的说法值得商榷,故写此文与周老师探讨。  周老师所引《鸿门宴》的两段文字,篇幅较长,为减少篇幅,又方便讨论,仅将相关句子引述如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期刊
北京五中特级教师都有工作室,不叫“‘名师’工作室”,而称“‘明师’工作室”。“明师”二字何解?特级教师吴昌顺校长说,含义有三:  ——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日之师。  我有幸与四位优秀的年轻教师组成了一个工作室,我给这个工作室取名为“大启尔宇”。  “大启尔宇”语出《诗经·鲁颂·閟宫》:“大启尔宇,为周室辅。”意思是努力拓土开疆,作为周室藩辅屏障。今天,国家要富强,立德树人是根本,不是最需要开拓创
期刊
湖北省特级教师胡礼仁撰文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构建青年一代的“精神家园”,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可以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及教材编写方面作出努力。  他认为挖掘文本内涵,开拓文化视野,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在这一方面,语文教育需要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当前,中学生专业知识学了不少,但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却没有提高到相应程度。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我”在梦里遇见了陶渊明,读了他的诗受到感动,而这种感动可以一直延续不断。所以,“兴发感动”是中国诗歌的生命,且這个生命生生不已。  对于现
期刊